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蘇錦坤:〈《法句經》(T210)的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

蘇錦坤, 〈《法句經》(T210)的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 《法鼓佛學研究》24期,1-59頁,2019年六月。
https://www.academia.edu/40035615/Early_and_Late_Translations_in_the_Faju_Jing_%E6%B3%95%E5%8F%A5%E7%B6%93_T210_%E7%9A%84%E5%88%9D%E8%AD%AF%E5%81%88%E9%A0%8C%E8%88%87%E5%BE%8C%E8%AD%AF%E5%81%88%E9%A0%8C_2019_ -------------- 支謙〈《法句經》序〉描述《法句經》(T210)經由「初譯」、「後譯」及「編訂」三個步驟而成。「初譯」是出自天竺的維祇難帶來五百偈本,支謙說:「譯所不解則闕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如果這初譯的「五百偈本」就是巴利《法句經》或相近的版本,此一版本只有423頌,說是「五百偈本」,這是指大數而言。既然說「故有脫失多不出者」,應該至少有一百頌未翻譯出,也就是說,在這樣的估計之下僅會翻譯出323頌,T210《法句經》至少有752頌,就算是有430頌屬於「後譯」。 「後譯」是來自「會將炎來,更從諮問。受此偈輩,復得十三品」。 支謙於西元224年完成《法句經》的編譯,這時關羽和周瑜已經死了四年,張飛死了三年,劉備剛死了一年。過了這將近一千八百年,終於有人想到要將「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分開來。 這是類似有一杯加水稀釋了的牛奶,這一個工作是要把其中的水分析出來,讓它成為一杯純水和另一杯原來未加水前的牛奶。 大家看我如何伸展身手,把水和牛奶分開來。原文頗長,有興趣的讀者直接去閱讀原文。這裡我只舉其中的一個例子: ----------- 〈34 沙門品〉第14頌: 「常制五陰,伏意如水,  清淨和悅,為甘露味。」 巴利《法句經》的對應偈頌為位於〈25 比丘品〉的374頌: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ī pītipāmojjaṃ,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ṃ. (Dhp 374) 《優陀那品》的對應偈頌為〈32 比丘品〉32.10頌: yato yataḥsaṃspṛśati skandhānām udayavyayam | prāmodyaṃ labhate tatra prītyā sukham analpakam | tataḥ prāmodyabahulaḥ smṛto bhikṣuḥ parivrajet || (Uv 32.10) 雖然兩首對應偈頌的用字均為「生滅 udayavyayam(梵),udayabbayaṃ(巴利)」,但是三首漢譯均譯為「水」,請參考<表7>。 實際上,T210《法句經》的譯者能正確地解讀此字,例如巴利〈8 千品〉113頌為: Yo ca vassasataṃ ive, apassaṃ udayabbayaṃ; Ekāhaṃ jīvitaṃ seyyo, passato udayabbayaṃ. (Dhp 113) 此頌在T210《法句經》的對應偈頌〈述千品16〉第14頌將「udayabbayaṃ」譯作「成敗」: 「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  不如生一日,見微知所忌。」 T210《法句經》的〈16 述千品〉前15頌幾乎完全依照順序與巴利〈8 千品〉前15頌對應,可以合理推論此品前15頌譯自巴利《法句經》或與之十分親近的版本。 相對於此,T210《法句經》的譯者一方面能正確理解「udayabbayaṃ」的意涵,另一方面又在〈34 沙門品〉第14頌將相當於「udayabbayaṃ」的字譯作「如水」,顯示此一偈頌既不是譯自巴利偈頌,也不是譯自梵文本,而可能是如同諾曼所說緣自「犍陀羅語 –k-, -y- 的混淆」,而導致將「udaya 生起」誤解作「udaka 水」。 同時,因為此首偈頌為四句,代表它更不可能是來自《優陀那品》或其相近的版本。因為《出曜經》與《法集要頌經》的翻譯有時是直接承襲T210《法句經》,所以,此一推論是否適用於《出曜經》與《法集要頌經》仍然有待進一步探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