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刻文》第十三章:「凡於諸隣邦人之間——於此有稱為安提瑜迦[14]之臾那王,又越過其安提瑜迦王,有稱為土羅(瑪)耶王、安提奇那王、摩迦王、阿利奇修達羅王之四王」(CBETA, N70, no. 38, p. 224, a14-p. 225, a2 // )
[14]Aṁtiyoga or Atiyoga(K), Aṁtiyoka(Sh)。參照第二章註。Tulamaya(K), Turamaya(Sh), Turamāya(G)= Ptolemy II Hhiladelphos of Egypt, B. C. 285-247; Aṁtekina(K, G), Aṁtikini(Sh)= Antigonus Gonatas of Macedonia, B. C. 276-239; Makā(K)Maka(Sh, M)Magā(G)= Makas of Cyrene, B. C. cir. 300-250; Alikyaṣueale(K), Alikasudara(Sh, M)= Alexander of Epirus, B. C. 272-cir. 255,大致為 Alexander of Corinth, B. C. 252-cir. 244。此等諸王之年代,由於學者多少舉不同之數字。今唯由一說。
-------------
我提到一般學者認為這五王是:
他們分別是:
- 安提瑜迦王 Aṁtiyoga 安條克二世 Antiochus II Theos of Syria, 敘利亞國王
- 土羅(瑪)耶王 Tulamaya, 托勒密王二世 Ptolemy II Philadelphus,埃及國王
- 安提奇那王 Aṁtekina 安蒂哥魯斯 Antigonos Gonatas of Macedonia, 馬其頓王
- 摩迦王 Magas of Cyrene, 位於今日北非利亞的國王,是托勒密王二世的同父異母兄弟
- 阿利奇修達羅王 Alikyaṣueale, 伊比魯斯的亞歷山大王 Alexander II of Epirus
這五位國王的在位年代為(BC 西元前),括弧()中的年代為 Vincent Smith 書中所載的年代
- BC 261-246 (BC 280-???)
- BC 285-246 (BC 285-246)
- BC 272-239 (生年 BC 319-239)
- BC 276-250 (BC 276-250)
- BC 272-242 (BC 272-242)
所以,五王並存的年代是西元前 261-250年,《阿育王刻文》第十三章的銘文為「灌頂八年」,所以阿育王登基約為西元前 268-257年。如果阿育王登基於佛入涅槃後116年,那麼,佛滅紀元約為西元前 384-373年之間。
-------------
群組裡的劉運澤先生談到另一種可能:
關於上方阿育王石刻文當中所提到的各王,以下列出所提到的各國及其各王的在位時間。 塞琉古帝國的安提瑜迦王/安條克王 (Aṁtiyoka/᾿Αντίοχος)在此有兩種可能: Antiochus I Soter (Reign: 281-261 B.C.E.)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Antiochus_I_Soter (個人認為這位較為可能) Antiochus II Theos (Reign: 261-246 B.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iochus_II_Theos 托勒密王國的土羅耶王/托勒密二世 (Tulamaya/Πτολεμαῖος) Ptolemy II Philadelphus (Reign: 285-247 B.C.E.) 馬其頓王國的安提奇那王/安提柯二世 (Aṁtekina/᾿Αντίγονος) Antigonus II Gonatas (Reign:277-274, 272-239 B.C.E.) 昔蘭尼的摩迦王/馬加斯王 (Maka/Μάγας ὁ Κυρηναῖος) Magas of Cyrene (Reign: 276-250 B.C.E.) 伊庇魯斯摩羅西亞(Molossians)王國的 阿利奇修達羅王/伊庇魯斯的亞歷山大二世 (Alikasudala/᾿Αλέξανδρος) Alexander II of Epirus (Reign: 272-242 B.C.E.) —————————— 五王同時可能在位的時間的兩種可能: 1. 公元前272-261年的12年間 (從Alexander II of Epirus的在位初年到Antiochus I Soter的在位末年,不是從公元前281年開始,而是從公元前272年開始。公元前272年安條克一世以外的其他四王皆開始已經在位,從公元前272年開始算起的十二年間同樣也是五王在位,並非歷史上的不可能) 2. 公元前261-250年的12年間(從Antiochus II Theos的在位初年到Magas of Cyrene的在位末年)
------------
為了避免讀者閱讀混淆,我將劉運澤的敘述順序更動成兩者一致:
- 安提瑜迦王 Aṁtiyoga 安條克二世 Antiochus I Theos of Syria, 敘利亞國王
- 土羅(瑪)耶王 Tulamaya, 托勒密王二世 Ptolemy II Philadelphus,埃及國王
- 安提奇那王 Aṁtekina 安蒂哥魯斯 Antigonos Gonatas of Macedonia, 馬其頓王
- 摩迦王 Magas of Cyrene, 位於今日北非利亞的國王,是托勒密王二世的同父異母兄弟
- 阿利奇修達羅王 Alikyaṣueale, 伊比魯斯的亞歷山大王 Alexander II of Epirus
這五位國王的在位年代為(BC 西元前),括弧()中的年代為帖主所建議的年代
- BC 281-261 (BC 261-246)
- BC 285-247 (BC 285-246)
- BC 272-239 (BC 272-239)
- BC 276-250 (BC 276-250)
- BC 272-242 (BC 272-242)
所以劉運澤建議的時間是:BC 272-261年的12年間,而不是 BC 261-250年的12年間。
此一年是《阿育王刻文》卷1:「灌頂八年」(CBETA, N70, no. 38, p. 223, a10 // )
據 Vincent Smith 推論:
