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519

此張照片引自《Tony的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30/tony0430.html

以下引自部落格

《網路展書讀》

http://cls.hs.yzu.edu.tw/hakka/author/zhong_zhao_zheng/zhao_composition/zhao_onlin/essay/essay_16.htm

隨筆集(一)台灣文學雜談第十六篇

紀念一代文學巨人--來為吳濁流建館豎碑

作者:鍾肇政

近中,很意外接連有朋友向我提及已故台灣作家吳濁流其人;其一是在一個聚會場合,某君向我表示希望看到吳氏的漢詩(舊體詩)作品,做一研究,並請筆者提供資料。筆者自然是一口答應,卻不料日子一忙,竟忘了此事,等想起來時,又把這位朋友的尊姓大名給忘了!以致迄未履約。另一件是即將接辦《台灣文藝》的李喬說的,希望能在該誌上做一個吳濁流再評價的專輯。

為什麼忽然會有不少人又開始關切吳濁流起來呢?吳氏逝世已多年,他的光與熱該已漸漸地在人們記憶裏消褪了吧?其所以如此,也許是近年以來我們社會上一片「本土化」、「本土熱」的喊聲有以致之也說不定。其實,吳濁流其人其名,永留青史已可「論定」,而在文化、文學界,應該不會有人遺忘他,至少筆者就經常地還會想起、念起,在本欄裏提起他,也不只一次了。

吳濁流原名建田,係新竹縣新埔鎮大茅埔人,一九○○~一九七六,他寫過膾炙人口的長篇《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輝煌巨著,漢詩作品達三千首左右!他創辦戰後第一份純文學雜誌《台灣文藝》,以沿門托缽的方式獨力支撐十三年整;他首創民間第一個文學獎「台灣文學獎」--後改稱為「吳濁流文學獎」,培養後進無數。許多事情都是他首開紀錄的,這方面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日據時期他就敢於正面反抗強權,是不折不扣的硬頸客家鐵漢,也是無可比擬的台灣文學巨人。筆者曾給了他一個封號:「鐵血詩人」,一點也不算過譽。

筆者還必須提起另一件事,也是不久以前,一位同是新埔出身的名記者陳文和向筆者說的:你為鍾理和、賴和、楊逵等作家的紀念館籌建事做了不少奔走呼號的鼓吹,怎麼獨對吳濁流冷落了呢?言下似乎帶著一絲譴責之意。陳君還說,紀念館如果不易實現,那麼至少在故鄉豎一座銅像,光憑我們的力量也不會做不起來吧?

旨哉斯言。為作家豎銅像,確實是前此筆者所未曾想過的。不僅筆者,恐怕很多人也不會想到這一層。無他,乃因咱們這小小的島嶼,銅像委實太多太多了。四十年來,豎銅像只是老K黨人為了討好表態--也許可以討取一番「嘉許」乃至「嘉獎」之類,豎濫了,徒令人生厭而已。這也正是多年前我為了吾鄉天才作曲家鄧雨賢,上刻「望春風碑」四個字豎起來;其後事情有了著落,卻不料豎起來的竟是一座銅像,為之「感冒」了好一段日子,其故在此。

咱們就來給吳老弄個銅像吧。儘管銅像氾濫成災,但吳像在無其數的銅像中必可別豎一幟,給咱們這個至今猶不能完全脫離文化沙漠境地的故土吹進一小股清風。紀念碑恐怕也不可少,咱們就找一塊大石頭,上刻「亞細亞的孤兒紀念碑」幾個字。兩者一立鎮上街頭,一豎他大茅埔老屋附近馬路旁,普告世人此地曾經誕生了這麼一位文學巨人。我將此事列為「客協」九四年度工作之一,務必在年內完成。

當然,紀念館仍然是我所念念不忘的。其實,早在吳老在世時,他即曾鑒於吾台文獻資料,尤其文學方面的,流失情形非常嚴重,曾經發起宏願,要成立一所「台灣文學資料館」,並且也動手了。他在故鄉老屋闢一室,訂製了多件書架、書櫥,向朋友們廣發邀函,希望故舊們能將文獻資料捐出來,由他整理保管。其後,雖然也有若干他的老友寄了幾包東西給他,但數量似乎不多。並且不久吳老自己一病不起,此舉遂告半途而廢!

成立吳濁流紀念館,算是繼承吳老遺志,而蒐集文學資料,例如各種新舊文學期刊、作家著作、手稿等,做一番整理、保管的工作,以供後人瀏覽、學者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事。倘建館不容易,那麼在即將成立的新竹縣立文化中心闢一室,充作館址,也是極為可行的途徑。今年是吳老創辦《台灣文藝》卅週年,該也是值得紀念的年份。讓「台灣文藝」、「台灣筆會」等單位的朋友們,也都一起來參與這件工作吧。

1994年1月19日

台語笑話加英文笑話

pict 19

一、
阿公和阿婆住進醫院,阿公持續性發燒,又有呼吸不順暢的現象,懷疑是肺部感染,阿婆則是經常性胃痛。醫師要阿公作進一步住院觀察與檢驗。住院第一天,一位年輕的護士走進來,很親切地招呼阿公。
護士:「阿公,你好,我是乎你死(護理系)的,有代誌叫我一聲就好。」
阿伯:「我找乎你死?哇咧…!」
護士:「我乎你死了後,各來就是乎你ㄙㄞ(護理師)了。」
阿公當場氣到上氣接不到下氣。
護士見到阿公氣喘不過來,急忙拿來氧氣罩。
護士解釋說:「阿公,我知影你正艱苦,我乎你勇氣(氧氣),
死死ㄝ(吸一吸)卡快活。」
後來,阿婆回到病房,看不到老伴,急忙問護士小姐。
阿婆:「護士小姐,阮老ㄝ咧?」
護士指著治療室說:「度甲埋ㄉㄞˊ(抬)入去ㄚ。」
阿婆聽了心急,就哭了:「老ㄝ,…嗚…」
護士說:「你免各傷心啦,等一ㄝ,
妳就可以去隔壁棺材室(觀察室)看伊囉。」

二、
改完考卷,老師一邊發考卷,一邊一肚子火……
『陸時芬,60分!你啊,
不是名字叫起來像60分,就可以只考60分啊?!」
老師很生氣,班上考試成績普遍不好。
『伍淑芬,50分!你啊!比陸時芬還不如!』
老師越說越生氣……
接著,老師看了下一張試卷,又更生氣的說:
『商素芬,那你就只考 30 分啊?』
下一張:「柯淑芬…,你就真的考十分喔?」
老師以近乎絕望的語調哀嘆。
柯淑芬的雙胞胎妹妹在心裡哀嚎:『啊,我屎定了……』
『啊,柯玲芬,你就這麼神準,非得考零分不行嗎?』
老師自言自語,嘴裡念念有詞:『真是太不像話了……』
老師生氣地說:『柯玲芬,你站起來!』
柯玲芬戰戰兢兢地站了起來。
老師大聲地問道:『你有沒有兄弟?』
柯玲芬細聲地回答:『報告老師,我們有一個弟弟。』
老師搖搖頭,『你爸爸難道不會取一個像樣的名字嗎?
你弟弟叫什麼名字?』
柯玲芬有氣無力地回答:『報告老師,我弟弟叫「柯吉霸」。』
以上兩則引自地圖日記: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636219.htm

三、
阿伯騎摩托車到農會領錢。
停好摩托車,進了門,把寄金簿和印章遞給農會櫃檯小姐,說:『領兩萬。』
農會小姐說:『阿伯,你要領錢ㄛ…』
阿伯說:『對啊。』
農會小姐說:『阿伯,麻煩你脫褲走一下。』
阿伯半信半疑,說:『誰規定的,那趙價麻煩?』
農會小姐頭也不抬,向阿伯說:『沒辦法,這是最近的新規定……』
阿伯於是走到中間填表單的地方,把外褲脫了,只剩下貼身的花內褲,
一邊繞著中間的桌子,一邊跟農會小姐說:『小姐,啊呢會用哩唄?
農會小姐抬起頭一看花容失色,說:
『僥倖ㄛ,阿伯,叫你把口罩脫下來,
你穿著內褲在那邊幹嘛?』

四、
台語笑話特別喜歡說和搭飛機有關的情節。
據說有一家航空公司廣播時,總會先說台語、再講華語,
最後用英文再把剛剛的內容又重複一遍。
飛機快要降落在日本關西機場時,空服人員就開始廣播了:
『各位公媽,(各位老公公、老太太),
咱的墓地已經到囉,(我們的目的地已經到了)

這陣咱ㄝ飛機就要落下來了,(現在我們的飛機快要著陸了)
請公媽自各人的牲禮傳乎好勢,
(請各位老公公、老太太把各人的行李準備好),
等候入土好勢(等一下飛機著陸好了)
請照順序落土,(請依照順序下機)。 」

