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增一阿含11.7, 11.8經》
元亨寺版《相應部17.11經》:「正心不說妄語」(CBETA, N14, no. 6, p. 289, a14 // PTS. S. 2. 233)
-----------
吳老擇教授前天講解此段經文時說:「sampajānamusā」為「sampajāna-musā 謊言」,雖然大家較熟悉的「sampajāna」是「正知」,這裡的字義是「故意的」,所以這是「故意說謊」而非「無心說錯」。 菩提比丘譯為「a deliberate lie 蓄意的謊」。莊春江老師譯作「故意說謊」,《增一阿含11.7, 11.8經》作:「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CBETA, T02, no. 125, p. 566, c26-27)。 似乎沒有人在此出差錯。
-----------
但是,檢索了藏經,發現: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4〈三法品 4〉:「謂見有苾芻故思斷生命、不與物而取、行非梵行婬欲法、正知而說虛誑語」(CBETA, T26, no. 1536, p. 381, a7-9)。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0〈四法品 5〉:「彼得此問,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彼或自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不離虛誑語。」(CBETA, T26, no. 1536, p. 407, c2-5)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1:「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具壽羅怙羅說,羅怙羅!若有正知而說妄語,無羞無慚無有惡作,我說彼無惡業不造。」(CBETA, T26, no. 1539, p. 536, a8-11)
《瑜伽師地論》卷29:「獲得如是聖愛戒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終不故思害眾生命、終不故思不與而取、終不故思行欲邪行、終不非法求衣服等...」(CBETA, T30, no. 1579, p. 445, b6-9) 元亨寺版《長部33經》:「漏盡比丘,不可能正知而說虛誑語」(CBETA, N08, no. 4, p. 248, a4-5 // PTS. D. 3. 235)
以上譯文的「正知」,都應解釋作「蓄意、故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