《中阿含145經》:「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我等不依於人而依於法。』」(CBETA, T01, no. 26, p. 654, b23-24)
---------
《中阿含145經》與《中部108經》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經典,兩部都敘述此事發生於世尊般涅槃後不久。
《中阿含145經》卷36〈梵志品 2〉:「佛般涅槃後不久」(CBETA, T01, no. 26, p. 653, c22)
aciraparinibbute bhagavati
經文首先敘述婆羅門瞿默目揵連和雨勢婆羅門詢問尊者阿難下列問題:
- 頗有一比丘與沙門瞿曇等耶?
- 頗有一比丘為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
- 頗有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
- 汝等無所依,共和合、不諍、安隱,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曇在時耶?
阿難對前三個問題的回答是「沒有」,對第四個問題的回答是「有所依」,這是「以戒為師而合、不諍、安隱,合一水乳,快樂遊行」。
從這裡可以看出初期佛教的樣貌:
第一:「世尊」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比丘可以被稱為「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第二:世尊在世時,為僧事僧決,以「行籌」的型式採取民主政治,所以,世尊也沒認定或預立「繼位者」或「教宗」來發號施令,或具有絕對權威的「經典詮釋者」。
第三,世尊雖未預立「繼位者」或「教宗」、教主,也沒有人經由諸多上座比丘推選為「教主」或教宗,當作發號施令者或最權威的經典解釋者。
第四,雖無「人」作為權威者、教主或教宗,但是僧事應以戒為師。
接下來的經文就有分歧:
《中阿含145經》: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頗有可尊敬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有可尊敬。』」
莊春江老師翻譯《中部108經》:
「阿難先生!有單一位比丘你們現在恭敬、尊重、尊敬、崇敬;恭敬、尊重後依止而住嗎?」
「婆羅門!沒有單一位比丘我們現在恭敬、尊重、尊敬、崇敬;恭敬、尊重後依止而住。」
元亨寺版《中部108經》:
「尊者阿難!實則雖只為一比丘,卿等今日對彼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又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耶?」
「婆羅門!一比丘,能令我等對其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於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CBETA, N11, no. 5, p. 290, a14-p. 291, a3 // PTS. M. 3. 10)
漢譯《中阿含145經》與元亨寺版《中部108經》都提到「(至少)有一比丘可尊敬」。
莊春江老師的翻譯則為「沒有」。
菩提比丘的翻譯也是「有」,看來莊春江老師在這裡是翻譯失誤,可是不知道為何會出錯?
Bhikkhu Bodhi: MN 108, 882頁,31-33行:"There is a single bhikkhu, whom we now honour, respect, revere, and venerable, and on whom we live in dependence honouring and respecting him." (無著比丘在《中部比較研究》一書,也是認為有。)
這差別是:
「沒有一位比丘被尊為領導者、教主、教宗,
但是,有比丘因奉行十法而受恭敬、尊重、崇奉、禮事。」
---------
從另一個角度看,瞿默目揵連和雨勢婆羅門詢問尊者阿難的四個問題,也反應一般在家佛教徒的願望:「有人跟世尊一樣偉大來帶領佛教」、「世尊指派了繼承人」、「僧團公推了一位教宗」、「僧團有共同尊敬的人」,至少,這是相當程度地反映了耆那教的情況。
---------
當然,如「反思第一結集」的那堂課所說,阿難在世尊涅槃之後、第一結集之前,似乎沒有時間與瞿默目揵連和雨勢婆羅門來這一段對話。
https://youtu.be/Cwi91FviYb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