五、阿公騎摩托車跌倒,腳受傷腫脹,到外科敷藥。
醫生要阿公吃退燒的藥。
看完病人醫生出來一看,
阿公還坐在候診室椅子上傻笑。
醫生說:「阿公你不回家,在這裡做什麼?』
阿公說:「你們家護士說要笑12個小時,我現在才笑4小時,怎麼回去?」
醫生回過去問護士:「你們為什麼要阿公笑12個小時?」
護士說:「那有?我們只是解釋這個消炎藥,藥效12小時。」

六、辦登機證時,辦登機證的櫃台小姐看阿公很不高興地抱著兩個枕頭。
櫃台小姐問:「阿公,你搭飛機抱兩個枕頭幹嘛?」
阿公生氣地說:「你們售票小姐說,搭飛機那天,記得要抱兩個枕頭,我看,
全機場就只有我抱兩個枕頭!」
櫃台小姐打電話去問售票小姐,原來售票小姐兩個星期前說的是:
「搭機那天,要早兩個鐘頭。」
=======================

以下引自:
http://www.wretch.cc/blog/e224173678/9999984

A. 國中生的英文:

一個外國人在買電影票時排在一個國中生後面,售票小姐因為不會說英文,就請站 在前面的國中生告訴後面的外國人說:「現在只剩站票,請你替我問他要不要買。」

國中生就對外國人說:

「No seat, you see no see? if see, stand see.」

(沒位子了,你看不看?如果要看,站著看)

外國人聽完後,對國中生說:

「I don't understand your English.」

國中生聽到就對售票小姐說:「 他說他不懂英文!」

*****************************************************************

B. 謝與不謝:

美國小孩:

How do you say "Thank you" in Chinese?

「中國話的『謝謝』怎麼說?」

華僑小孩:「謝謝。」

美國小孩面露凝色,問道:

(Really?) :「真的?」

華僑小孩:「當然真的啊!」

美國小孩又問:

Then how do you say ,"you are welcome?

「那不謝怎麼說?」

華僑小孩:「不謝!」

美國小孩非常生氣,說:「你騙我!那有人跟人道謝時說"Shit Shit",

不客氣的時候又說"Bull shit"的!」

*****************************************************************
C. 生活英文

正在學英語的阿虎,無時無刻都積極在找說英語的機會。

某日,他不小心走在路上撞到一個外國人。

阿虎很不好意思的說:「I am sorry.」

外國人回答:「I am sorry, too.」

阿虎馬上又說:「I am sorry …three.」

外國人疑惑的問:「What are you sorry for?」

阿虎連忙說:「I am sorry five…」

還好有個好心的高中女生來制止這一切繼續下去...

*****************************************************************
D. 英文翻譯

某日,一位名聞全國的補教界的「英語名師」在課堂上誇下海口:「憑我的造詣,
沒有什麼成語不知道的!就連中國成語也難不倒我!」
於是同學們,紛紛發問....
甲: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師: 小 case , 『人山人海』!
乙: Three heart two meaning !
師: 簡單,『三心二意』!
丙: Look through autumn water!
師: 難不倒我,『望穿秋水』!
丁: Blue who say and who's !
師: 哈!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啦 !
戊: "Even game win, even so whole."
師:嗯.....這個~ 我想想....(過了十分鐘)
師不好意思的說:真的被你們考倒了,這句是什麼意思啊?
戊生很得意地說:
答案: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擦屁股

不敢相信

上回和 HC 閒聊,說兩人都不長進,儘寫一些屁股文章。
這一次我要談一點比較嚴肅的議題:
擦屁股。
尻川:屁股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30.html

在電視上看見鄭鴻儀與于美人《新聞挖哇哇》節目,一個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說去海地旅遊的最大困擾是「飲用水」與「衛生紙」。

海地人絕大多數不用衛生紙,大部分的旅館、餐廳也不提供衛生紙。當地人大完便後,是用左手揩屁股,再用泥土和一和,有時也沒機會用水清洗。

這讓我想起2009年到上海福州街買書的狀況,在福州街與人民廣場(地鐵出口)的購物中心旁一家日本料理吃飯,他們和台北Sogo崇光百貨的地下飲食街一樣,餐廳是合用一間廁所,上完廁所才發現廁所裡沒有香皂或洗手液,從此,我到上海市,一定在背包裡放一塊洗手香皂。我倒是不煩惱我沒香皂洗手,我只擔心這些餐飲從業人員上完廁所不能用香皂洗手。

古人上完廁所,用左手擦屁股是老祖宗的慣例,沒有必要對老祖宗不敬。

那麼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怎麼擦屁股呢?

《毘尼母經》卷6:「起止已竟,用籌淨刮令淨。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淨,不得廁板梁栿上拭令淨,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不聽諸比丘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度量法,極長者一搩,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淨者,不得著淨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尊者迦葉惟說曰,得用石用瓦。曇無德不聽用也。」(CBETA, T24, no. 1463, p. 838, a29-b8)。

這是約在西元350年翻譯的佛經(戒律),可以看出,古人除了用手之外,用土塊、用草、用樹葉、用軟的樹枝,用瓦片磚塊,最後發明廁籌,文明層度已經到了極點。用木片、竹片、葦草作廁籌,長度為一搩,也就是張開手掌,大拇指尖到食指尖的距離(不要找姚明來量這距離),或者四根指頭的寬度(不要找太幼繡的女生量此寬度,會不夠用),用完不可以亂甩,也不能放到乾淨未用的廁籌去。上座部、迦葉遺部准許用石片瓦片,法藏部(曇無德部)不讓用此當廁籌。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4:「濟(臨濟義玄)便托開云:『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CBETA, T48, no. 2003, p. 171, c15-16)

「乾屎橛」是指用過乾掉的廁籌,不能洗過再用。

對這「廁籌」有嚴肅的研究興趣者請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E%95%E7%AD%B9

隨著紙張的普及,從隋唐起,也有用紙的。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卷1:「八、用廁籌了,當刺廁孔中,不須安堈內及板上;不得用文字故紙。」(CBETA, T45, no. 1897, p. 873, a4-6)

只是不准用有寫一些字的紙張。

《世說新語》:「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乾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歷史上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代,《北史》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嗜酒淫佚,肆行狂暴,雖以楊愔為相,使進廁籌。」也就是老闆上廁所,叫你在旁遞衛生紙。

以下引自

web.ypu.edu.tw/ctl/blog/marychou/...0807/h20087169123.doc

廁所的故事

題解

〈廁所的故事〉,選自〈行過急水溪〉,乃阿盛成名的代表作。本文乃作者早期鄉土懷舊風格之作,以台南新營老家的生活成長經驗作為素材,將焦點集中在廁所的演變與發展上,真實地呈現早年台灣農村生活的貧窮、髒亂、落後,以及甘之如飴、隨遇而安的淳樸村民。本文以幽默詼諧的語調,闡述家鄉廁所的進化史,也見證了台灣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過程,發人深省。

作者

阿盛,本名楊敏盛,台灣台南人,民國三十九年(西元l950年)出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生活版與綜藝版主編、《時報周刊》美洲版編輯主任。目前主持「寫作私淑班」,兼任台灣師大人文中心現代文學講師。阿盛散文大多取材現實社會,對於人性探討頗多著墨,早期創作偏向鄉土懷舊的風格,蘊含濃厚的情感 ; 後期作品則轉為批判、嘲諷、挖苦現實生活,鍼砭社會百態。

著有《散文阿盛》、《歲月鄉情》、《兩面鼓》、《行過急水溪》、《綠袖紅塵》、《心情兩紀年》、《銀鯧少年兄》、《民權路回頭》等散文集十餘部,另有《秀小樓五更鼓》、《七情林鳳營》等長篇小說。

