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匯集了當代青年學者的訪談,展現他們在佛學研究領域的探索與心路歷程,為學界提供多元視角。
本書共收錄 67 篇文章,具體包括:
58 篇青年學者訪談,呈現新一代學者的研究視角、學術思考和方法論探索;
2 篇研究心得,分享學者的學術體悟與研究經驗;
3 篇國際知名學者的長篇專訪,受訪者包括傅新毅、Marcus Bingenheimer、Michael Radich,深入探討他們的研究歷程與學術觀點;
1 篇關於學術傳承的心得,探討佛學研究的學術譜系與傳承;
3 篇紀念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先生的特輯,緬懷這位在佛學研究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學者。
本書全面展示了當代青年學者在佛學研究中的最新探索,涵蓋多個學科領域,包括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受訪學者的地域分布廣泛,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德國、奥地利等國家和地區,展現了佛學研究的國際化學術視野。
主編是李銘佳、汪珂欣、李周淵、陳志遠、黄凱、顏峻。
書名 “十問” 取自本書的獨特訪談形式,即每位學者均需回答精心設計的十個問題。這一結構不僅確保了訪談的系統性與深度,同時也使學者能够充分展現其研究方向、方法論思考以及學術觀念。通過匯聚來自不同背景和研究領域的學者觀點,本書展現了當代佛學研究的多元性,並促進跨學科對話。
本書不僅適合佛學研究領域的學者和學生閱讀,也為對佛學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該領域學術發展的機會。
------
推薦語:
在以往的中文學術體系裡,佛教學並未處於中心位置,這和中文世界學術發展過程中特殊的人文視野有關,這一視野實際限制了中文學術界對精神世界和社會現象複雜性的把握。然而近些年來,這一情形正在悄然改變,其中關鍵就是有一批具有學術熱忱和良好訓練的青年學人投身於佛教學研究。他們不僅留意國際學術的前沿課題和學術標準,也互通聲氣,形成學術共同體,這部真誠而豐富的訪談錄就是最好的證明人文學術研究的本質是學者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題之間的對話,但共同體成員的互相啟發是使各自的心得能擴展為對中文世界人文研究整體的影響。我們不必預言這些訪談者各自在未來將寫下何種學術史的篇章,却可以斷言他們的集體努力已經顯著提高了佛教學在中國人文研究中的能見度。
北京大學教授 陸揚
1 則留言:
蘇錦坤老師 您好
因曾銀湖老師目前有一本新書
書名"無我vs.非"供眾索取,書裡有菩提比丘跟坦尼沙羅比丘有關"無我vs.非我"相關議題比較,我能否寄贈一本給您參考,是否方便,謝謝!
另目前我們也有辦理一項活動如下:(以下也是我的聯絡方式)
2025年元宵燈會:有獎徵答 閱讀比賽
1. 主辦單位:法鏡室讀書會
2. 閱讀目的:深入緣起,辨識真相。
3. 徵答對象:不限身份,須使用中文(簡、繁體均可)或英文作答,並註明參加者姓名、居住地。
4. 徵答時限:2025/2/12~2025/5/5
5. 收件e-mail:silverlake60@gmail.com
6. 比賽獎金(台幣):
(1) 第一名20000元
(2) 第二名10000元
(3) 第三名5000元
(4) 第四名3000元
7. 頒獎:得獎者須於接獲通知後七天內,提供本人姓名、帳號,以利ATM撥款作業。
8. 閱讀書籍:無我vs.非我(參加者可免費索取贈書,請洽04-27011541丁秘書)
9. 閱讀篇章:第三章 辨識尊者們的言論(p62~p125)共64頁
10. 比賽方式:請先閱讀本書第三章(必要時可參閱全書)後,回答下列兩道題:
〈問題一〉尊者們(佛使、阿姜查、帕奧、馬哈希、羅睺羅化普樂)的言論是否符合佛陀所教導的「非我」?請依下列選項之一詳述您所依據的理由:
1.每位尊者都以自己的論述,正確地詮釋了佛陀所教導的「非我」。
2.某位(請指名)或某幾位(請指名)尊者正確地詮釋了佛陀所教導的「非我」,某位(請指名)或某幾位(請指名)尊者則錯誤地詮釋了佛陀所教導的「非我」。
3.每位尊者都曲解了佛陀所教導的「非我」。
〈問題二〉兩位尊者(譚尼沙羅與菩提)三篇辯論的主要諍議點有哪些?(必答,請一一條列、比對差異的內容)然後,依下列選項之一詳述您所依據的理由:
1.兩位尊者所言各自有其經文依據,只是運用現代「哲學」的觀點,從不同的視角來闡釋「非我」的意涵而已,他們各自言之有理,無礙於「非我」的主軸定義。
2.譚尼沙羅尊者的論述才是正確的,菩提尊者的評論只是從哲學觀點加以剖析而已,無關「非我」的原文宏旨。
3.菩提尊者的評論精闢入裡,能夠掘發經文「非我」的立論與精義,並糾正譚尼沙羅尊者潛在的盲點!
4.兩位尊者的論述其實都有各自存在的疏失與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商榷和補正。
總計:兩大題,內含1必答題和2選答題,請參賽者先行閱讀後作答。
法鏡室讀書會
若有任何問題,請電:(04)2701-1541或0934-256626
E-mail:suibi.liau@msa.hinet.net 聯絡人:丁建玲詢問。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