阿育王的祖父月護王於西元前 325年為王,在位24年;其子賓頭娑羅於西元前 301年繼位,在位28年。阿育王於西元前 273年為王,四年後阿育王灌頂(西元前 269年)。所以阿育王灌頂八年是 BC 262年。
亞歷山大大帝於 BC 323 去世,如果將月護王改為該年才算是稱王,月護王在位 24年;其子賓頭娑羅在位 28年,四年後阿育王灌頂,那麼灌頂元年是 BC 267 年,阿育王灌頂八年則是BC 260年。
所以,兩個區間都有可能,但是重要的是阿育王灌頂於年是西元哪一年,而不是「《阿育王刻文》第十三章的五王」指的是哪一區段,因為兩個區段所指的阿育王灌頂元年只相差兩年,並不是太大的差異。
1 則留言:
以下是Grok3 (AI)對此相關問題的回答內容:
「是的,有一些學者支持阿育王第十三號大石刻中提到的「安條克王」是指安條克一世索特(Antiochus I Soter),而非安條克二世特奧斯(Antiochus II Theos)。這種觀點取決於五位希臘化君主——安條克、托勒密、安提柯、馬伽斯和亞歷山大——統治時間的交疊,以及這與阿育王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32年)的吻合,特別是該石刻可能頒布的時間(約公元前260年代,羯陵伽戰爭之後)。以下是一些支持這一認定的學者及其相關著作來源:
1. **羅米拉·塔帕爾(Romila Thapar)**
- **來源**:《阿育王與孔雀王朝的衰落》(*Aśok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auryas*),牛津大學出版社,1961年;修訂版1997年、2012年。
- **詳情**:塔帕爾是研究古印度的著名歷史學家,她認為安條克一世(統治時間公元前281年至公元前261年)更可能是石刻中的安條克,因為他的統治時期與阿育王早期重合,且石刻的時間也與此相符。她指出,安條克一世與孔雀王朝(阿育王的父親賓頭沙羅時期)的外交關係(如交換使節)支持了這一認定。相比之下,安條克二世(公元前261年至公元前246年)的統治開始於安條克一世結束之時,她認為前者更符合更廣泛的歷史背景。
2. **愛德華·威爾(Édouard Will)**
- **來源**:《希臘化世界的政治史(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0年)》(*Histoire politique du monde hellénistique*),第1卷,Seuil出版社,1966年;修訂版2003年。
- **詳情**:威爾是法國研究希臘化世界的歷史學家,他支持安條克一世是石刻中提到的安條克。他強調安條克一世統治的穩定性和重要性,期間塞琉古帝國與孔雀王朝保持積極聯繫,例如希臘使節戴馬科斯(Deimachos)在賓頭沙羅朝廷的存在。威爾認為,這種外交連續性與阿育王的對外拓展相符,使安條克一世比安條克二世更符合「五王並世」的時間框架。
3. **B. N. 穆克吉(B. N. Mukherjee)**
- **來源**:《阿育王阿拉姆語詔書研究》(*Studies in the Aramaic Edicts of Aśoka*),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1984年。
- **詳情**:穆克吉是印度銘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基於五王統治時間的同步性支持安條克一世。他計算出重疊期(公元前272年至公元前261年)對應安條克一世的統治,而非安條克二世,因為後者在公元前261年才登基,時間太晚,無法完全涵蓋五王(特別是伊庇魯斯亞歷山大從公元前272年開始統治)。穆克吉對阿育王銘文的分析支持這一較早的時間定位。
4. **A. L. 巴沙姆(A. L. Basham)**
- **來源**:《印度的奇蹟》(*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Sidgwick & Jackson出版社,1954年;修訂版。
- **詳情**:巴沙姆是著名的印度學家,他在討論阿育王的希臘化同時代人時傾向於安條克一世。他強調安條克一世統治時間較長且更穩定,並通過外交聯繫與孔雀王朝接近,這是支持他而非安條克二世的原因。巴沙姆認為,石刻於公元前260年代頒布的時間與安條克一世的統治更吻合。
5. **斯坦利·伯斯坦(Stanley Burstein)**
- **來源**:《從伊普索斯戰役到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之死的希臘化時代》(*The Hellenistic Age from the Battle of Ipsos to the Death of Kleopatra VII*),劍橋大學出版社,1985年。
- **詳情**:伯斯坦是研究希臘化時期的歷史學家,他支持安條克一世是石刻中的安條克。他認為安條克一世的統治(公元前281年至公元前261年)及其與印度的外交互動(例如通過使節戴馬科斯)使他比安條克二世更具說服力,後者的統治在公元前261年安條克一世去世後才開始,可能無法完全涵蓋五王的重疊。
### 額外背景
這些學者偏向安條克一世而非安條克二世,通常基於以下兩點:
- **時間吻合**:安條克一世的統治(公元前281年至公元前261年)與其他四王(托勒密二世、安提柯二世、馬伽斯和伊庇魯斯亞歷山大)在公元前272年至公元前261年的重疊更為順暢,而安條克二世的統治(公元前261年至公元前246年)始於安條克一世去世後,可能無法涵蓋這一時期的早期部分。
- **歷史關係**:安條克一世在賓頭沙羅時期與孔雀王朝的互動有文獻記載,包括禮物和使節的交換(見雅典娜烏斯《宴會哲人》),這表明與阿育王時期的聯繫具有連續性,強化了他的候選資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者,如**哈里·法爾克(Harry Falk)**(《阿育王遺址與文物》,2006年),主張安條克二世,認為他的統治與石刻稍晚的時間(公元前261年之後)更吻合。但這一觀點屬少數,因為它難以解釋五王(特別是伊庇魯斯亞歷山大從公元前272年開始統治)的完全同步性。
總之,上述學者——塔帕爾、威爾、穆克吉、巴沙姆和伯斯坦——代表了學術界對將安條克一世認定為阿育王「五王並世」中安條克的重要支持,這一觀點基於時間和歷史證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