本文

開始念小學那一年,我第一次看見衛生紙,至於正式使用,是在二年級的時候,在這之前,解手後都是用竹片子或黃麻稈一揩了事。大人們的廁所在房間內,用花布簾圍住壁角,裡邊放著馬桶;小孩子們沒有限制,水溝、牆角、甘蔗田以及任何可以蹲下來的地方,統統是廁所。
在學校裡,老師天天交代我們:要穿鞋子,要常洗頭髮,要買衛生紙,不要隨地大小便。我回家跟爸爸說要買鞋子,爸說沒那麼「好命」;我提起衛生紙的好處,媽說那太浪費,小孩子不懂賺錢的辛苦;我又引用老師的話,說用竹片子揩屁股會生痔瘡,爸生氣了,他說老師一定瘋了,因為他從一歲到二十多歲都是這樣,也沒生過痔瘡;我小聲地說,應該有廁所,祖父說,奇怪,水溝不是很多嗎?最後爸解釋說,衛生紙太薄,容易破,揩不乾淨。這以後,媽准許我用粗草紙,那是大人們用的,不過,我還是寧可用竹片子,粗草紙就帶到學校讓老師檢查,我們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都和我一樣,老師也不再要我們買衛生紙了。
二年級下學期,三姑帶著表弟從臺北來我家玩,吃過中飯,表弟說要上廁所,我帶他到門前的水溝邊,他很驚訝,硬是不肯脫下褲子,是說沒有東西擋著他拉不出來,我帶他到豬舍旁邊,他蹲在地上,不時看著我,然後站起來,說是也拉不出來,我只好走開,隔一陣子就喊:「好了沒有?」表弟苦著臉走出來對我說沒有,我拉起他跑到學校,他急忙衝進廁所,出來之後,滿頭大汗。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問我:為什麼廁所裡沒有水箱子?為什麼有很多很多白白小小的蟲?還有,在水溝裡拉屎,警察為什麼不管?我說警察的兒子也和我們一樣,他就說,回臺北以後要報告老師,叫老師來抓警察,我聽了感到很生氣,跟他說,警察和真平、四郎一樣偉大,不能抓,他不相信,還說校長可以管老師,老師可以管警察,真平和四郎跟總統一樣大,不是跟警察一樣大,我氣極了,不再理他。
三年級放寒假的時候,爸和叔叔們合資蓋了一間廁所。「落成」那天,我們幾個小孩子熱烈地討論誰應該第一個使用,六叔把我們趕開,他說他是高中生,當然是第一。他進去了,一下子又走出來,很不高興的樣子,原來,有人先進去過了,六叔一口咬定是那個泥水匠,他嘀咕著說要找泥水匠算帳,我們建議六叔把他抓來灌屎,像灌香腸一樣,六叔說好。那天晚上,爸和叔叔們在院子裡聊天,聊到這件事,二叔說,新廁所有外來的「黃金」,大吉大利,六叔不同意,他認為新廁所應該由自己人開張,才有新氣象,爸沒有意見。我對爸說,六叔只知道拉屎要爭第一,六叔一巴掌打在我屁股上,媽說該打。我很不甘心,跑去告訴祖父,祖父走出來,把六叔罵了一頓:「你吃飯爭第一,拉屎爭第一,為什麼英文只考了二十──二十──」,我說二十七分,祖父接下去:「二十七分!啊?」五叔在一旁笑,他說這也可以算第一,六叔說,五哥以前數學只考二十四分,烏龜笑鱉沒尾巴,祖父說:「都是尿桶!」過後,我問六叔,還要不要把泥水匠抓來灌屎,他說我以後再這麼問,他就灌我。
我升上五年級,村長換了人,新村長說,要好好整頓村裡的環境衛生。首先,他出錢蓋了四間公用廁所,又一家接一家地勸人蓋廁所,他跟祖父說,廁所和吃飯一樣重要,祖父說那有這種事!一有空,他就騎著腳踏車到處巡視,發現有小孩隨地大小便,當場打屁股,我們班上有好幾個男生被他打過,都很氣他,叫他「哭鐵面」。每次開村民大會,他一定會再三地說明廁所的重要性,有一次還說「廁所就是生命」,六叔跑到臺上去,不知道跟他說了些什麼,他馬上又補充了一句:「廁所為成家之本!」末了,他建議大家不要再用竹片麻稈揩屁股,因為這樣會得破傷風,有人站起來發言,說不會得破傷風,應該是會生糞口蟲,我們學校一位女老師立刻又發言,她認為應該是生痔瘡才對,然後指導員出來解釋,他說,應該是會長瘤才合理,他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到後來,村長說:「統統有可能,不過,得破傷風的機會最大。」那一次大會後有贈送紀念品,每家三包衛生紙,兩包樟腦丸,一把長柄豬鬃刷子,鄉裡派來的衛生員特別交代,刷子是清洗廁所用的,媽說這種刷子這麼好,用來洗刷廁所太可惜,所以一直放在廚房裡使用。
初一那年冬天,嘉南平原大地震,震塌了村裡兩幢公用廁所,救災工作結束之後,村長開始計畫重建廁所,村長太太負責募捐工作,她幾乎天天都在村子裡跑來跑去,那陣子,米菜肥料都缺貨,物價又貴,村長太太跑了兩個禮拜,還湊不到蓋一幢廁所的錢。又過了幾天,鄰村有個有錢人到我們村子來,他說他願意負責蓋廁所的經費,條件是,水肥歸他收一年,村裡的人開會通過,半個月後,廁所蓋好了,還裝了水箱,那個有錢人每天派車子來載水肥,聽說他包辦了好幾個村子的水肥,轉手賣給魚塭和農家,一桶二十五塊錢。過了一陣子,他問村長,為什麼你們這裡的水肥特別少?村長說,本來就這麼些,他不相信,硬說有人偷肥,村長說那東西又不能吃,誰要偷?兩個人先是在路上吵,一直吵到派出所,又吵回路上,然後再吵進派出所。警察耐心地分析:這裡的人八成以上種甘蔗,根本不要肥料,村長保證沒有人偷去吃,那個有錢人氣得臉都歪了,他嘀咕著說,這樣下去會賠本,生意真不好做,怎麼大家不多拉一點?怎麼不多拉一點呢?大約一個月後,政府大量配給農肥,接著肥料兩次跌價,那個有錢人再不派車來載水肥了,村長把他找來,要他按照契約清理水肥,他說要那麼多幹什麼?又不能吃!兩個人又到派出所去,結果,一直到我念初二上學期,他都派車清理水肥,一個月一次。有一次,六叔在路上遇見他,問他水肥好不好賣?他說生意不好做;六叔又問他,想不想再跟我們村子訂契約?他說只有瘋到第三期的人才會這樣問。
我讀高一的時候,鄉裡舉辦中北部春節旅行,我也參加。第一天晚上,住在臺中火車站附近的一家旅館,這才第一次看見了抽水馬桶,以前只看過圖片。住進旅館以後,大家都往廁所裡跑,鄉長站在一邊維持秩序,一面叫著慢慢來,他說留得屎窟在,那怕沒得拉?等輪到我,我一頭衝進去,看見抽水馬桶,心裡有點害怕,還好我知道是用坐的,坐了上去,也不知怎麼搞的,幾乎用了兩百公斤的力量,仍然拉不出來,外頭敲門敲得很急,我在裡邊更急,好一陣子,看看是不會有「結果」了,只好出來,身上直冒汗,鄉長問:好啦?我說好了。那天晚上,好不容易熬到廁所空了,我才放心地走進去,蹲在馬桶上;以後的兩天,我都是這樣。第四天早上,我們正在整理行李,旅館的老闆娘氣沖沖的跑來,她說不知道是那些人弄壞了三個馬桶護圈,我們都說,那一定不是我們,老闆娘嘮叨了許久,她說護圈是新裝上的,怎麼坐得斷?真奇怪!
去年暑假,我回家鄉,找六叔聊天,聊起有關廁所的事。我對六叔的幾個孩子說,你們命好,我們小時候連廁所都沒有呢,他們不太相信。我說不但這樣,解手後都用竹片子揩屁股哪,他們說我欺騙兒童。六叔說,這是真的。八歲的小堂弟說,他要去報告級任老師,爸爸和堂哥愛撒謊;十歲的堂妹說,最好報告校長,因為校長比較「匈奴」,一定會打堂哥屁股;正在念初一的堂弟說,爸爸是石松,堂哥是余天,搭配得很好,真會「講笑話」。最後,他們聯合問我們一個問題:用竹片可以揩得乾淨嗎?六叔說大概可以,我說差不多啦。

研析

阿盛的散文內容多描述台灣農村的人物以及生活百態,無疑地可說是「鄉土文學」的代表。故呂正惠稱其為「鄉下讀册人」,並將他與小說家黃春明、詩人吳晟並列。陳義芝主編的《阿盛精選集》推薦阿盛是無可取代的「鄉土作家」。可見阿盛對這塊土地人事物的各種描寫已得到各方的肯定。

本文藉由作者故鄉「廁所」的不斷進化,呈現出台灣由傳統農業社會發展為現代工商業社會的成長軌跡,可說是台灣社會近數十年現代化的縮影。「廁所」原本是無生命的一種建築物,作者卻賦予其新的生命,更作為本文的主角,在選題上就令人耳目一新。其次,「廁所」由於是處理人類排泄物的地方,長期以來給人骯髒、惡臭的感覺,亦不能登上大雅之宜。然而,本文卻光明正大的將此當作主題,正經八百地陳述「它」的故事,令人佩服作者的眼光,也證明了廁所在人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是必須正視的民生必需品。

