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法友飛鴻 352:佛學問答 18


Sue Sundai : (2019/8/20)
蘇錦坤 善友, 这里觉得: 
A,心为主导,为心所驅使(有义理被重叠) 
B,心为主导,为心所造(有次第义理)  
法谈分享。
 ---------- 
蘇錦坤答: 
印順導師在1993年出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書中如此敘述: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了「大乘佛法」,更演進而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懷念,是通過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像的成分;離釋尊的時代越遠,想像的成分也越多,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 
這是說,以文獻紀錄的佛教歷史而言,先有「佛法」,次有「大乘佛法」,再其次出現「秘密大乘佛法」。 
《印度佛教思想史》書中又說: 
大乘論有 
1. 中觀系:...以「佛法」的「中道、緣起」 ,貫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
2. 瑜伽行系:...「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義說,緣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虛妄分別(的「分別自性緣起」),說「唯識所現」。 
3. 如來藏系: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近於神教的真我、真心,適應世俗而流行。...使虛妄的阿賴耶──藏識,與如來相結合,說「如來藏藏識心」。以真常為依止而說唯心,是文體近於論的『楞伽』與『密嚴』。『寶性論』明佛的因果體用,『密嚴經』說如來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觀自身本來是佛。 
-------------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源流不同、思想內涵不同的兩系:「唯識」的「瑜伽行系」,和「唯心」的「如來藏系」。 
巴利《法句經》第一頌第二句如為「(諸法)為心所造」,則出現兩個問題: 
   甲:整個《相應部》、《長部》、《中部》、《增支部》數量龐大的四《尼柯耶》未提到任何一句「(諸法)為心所造」,卻在此突兀地提到數百年後才會出現的思想,時代是錯位了。
   乙:其他文獻如漢譯《法句經》、犍陀羅《法句經》、波特那《法句經》、梵文《法句經》、漢譯《毘婆沙論》、《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本事經》都不翻譯作「(諸法)為心所造」。更何況同為巴利文獻之一的如小部《藏釋》(Peṭakopadesa 7. hārasampātabhūmi)的用字也是 manojavā。 

所以,大多數佛教學者都主張巴利《法句經》第一頌第二句應該原本是:「manoseṭṭhā manojavā」。 所以,這裡不能作「兩者都對」的調和,應該從思想史與文獻史的基礎來作判斷。 
《法句經》卷1〈雙要品 9〉: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轢于轍。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CBETA, T04, no. 210, p. 562, a13-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