再者,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極為成功,作者「我」一家人的對話極為有趣,如「爸說沒那麼好命」、「祖父說:奇怪!水溝不是很多嗎?」、「祖父把六叔罵了一頓:你吃飯爭第一,拉屎爭第一,為什麼英文只考二十七分啊!」又如注重廁所的村長,其說「廁所就是生命」、「廁所為成家之本」,他又建議「大家不要再用竹片揩屁股,因為這樣會得破傷風」,他又與協助蓋廁所的有錢人爭論,保證水肥「沒人偷去吃」,將地方上草根人物的俚俗、無知以及憨直,表達極為生動有趣。

另外,本文也探討台灣城鄉差距、貧富不均的現象。文中,作者來自台北的表弟,驚訝作者家中沒有廁所,而不敢在水溝、豬舍旁便溺,最後只好跑到學校去上廁所。當表弟提出「在水溝裡拉屎,警察為什麼不管?」的問題,但得到的答覆竟是「警察的兒子也和我們一樣」。又如作者讀高一的時候,因參加旅遊而住宿在台中的一家旅館,這才「第一次看見了抽水馬桶,以前只看過圖片」。可見當時台灣農村在物質條件、衛生觀念都遠遠落後於台北、台中等大城市。然而,儘管物質條件上不如城市人,作者家鄉這些居民了並不自卑,依然樂天、淳樸的過生活,表現出台灣社會中下層百姓「隨遇而安」的強韌生命力。

總之,本文很精采地描述台灣早年農村的生活面貌,藉由「廁所」這個看似不顯眼卻又極為重要的民生必需品,「由小見大」的見證了台灣社會底層的生活,也務實地提供了台灣農村現代化的寶貴歷史資料。

=====引文分割線======

版主沒用過竹片,沒辦法確認使用竹片會引發那一種病症。小時候用過「草紙」、「粗紙(台南人稱為土紙,顏色似黃土)」,後來才有衛生紙,真是滄海桑田的文明事蹟呢。曼巴小妮在等你的回應喔,趕快回覆他吧~

曼巴小妮回應了你的日記擦屁股
ㄎㄎㄎ ...說到竹片,阿妮第一次聽是一個比我小的女孩說ㄉ ... 當時還認為是天方夜譚,以為她呼隆我咧! 後來跟很多人求證,才知道以前是醬子用ㄉ咧! 那ㄍ答嘴鼓表演8月9日要比賽,是搭配本縣太陽館 將於9/4登場ㄉ太空展覽暖身活動,得獎者當天要表演! 流氣指ㄉ男聲吧!阿妮一向是以天真無邪自許ㄉㄝ! 錄音ㄉ目的是怕小朋友看到稿子不會唸, 因為阿妮ㄉ台文稿子通常只有自己看ㄉ懂, 被公看到ㄉ是經過其他老師修改過ㄉ版本,謝謝被公ㄉ指正!^^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讀詩會 9:哀怨詈罵的怨誹詩

P1090383
中國正統詩人最講究《小雅》詩人之風:「溫柔敦厚,怨誹而不亂。」可我個人小鼻子小眼睛,最欣賞將「不滿、憤恨」溢於情表,不滿、不平、埋怨、憤恨、詈罵,把千年的冤屈仇怨,哀之、哭之、怨恨、詈罵,不再壓抑自憐,怨恨就是要講出來:「喂!你踩到我的腳了!這是人心人肉,會痛的!」而不是溫文敦厚地說:「這位女士,我知道你很注重國際禮儀,並且是一個標準的人道主義者,向來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平常生活舉止,也很注意不要因疏忽去傷害別人。能不能讓我告訴你一下,你現在正用尖尖的高跟鞋,踩在我雪亮的皮鞋上,能不能打個商量?稍微移步一下?」
唐朝、高駢:
「煉汞燒鉛四十年,至今猶在藥爐前;
不知子晉緣何事,只學吹簫便得仙。」
高駢歷任西川節度使與鎮海軍節度使,時當黃巢戰亂時期,擁軍自重,坐看京城失守,導致唐僖宗出奔四川。這首詩可能是在黃巢舉兵時期,意在怨恨當時的宰相和跟他結怨的太監田令孜。
「我修練四十年,至今還不能升天成仙,仍然守著藥爐在煉丹,(比喻自己四十年來抵禦南詔(大理段氏王朝),帶兵和黃巢作戰,卻不能當宰相或封王),不知道蕭子晉為什麼,只要吹簫演奏音樂就成了仙?(不滿朝廷大官,不用打戰就高官厚祿,享受榮華富貴。)」
唐、李商隱也有一首詩:
「雲臺高議正紛紛,誰定當時蕩寇勳?
日暮灞陵原上獵,李將軍是故將軍。」
這首詩用了一個典故。《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漢武帝時,李廣善於帶軍和匈奴作戰,戰功累積到成為將軍,卻因誤了軍期,被廢為平民返鄉。有一次出城射獵,歸城太晚,回來時已經關了城門。李廣就說:「開城門哪!」守城吏就問:「來者是誰?」李廣自報:「我是以前的李將軍(故李將軍)!」這個守法但沒有守口的官吏笑道:「就是現任的今將軍也不能通過,何況是故將軍?」李廣只好在城外睡了一晚,隔天再進城。這件小事,就被鳳梨日報的記者逮個正著,隔天就上了頭版頭條的新聞。
雲台是指東漢明帝懷念輔佐東漢光武帝恢復漢室的將領,於是在南宮雲台畫了28名將領的圖像,供後人瞻仰。可是名將馬援未被選入雲台畫像之中,原因引起後人不少猜測。
「朝廷在決定誰應該入選雲台畫像時,對東漢初年的將軍,誰該入選,議論紛紛,不知有誰還記得伏波將軍馬援輔佐光武帝立國,又北破狼羌,南征交趾。最後居然沒有入選雲台功臣。這也不用哀怨啊,就像漢朝的李廣,打獵晚歸,誰理你一個『故將軍』呢?」
順便說一句,後來匈奴為患太厲害,朝廷束手無策。大臣有人提議讓李廣回任將軍,對抗匈奴。漢武帝就封李廣為將軍,編校部隊之後,李廣就領軍,帶著皇帝的厚重期望出征。我們李廣可是大將風範,路過灞陵時,就順道把那守城的小官吏殺了。皇帝要他去抵禦匈奴,李廣找了一個小人物祭旗,有誰會不識大體去沮喪大軍的雄威呢?
說道李商隱,他可是名詩人中的深宮怨婦,哀怨得不得了,他的另一首詩〈有感〉:
「中道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舉棋不定、作事有頭無尾這是我的專長,自古以來,有我這樣驚世駭俗才情的人總是命不好,奉勸你們不要學那畫蛇添足的人,畫好了蛇又加畫了蛇足,最後一杯本來屬於你的香酒反而喝不到了。」
所以就像明、陳時用這首〈竹枝詞〉所說的,
前船已過綠楊灣,後船猶在蓼花灘;
一樣帆檣一樣櫓,前船何易後何難!」
同人不同命,有時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其實孔子也不反對怒形於色,請讀《詩經,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你看那老鼠都還有皮,你作人卻沒有規矩,作人沒有規矩,不去死還在這裡做什麼?
你看那老鼠還有牙齒,你作人卻不知廉恥,作人不知廉恥,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去死?!
你看那老鼠還有肢體,你作人卻沒有禮貌,作人沒有禮貌,你為什麼不趕快去死???」
這是孔子編的書,和我無關……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2010 年找茶

P1100224

2010 年新竹縣東方美人茶從 7/18到 7/21 評審,7/24 終於可以領到茶。今年不像往年是徐耀良茶行大勝的局面,反而是 1993 年曾經大勝的楊家兄弟之中的楊瑞隆(以及楊隆茶園、楊世瑩),除了抱走「特等獎」大獎之外,頭等的44名,就占了10名,入選率高達25%.

P1100229

P1100235

P1100245

比賽現場。

P1100266

採茶的簍筐。

P1100423

這是江湖中只聞其香,再也喝不到的絕代好茶。

2004 年頭四的茶,北埔茶農劉慶鈞產出。

P1100432

P1100429

P1100428  

2005 年的二花

P1100431

P1100430

2006 年的三等獎。

P1100425

P1100426

2009 年的三花

P1100427

今年剛領回的二花。

茶農跟我說,今年參賽的茶達到兩千多號,每號要交台幣 1200元,比賽單位至少收了240萬元。據說今年茶青的收成不好,參賽的數量反而成長了50%,茶農都說「有越南茶及大陸茶混進來比賽」,茶農講得眉飛色舞、口沫橫飛,有幾滴口水還掉進我的茶杯裡,我怕飛沫傳染,只好拒絕再喝。茶農說:「評審老師評了近三十年的功力,也不是浪得虛名,把所有這些茶全數淘汰。」茶農說得像是在武林大會似的。

我說:「可是,比賽茶編號都是兩層密碼,誰也不知道那一號茶是那個人報名的茶。」

茶農說:「是啊!神的很,名單一公布,淘汰的大都是這些從台灣外面混進來的茶,東方美人茶一喝就知道,假冒不了。」

P1100424 

來吧!新茶已經領回,茶几、茶桌也已備妥,相對寒窗細品茶!

P1100219

2010 年比賽頭等獎名單:

特等獎:楊瑞隆。
頭一:楊隆茶園。
頭二:楊瑞隆。
頭三:富興茶園。
頭三:楊瑞隆。
頭五:徐耀良。
頭六:峨眉茶行。
頭六:林梅子。
頭八:楊隆茶園。
頭九:林瑞文。
頭十:楊長育。
頭等:彭達發、富興老茶廠、新昌茶園、鍾玉霞、心緣茶園、彭勇山、松柏閣、
心緣茶園、義興茶廠、楊世瑩、徐耀良、楊世瑩、楊世瑩、清文茶園、彭國賢、楊隆茶園、楊長育、莊嘉華、姜金域、彭國賢、明暉茶園、彭達發、姜金域、上展茶園、林秀春、黃美琴、徐耀良、何紹麒、徐耀明、楊世瑩、攸香茶園、峨眉茶行、煙豐、黃美琴。

(比賽第一名為特等獎,再來是頭一到頭十;接下來是頭等,每年為20-35名,數量不一定,再來是二等獎,約20-40名,其次是三等獎,也是四、五十名,再來就是三花,應該是六、七十名,二花約一百多名,一花三百多名,每年被淘汰(未得等、也為拿到花)的茶號差不多有五百到一千多號。因為比賽要繳1200元,參加一百個茶號(茶農稱為『點』),就要繳12萬元,茶農也不願意交了錢卻被淘汰,連一朵花的等級都拿不到。 )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平埔族 DIY 評量表

  •  

本文引自《地圖會說話》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589760

Jun 19 Sat 2010 14:

眼皮與指甲有何關連?

517
眼皮與指甲有什麼關連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做個小測驗。上圖是 A、B、C 三個人的眼睛。猜猜看,誰不是平埔族?
答案到後面時會公布。這裡先提供一則相關訊息。豐原國中曾在「認識平埔族」的教材中,推出「平埔族DIY量表」,如下圖所示 [1]:

520 

該量表提到:「凡有雙眼皮者,多半與平埔族混血」。關於雙眼皮的部分,容我先賣個關子。讓我們先來看看另一條準則:「手肘彎起處前 2-3 公分的地方,沒有明顯橫紋」。
無獨有偶,名俗專家劉還月也出了兩本書,一本叫做《我是不是平埔族DIY》、另一本叫做《認識平埔族群的第N種方法》。這兩本書提到的平埔特徵卻是:「手肘彎起處前 2-3 公分的地方,有明顯橫紋」。
這下可好了,沒有橫紋是平埔,有橫紋也是平埔。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人不是平埔了。我上網搜尋相關資訊,還真的分成兩派:有人說漢人有橫紋,有人說平埔有橫紋,搞得我一頭霧水。
先不管有沒有橫紋,上述量表與劉還月共同指出的另一個平埔特徵是:「腳的小趾頭指甲沒有裂紋」。我不曾看過相關研究報告,不過,旅遊記者陳志東倒是提供初步的調查 [2]:
這次到台南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採訪,走在這個處處都是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原生地裡,為了求證這個民俗傳說,所以我只要碰到看起來親切好相處的居民,就厚起臉皮請人把鞋襪脫掉,再把手肘彎起來讓我檢查。

忍受了幾天的腳臭味後,問題來了!在這幾天的檢查中,包括接下來回家後針對親朋好友的調查中,我卻意外發現,管你平地山、山地人、外省人、客家人、閩南人、漢人、混血人、芋仔蕃薯人……,在這幾十人的樣本中,不管哪個血統,都有人的小趾頭旁多出一小塊指甲,也有的完完整整只有一個指甲,甚至連我自家幾個兄弟也是有的有、有的沒有,還差點引發到底哪個兄弟才是撿回來的論戰。
也就是,民俗傳說中所謂多一塊小指甲的就是「漢人」,或有人說多一塊的就是「平埔族」,不管是哪個說法,其實根本沒有準則。
如此看來,就算是親生兄弟,小趾頭指甲都可以長得不一樣呢。
最後,該公布小測驗的答案了。A 是孫文,B 是毛澤東,C 是高雄縣內門鄉木柵的平埔族。你猜對了嗎?
顯而易見地,漢人也有雙眼皮者。更精確地說,北方漢人大多是單眼皮,而南方漢人較多雙眼皮。另一方面,平埔族雖然以雙眼皮居多,但亦不乏單眼皮者。
事實上,當代中國早就不以血緣來定義民族了。北京大學出版的文化地理教材便提到:北方漢族在血緣上與朝鮮、蒙古等民族比較接近;南方漢族在血緣上與壯、侗等民族比較接近。「漢族是由不同種族融合而成,文化是民族凝聚的主要力量泉源。」[3] 當中國早已用「文化」來黏著不同血緣時,眼皮、指甲這類「民俗療法」實在不是對手。
註釋:
[1] 取自:張幼芳,〈600萬台灣人 平埔族後代〉,《聯合報》,2006 年 6 月 30 日。
[2] 參見:http://www.nownews.com/2008/03/04/11468-2239982.htm
[3] 胡兆量、阿爾斯朗、瓊達等編著,《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頁52-57。

讀者回應

#1 retina 於 2010/07/14 00:24

用有沒有雙眼皮,有沒有橫紋,指甲有沒有多一片這種過度簡化的方法來判斷是否是平埔族後裔,信效度非常讓人質疑。這種內容放到中學的教科書內,我覺得並不適切。這些生物計量的測量,每一個特徵都有不同的基因來決定,除非能證明這些基因的確在平埔族內的分布是顯著的高於其他族,否則,這樣的判斷跟想當然爾的都會傳說有何差異呢?

#3 Iap Sian-Chin  於 2010/07/14 14:04

我研究所的時候有位老師,他是百分之百的上海人,手肘彎起處前有明顯的橫紋,這該如何解釋呢?
這些平埔血統論的人,總是喜歡拿中國北方人的特徵來跟台灣人比較,但台灣人明明大部分來自閩粵兩省,難道只有北方漢人才是「血統純正」的漢人嗎?只要顯示台灣人和北方漢人身體特徵有多麼不同,就可以證明台灣人不是漢人嗎?

#4 leoheart3 於 2010/07/16 01:37

盧安達飯店? 我真的分不出來誰是哪一族, 他們自己在那裡分來分去, 外國人看來只是覺得好氣又好笑。希望台灣不要搞成這樣, 只要認同台灣, 管你是漢人平埔甚至越南印尼血統, 都嘛是同一國. 歐巴馬可以當美國總統, 我們有勇氣有雅量選出外籍新娘小孩當總統嗎? 幾十年後可以考驗看看。

#5 Hiankun 於 2010/07/16 22:59

原來那個手臂橫紋真的有兩派完全相反的說法,我還一度以為我記錯了,同樣也被弄得莫名其妙。
過去我曾經過度因為網路上或書籍上不科學的平埔論述,而感到相當興奮。但這種興奮,不是因為發現「原來我不是漢人」,而是「原來我跟這個地方有連結」。
得感謝版主這一系列的文章,讓我靜下心來重新檢視了過去那些過於浮濫誇張的論述。
另外也想請前面幾位網友了解,對於台灣平埔論述有所支持的人,並非都是種族主義者。以我自己為例,我認為「平實地」去傳達台灣平埔血統這件事情,是正確的。其目的不在於排他,而在於重新認識自己,解構「大家都是中國人」或者「漢人來台前台灣只有野獸」的錯誤認知。

#6 Apan 於 2010/07/17 20:47

漢族血統在親緣分析上根已不存在. 目前沒有一位學者找得到其特有特徵.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是社會學家的美好戰役,還是政治人物的虛情假意:回應李宗榮關於《巴西,如斯壯麗》的書評

516

以下引自部落格《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3277

2010/07/20 公共論壇

是社會學家的美好戰役,還是政治人物的虛情假意:回應李宗榮關於《巴西,如斯壯麗》的書評

蔡侑霖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在1994年被選為巴西總統的社會學家卡多索(Fernando H. Cardoso),被認為是晚近推動巴西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舵手,一般的看法是:在他任內,巴西自1985年以降的民主化走得更遠,也重新振興經濟發展,使得巴西如今名列所謂「金磚四國」之一。另外,他還推動新的社會福利政策,並在一個全球土地分配不平等程度數一數二的國家裡推動土地改革。在這些耀眼光環下,也難怪當卡多索的自傳被譯成中文並在2010年3月以《巴西,如斯壯麗:傳奇總統卡多索回憶錄》為書名出版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宗榮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書評中,除了高度盛讚卡多索學者從政的成就外,並為巴西有一位社會學家總統而感到驕傲。

然而這樣的觀點忽視了一些事實。在卡多索治下的巴西,把大量國營企業清倉拍賣,嚴重降低政府面對經濟危機時的政策性干預能力。甚至當在民營化過程中遭遇工會的抗爭時,卡多索不惜動用軍動鎮壓。另外,新推行的社會福利方案無法彌補市場化對於人民福祉的傷害,根本無力解決越行擴大的社會不平等。即便是頗受國際讚譽的土地改革,一旦被仔細檢驗,都可能只是一場虛有其表的改革與對小農虛情假意地同情。

姑且不論土地改革的受益小農家庭與所授土地是否如官方所宣稱的這麼多(因為許多土地授與事實上是在「無地農民運動(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Rurais Sem Terra,簡稱MST)」領導下,由農民先行佔地耕作,並迫使官方承認其土地所有權),卡多索任內的土地改革事實上加深土地分配不均的趨勢。首先,授給無地農民的土地,大部分位於地力貧瘠與基礎設施不足的亞瑪遜地區。另外,在以高利率吸引外資的同時,相應提高的放款利率也導致農民無力負擔貸款。還有,在經濟自由化下,緊縮的政府預算使得政府減低對小農在技術援助、訓練,以及信貸上的預算,卡多索甚至廢除負責土地改革的政府機構,而以一個更為市場導向的計畫取而代之。這些政策的後果是,許多小農最終只是面臨破產與失去土地的命運,向都市貧民區流動。根據社會學家James Petra與Henry Veltmeyer,1995年至1998年間,計有80萬個家庭被迫離開鄉村,在卡多索總統任內,超過200萬無地農民失去工作,40萬農民失去土地,土地所有權也更為集中。

或許正如另一位社會學家Ted Goertzel所言,卡多索並不相信他的土地改革是一個可行的發展策略,而只是一種對無地農民運動的象徵性支持。在其自傳中,卡多索更表示,對於無地農民運動,他雖然不會把無地小農趕出他們已經佔領與耕作的聚落,然而他會「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阻止新聚落的形成,有必要的話也會動用武力。」

正如同許多政治人物的寫作通病,在《巴西,如斯壯麗》中,盡是卡多索對自己政績的歌功頌德以及對於政策的辯解。在他任內,政策的負面效應都不是來自政策本身的問題,而是其他政治勢力的反對使的政策無法徹底推行。而其他政治勢力的反對多半來自於私心與其他政治考量,只有自己的陣營才是真正地為國為民。他也未提及自己曾動用軍隊以平息工會運動,也隱藏這麼多小農流離失所與社會不平等越行擴大的事實。

這樣的傳記,居然可以讓李宗榮認為是:「讀來沒有政治傳記習有的乾澀或自大吹捧」,並為卡多索的政治生涯動容。這實在是令人驚異至無語的境地。難道只是因為卡多索是一位社會學家出身的總統,就可以被捧為一個神話般的人物?身為學者,當自己的同行位居政治高位時,在評價其政治生涯以及針對其自傳書寫評論之前,難道不該對其政策後果進行較為深入的瞭解,以作為書寫評論的依據,而不是如同這篇書評所呈現的,只是不疑有他地接受卡多索自己的現身說法而已。

以下引自部落格《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1067

2010/03/21 中國時報

《巴西,如斯壯麗:傳奇總統卡多索回憶錄》一書的書評

書評-社會學家總統的美好的仗 【李宗榮(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卡多索的故事是第三世界異議知識分子從政的典型。他是一位社會學者,在 60年代深入落後社區探討巴西貧窮的結構緣由;他也曾年少輕狂,組織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多年;1967年寫的《拉丁美洲的依賴與發展》,分析在跨國強權中拉美國家邁向發展的困境,也已是發展研究的經典;他的學術成就本可以安穩地在柏克萊大學取得終身職,然朋友陸續被逮捕,他決定回到軍事統治的巴西,參與公職選舉為民主而戰。1978年,他在選舉中拿到巴西第二高票;1985年卡多索成為巴西第3任民選總統。

然而一旦擔任總統,所有的挑戰才開始。巴西10%的人口擁有全國近半的財富;另外四分之一(4500萬)的巴西人每天賺不到1美元,貧富懸殊難以想像。此外巴西也有世界最高的謀殺率,犯罪亦駭人聽聞;軍事統治時期欠下的龐大外債讓通膨惡化,5年作廢3種貨幣。貪污、罷工、不穩的政局,加上虎視眈眈的軍方、大企業與跨國資本,作為一個總統,隨時處在國內外巨大的矛盾中,也考驗著智慧。而卡多索的信念是建立制度的基本穩定,這些包括正常化總統的職權、重整貨幣與經濟政策、強化法制。制度一旦建立,經濟活動可以活絡,有效的社會政策可以施行,貧窮與種種社會問題自然有機會減少。

令人動容的是,他總能不忘初衷。社會科學宏觀的分析能力提供了他看待巴西社會的利器,特別是當巴西絕大部分的政治問題都源自於社會不公時,社會學者出身的卡多索有著解決問題的許多優勢。卡多索自述自己在總統職位上,仍然像是40年前身著白色實驗衣、進入貧民區的助理教授,帶著筆記本與分析的腦袋找尋問題的答案。然而他又不會被意識形態所蒙蔽,而多了點現實感。如何翻修巴西的經濟,融入全球貿易的網絡,跟上繁榮的腳步,卻又能兼顧國內社會正義的問題,成為他的挑戰跟成就。

這本書並不是巴西的發展研究,而是一位政壇老兵的追憶懷想,在美好的仗已打過了的欣慰中,回顧巴西的歷史與個人命運交錯的種種。卡多索文筆活潑,讀來沒有政治傳記習有的乾澀或自大吹捧,有些段落甚至帶有拉美文學的華麗。書中兼有歷史軼事、月旦人物的趣味;沙特與西蒙波娃、阿言德與聶魯達、卡斯楚與克林頓交錯其中,算是一本難得令人讀之不會生厭的政治人物自傳。

從許多層面來看,巴西與台灣多像是分隔在兩個半球的異卵雙胞胎:一前一後在動盪的命運中,要走上自由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道路。異議知識分子從政,台灣社會也不陌生。然而當台灣政壇充斥著精明的律師跟只相信資本的經濟學者時,巴西卻有一位社會學者出身的總統(而這多麼令亞洲的同行們驕傲)。卡多索不像大部分歷經第三波民主轉型的總統們因貪污或瀆職而下獄;況且這本傳記還是他親手寫就的(他的第13本書)。光從這兩點,就要讓人對這本傳記多了一些敬意。而書中透露的道理卻又如此簡單:一點常識與分析能力、一個替不安的國家建立長治久安制度的理想、一點民胞物與的愛心以及社會正義的信念、一點智慧,以及帶領國家作夢的遠景。之後的一切,都可以交由渴望成就偉大的國民來實現。

這些都不禁令人想像,台灣的政壇如果曾經出現一位卡多索,我們的際遇是否會有所不同?

吳音寧:江湖在那裡

ap_20071211100636117

以下引自
http://funp.com/t20453#p=20453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是吳音寧所寫的一本足足有25萬字的大書。裡面根據時代、主題分篇,娓娓道來台灣農業從日治時代至今的種種變化,文章感性與理性兼具,解析台灣農業如何因工業、對美國貿易而一次次被剝皮、犧牲,農民一次次被貶抑、欺負。裡面有許多我以前不知道「真相」,與以往我們被教育、宣傳下得來的知識很有大差異:有此一說,有個年代稻米單位面積破紀錄大幅成長,被政府大肆宣傳是台灣農業奇蹟,但其實是世界各地改良稻種,共有的現象。雲林縣蓋水壩、大興水利建設,當初說為了、民生、農業用水,但是事實證明只是花大錢便宜六輕,農業、民生用水還常為了工業而休耕、停水。
農民背後的心酸、農業政策背後權力糾葛、分贓,這本書有著赤裸裸的揭露,行文夾敘夾議,不時會插入有楊儒門書信、吳音寧成長經驗,文學家對當時農業觀察的詩文小說,作為參照的時空座標,與批判的議論融合在一起。雖然有時憤慨的語氣過多,會覺得過於情緒化而讀不太下,但有時又是這種對土地、家鄉流露的關懷熱切,讓人感同身受,也回想起我自己生長的農村。看完這本書,你會對台灣農業有不一樣的體認。

以下為中國時報年度開卷好書獎的 BV (Book Video)

以下為吳音寧敘述散文獎的評審經過
引自九十六年教育部國家文藝獎
http://www.arte.gov.tw/96philology-arts/c_10.htm
我一踏入會議室,前輩作家林雙不、陌上桑、阿盛、以及學者廖振富,便對我說出他們的「決議」,因我年紀最輕,他們「指派」我撰寫此次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學生組散文項的評審感言。於是我毫無推辭機會的坐下,會議開始。前輩作家們略論對散文的看法,恰如在年度的比武擂臺上,功力深厚的武林先進,就「功夫」的定義,抒發己見。 陌上桑表示,散文的寫作,主題應單純,避免牽來扯去,龐雜枝節一堆(像武功不宜過多無用的花招),至於什麼是好散文呢?就是要能感動人。散文名家阿盛也說,散文的主題最好單一,盡量不要「散」掉,而此次參賽作品,有些寫得不錯,不過情感讀來不真(文章可以吐露很多訊息呀),為情造景,這點比較不好。 年輕時以「碧竹」為筆名的林雙不則讚嘆到:「我不知道還有這麼多少年人願意寫文章,看到他們的水準,我感到敬佩。」他評審散文的標準,一為知性(足以說服人),一為感性(足以感動人),再來,看技術(文字的純熟度、文章的結構等)。 林雙不說,比較可惜的是,學生的筆,甚少觸及環保、農村等議題,「不過我回頭看我少年時,也沒注意到這些。」因此林雙不認為,「還是應該盡量給予學生們鼓勵。」學者廖振富也提到,此次學生作品,主題不乏環繞著親情,而親情中,又不乏描寫雙親離異者,顯示這是台灣社會的現狀,不過,要如何在相似的題材中表現突出?這就要看功力了。 另外,廖振富和其他前輩也一致指出,所謂學生組的武林擂臺上,「學生」的範圍涵蓋太廣了,年齡差異過大,參賽者從國中生到離了婚的媽媽(可能是研究所學生)都有;小孩如何跟大人比呢?評審們原本是這麼憂慮的。 然後藝教館的工作人員奕心小姐,將評審表發給評審們。評審們各自挑選六篇,打分數,統計過後,先就得分少的文章,逐篇討論,捨棄或晉級,再寫一次評分表,同時簽名以示負責,確定出名次。 順暢的評審過程,評審們意見差異不大,不曾激辯,且氣氛和樂。不出兩個鐘頭就得出結果,致使千里迢迢入台北評審的前輩們發現,哎呀,回程車票的時間,預定得太晚了。 最後,公佈成績後的武林擂臺邊,評審們好奇的傳閱參賽名單,看看被挑出或沒被挑出的文章,作者有哪些?結果,出乎意料之外,此次比武大賽,評審們幾乎一致公認的第一名,出自一位高中女生之手。江湖啊!可喜可賀,代代皆有新人出,走入台灣文學的領域,大展身手。

吳晟:〈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514

詩人 吳晟

以下引自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56833

「多麼希望,我的詩句,可以鑄造成子彈,射穿貪得無厭的腦袋…」

本報2010年6月2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吳晟 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這裡是河川與海洋
相親相愛的交會處
招潮蟹、彈塗魚、大杓鷸、長腳雞
盡情展演的濕地舞台
白鷺鷥討食的家園
白海豚近海迴游的生命廊道

名為「國光」的石化工廠
正在逼近,憂傷西海岸
僅存的最後一塊泥灘地
名為「建設」的旗幟
正逆著海口的風,大肆揮舞

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我的詩句不是子彈或刀劍
不能威嚇誰
也不懂得向誰下跪
只有聲聲句句飽含淚水
一遍又一遍朗讀
一遍又一遍,向天地呼喚....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詩人吳晟一早從彰化老家來到台北,帶著他的新作「只能為你寫一首詩」,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朗讀,溫暖的聲音、一字一句都是對彰化海岸深深的愛戀。

當他讀到「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只有聲聲句句飽含淚水,一遍又一遍朗讀,一遍又一遍,向天地呼喚」,詩人哽咽落淚。

溫文儒雅的吳晟,一度擔心自己的詩句會不會太強烈了。他說自己的詩一向很溫和,但寫的時候卻忍抑不住激憤。「多麼希望,我的詩句,可以鑄造成子彈,射穿貪得無厭的腦袋。但我不能,我只能忍抑又忍抑,寫一首哀傷又無用的詩,吞下無比焦慮與悲憤...」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

不只吳晟落淚,一直努力守護彰化海岸的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今天也哭了。當他講到他的老師陳玉峰在認股書中留言:「我今天認的不是一股,我認的是一股天地間的良知」時,熱淚盈眶,話再也說不下去。

國光石化開發讓許多人擔心流淚,人民又可以做什麼?蔡嘉陽說,人民要與財團搶地,集資買下彰化海岸,「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一人一股種下台灣永續發展的未來。」

國光石化牽動濁水溪的未來

國光石化預計在彰化大城、濁水溪北岸的潮間泥滿地設廠,開發面積4000公頃,海岸影響面積達8000公頃。開發牽動未來濁水溪生態、海岸地型變遷、以及民眾可能面臨淹水、地層下陷、空氣汙染、食品安全的威脅。

另外,濁水溪口的泥灘地是國際重要的候鳥覓食濕地,更是彰化淺海牡蠣養殖區、白海豚覓食濕地。國光石化一旦開發,濁水溪口這片泥灘地將毀於一旦,鳥不來了,白海豚也可能因阻斷南北交流,導致族群滅亡

人民與財團搶地,把濕地買回來

蔡嘉陽表示,國光石化要將海埔地變更為工業用地,據聞國有財產局可能以一平方公尺100元,便宜賤賣給民間財團,超過2000公頃。國光石化一家公司可以向國有財產局買地,人民當然也可以跟政府買地。於是彰化聯盟號召民眾共同集資買下濁水溪口。

募股方式總計分三階段,第一階段先買下白海豚的迴游廊道(200公頃),每一平方公尺119元,需募集200萬股。白海豚的迴游廊道剛好從國光石化廠、工業港中間穿過,人民只要把這個區域買下來,即使國光石化最後設廠,但不准使用白海豚的迴游廊道,可減低白海豚的危害。

第一階段募款到六月,彰化環盟將民眾的認股書送內政部申請核准,核准後繼續開放民眾認股。如果第一階段募股成功,將繼續第二、三階的募資行動,將國光石化可能用到的1800公頃地買下來。

第一階段已有17000多人認股,蔡嘉陽表示他有信心人民可以把這塊地買下來。如果政府否決人民的信託申請,就是否定人民保護白海豚的心願。

為子孫留下最後一塊灘地

515

今天來到記者會的,還有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會長徐仁修、文學家劉克襄。這是近一年來,國光石化引發的風風雨雨中,第一次有文學界的人士站出來表達對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未來的憂心。來訪的美國環境運動人士、「卯上台塑的女人」一書作者黛安‧威爾森,也到場表達對濁水溪生態的關心。

徐仁修表示,如果我們對企業家的貪婪漠視,那是對所有非那個階級人的殘酷,如果對政府的不公不義不聞不問,那就是對我們自己的自孽。如果對大自然一切生靈漠不關心,最後受害的是我們自己跟子孫。

徐仁修說,台灣從彰濱以南一直到後勁,還有那裏是乾淨的、原始的?「那一塊美好的灘地,為何不留給那裏的千萬生靈、以及老百姓?」

※「搶救濁水溪口認股」詳細內容請參考網站 http://et.e-info.org.tw/node/119,民眾也可上網認股,每股119元,只需先認股,等到六月募股核准通過再付股資。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我在新聞現場與游芭絲

510

玉山昨天下冰雹。(氣象局提供)

511

受熱對流作用旺盛影響,玉山昨天下午下冰雹。(氣象局提供)

照片與以下引文都是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libertytimes.com/2010/new/jul/20/today-life6.htm

輕颱璨樹形成 防午後瞬間大雨〔記者林嘉琪、謝介裕/綜合報導〕

今年第三號颱風形成!輕颱「璨樹」昨晚八點在南海形成,中央氣象局評估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台灣,但今起間接帶來的午後瞬間大雨不容輕忽。北部琉球海域還有一個熱帶性低氣壓,因為結構鬆散,不會轉為颱風。

氣象局預報員黃椿喜指出,輕颱「璨樹」路徑持續朝西北西前行,向港澳邁進,與「康森」類似,目前評估對台灣威脅不大。但它東方的一大群雲系會「間接」影響台灣,今起將為東部、東南部地區還有西部山區帶來午後瞬間大雨。

氣象局正密切留意「璨樹」與熱帶性低氣壓的變化,但未來一週主導台灣的天氣型態仍以午後雷陣雨為主,高溫約有三十四、五度。

而就在民眾抗暑同時,玉山昨天下午一點三十分降下冰雹,玉山觀測站直擊,在溫度只有七度的情況下,玉山足足下了四十分鐘的冰雹。

黃椿喜解釋,冰雹多在梅雨季節及夏天出現,主要是受到熱對流旺盛影響,水氣被抬升,冰雹就在高空零度時形成,由於高山有較好的「保冷」條件,落到地面時仍見到完整型態,因此比平地常見,台灣每年夏天都有冰雹,昨天大批降到地面的冰雹約有米粒大小。

=======引文分割線=======

沒錯,冷板凳與我在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中午十二點二十三分,正在往麟趾山的路上步行。

冷板凳跟我盧了三個月,要去麟趾山,而且堅持要走台21線(南投縣集集、信義、東埔溫泉),而不是台18線(嘉義達邦、石棹、阿里山),我們意圖避開塞車人潮,特別選了星期一車馬冷落的時候上山。

P1100327

我們從台21 號經集集、信義往玉山國家公園前進。

P1100330

遠方被崩蹋的山壓垮的明隧道,是 2006年我們玉山行所經的道路。

P1100333

這是另一段壓垮的明隧道,我口中直念「南無水土保持佛」、「南無森林保育佛」、「南無眾生愚痴種高麗菜、種梨子、種高山茶佛」。

P1100335

P1100337

車子緊貼著這樣的路段,真叫司機我頭皮發麻。

P1100338

照片左下方是車子的右邊側視鏡。

P1100339

P1100340

P1100342

安全過了這段轉角,而沒有遇上工程車在此會車,有如撿到一條命一般。

P1100346

P1100351

看到這樣險象環生的路況,讓我急速冷凍蒼老。

P1100325

P1100306

穿上登山裝備,結果發現一整年沒穿的登山鞋變成這副德性。

P1100350

P1100358

P1100354

這可是一雙四五千元的名貴登山鞋咧…。

P1100361

P1100353

帶路狗柴犬小黃抬起頭問:「你們到底上不上麟趾山?」

緊接著由小雨轉成大雨。於是召開領隊會議。

最後的決議是:「兩雙鞋子都脫底了,又下大雨,如果在空曠的山頂遇上大雷雨恐怕更為危險,祖靈的警告非常明顯,祖靈不希望我們今天上山。」

我們兩人空過早餐和午餐沒吃,當然要好好犒賞一下。

下山時一路上雷電閃鳴,冷板凳看著雷雨交加的路面,與車蓬上像敲鼓的雨聲,他說:這不是在下雨,應該是下冰雹。我們慶幸沒勉強上山,要不然在雷雨交加的麟趾山上,在加上無情冰雹的重擊,不知會有怎樣嚴重的後果。

P1100366

我們選擇的是台18線和縣道129線往達娜伊谷的方向,從入口開了五公里,在右邊會出現的「游芭絲」鄒族風味餐,山下的「游芭絲」位於山美村,也無風雨也無晴,很平靜陰涼。

P1100369

山芭蕉滋味如蜜。

P1100371

樹番茄有如奇異果。

P1100372

P1100374

游芭絲也孕育鄒族小朋友的夢,

P1100310

為了支持她們追求年輕彩虹般的夢想,我和背景那位老杯杯一樣,下決心要吃多一點。

P1100373

此處是鄒族的札札亞部落。

P1100377

P1100376 

P1100386

上菜囉。

P1100393

南瓜米粉。

P1100394

野生的山蘇,比平地的山蘇多了一點苦味,據說對身體較好。

P1100399

山上溪中的鯝魚。

P1100400

山上的蜜芭蕉。甜點是檸檬山愛玉,清涼可口,滋味絕佳。

P1100407

球狀的植物叫「唐棉」。

P1100390

P1100392

一邊用餐,一邊和主人聊天,也欣賞餐桌外的風景。

P1100396

P1100387 

屋內擺飾的小米以及屋外寄賣的編織物。

P1100412

路旁的台灣野百合

P1100416

游芭絲門前的 129 縣道。

P1100414

事後訪問花絮:

記者問:如果登山鞋沒壞,即使下雨你們仍然會上麟趾山嗎?

冷板凳回答:其實,我們兩人一個是穿雨鞋套把開口扣住,另一人是用膠帶把開口紮住。我們是執意要上山去,沒想到膠帶散開了,空中雷聲隱隱,加上雨勢增大,才放棄登山。這次如果登山鞋沒出狀況,恐怕我們兩人勢必得在麟趾山頂三角點面對冰雹與大雷雨。負責辦入山證的警察還說,只要穿拖鞋就上得了麟趾山。

記者問:出發前難道沒看氣象預報嗎?

冷板凳回答:氣象預報是說整個星期都會午後雷陣雨,沒有想到雷陣雨不是西北雨,居然會下冰雹,還加上大雷雨。不過,我們在塔塔加遊客中心,服務人員並未警告我們會有暴雷雨,警察也認為穿個拖鞋上山即可,這場冰雹雷雨可以說是出乎預料之外的。

P1100348

P1100358

P1100417

以下引自《囍事周報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wedding/archive/2006/11/10/126754.html

鄒族有一項「婚前役」的傳統習俗,也就是男女交往時,男孩子必須到女方家打雜, 在部落裡,最長的紀錄據說是七年。

莊嘉萍,36歲,鄒族姑娘;與邱廷亮,35歲,新竹客家人,兩人於日前步上紅毯。

美麗的山巒,總是會有浪漫的愛情故事發生!新郎是台中師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新娘是標準的鄒族「阿里山姑娘」,三年前,新郎依鄒族傳統習俗,在女方家服「婚前役」,如今「修成正果」,小倆口步上紅毯。
新郎就讀台中師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時,由於論文題目是探討達娜伊谷的觀光發展,從民國90年開始,他隻身來到阿里山鄉山美部落進行訪談及田野調查。
在部落裡闖蕩了兩年,阿亮愛上這片好山好水,取得碩土學位後,自願到山美國小實習,因為待在山上的時間增加,也認識了原在台北從事服務業、返鄉經營民宿的鄒族新娘,兩人進而擦出愛的火花。
新郎說,鄒族有一項「婚前役」的傳統習俗,也就是男女交往時,男孩子必須到女方家打雜,必須對女方家有參與感,甚至擴及家族中所有大小事,直到女方家長認為考驗過關,小倆口才能步上紅毯,役期不等,在部落裡,最長的紀錄據說是七年。
不過,現在族中青年男女已經很少遵循這項傳統,新郎認為,對於一個外來族群者而言,這種婚前役有助於族群的交流與融合,加上愛情的力量,讓他在此「役」中,可說是甘之如飴;所以,新郎強調,這完全是「志願役」,不是「替代役」,也不是「義務役」。
服役期間,新郎在山上砍柴、種茶、端茶水,有關女友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出力,目前跟女方家已經是水乳交融,形同一家人。
這對戀人在通往達娜伊谷的公路上,共同經營一家小而美的咖啡、簡餐小木屋,取名為「游芭絲」,乍看之下頗有氣質,新郎說,其實鄒族語是「錢」的意思。
兩人戀愛後,也許是生活漸趨安穩,小萍體重直線上升,新郎以開玩笑的口吻說,以前是「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現在是「阿里山的姑娘壯如山」。
近三年的婚前役,新郎無怨無悔付出,已經功德圓滿、成功過關,步上了紅毯,有了完美的結局,美麗的阿里山上,浪漫的愛情故事又添一椿。

(採訪/中時嘉義記者莊哲權)

P1100413

以下引自《奇摩新聞》《民視新聞》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8/11/2a0rs.html

更新日期:2010/07/28 12:01

518

接連豪雨,造成嘉義阿里山的山美村,用涵管舖設的便橋整個被沖走,對外交通完全中斷,近9百位村民受困在山中,所幸食物都還充足,不過村民都得搭乘流籠進出,通過湍急的水流,令人看了是捏一把冷汗。

民眾穿著雨衣,準備冒險搭上流籠,滂沱大雨中,流籠在高空緩緩前進,腳下就是滾滾河水,令人看了怵目驚心。

驚險場面在嘉義縣山美村上演,因為這是村民出入的唯一方法,豪雨不斷,湍急溪水的強大衝擊力道,造成許多路基都被掏空,就連唯一的聯外便橋,也被沖毀,造成山美村有9百多位村民受困山中。

直到下午2點,山美地區的累積雨量已經高達240公厘,山美村民自力救濟,颱風還沒來,得先熬過豪雨這一關。(民視新聞鄭榮文嘉義縣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