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法友飛鴻 354:「提問」,佛學問答 20


我常提醒青年學佛者要常發問,自己提問時也要了解自己提問的目的與自己的問題。
我常告訴年輕人說,問題有五類:
1. 我不懂,請告訴我答案(請教導我)。
2. 我懂,我有答案,我想跟你核對我的答案是否完全正確。
3. 我懂,你不懂。我提問的目的是要讓你知道「你不懂」,好讓我教你。
4. 我懂,我提問的目的是要考一考你是否「懂」。但是,即使你表達「我不懂」,我也不會教你。
5. 我不懂,我要藉著盤問你來學習新知。
以上五種,以第五種發問者最惹人厭,在生命的旅途上我還遇到過不少這一類提問者,當我警覺到「這人用盤查來學習時」,一定不會再回答這個人的任何問題。 我曾遇到一位提問者,他特地來找我問了一個問題。等我詳細回答之後,他說:「其實這個問題沒那麼重要,我只是隨興問一下,答案是什麼,我自己已經不感興趣了。」這個人列入我絕交名單,我是沒空再跟他談話。 但是,也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敘述未完全表達自己的問題,甚至會因別人聽不懂他的問題而發脾氣。(有時候,很不幸地,這個生氣的人是自己工作上的主管。) 另外,尚有一種人,是他敘述了很多、很久,顯示出「他不知道他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問題」。 以下我舉兩個例子: -------- 甲、一位同學來問:「法句經是不是優陀那?」 我解釋說:「優陀那有四種意思:
1. 是北傳十二分教、巴利九分教之一。
2. 《優陀那》是巴利《小部》第三經。
3. 優陀那是印度偈頌的一種形式,巴利文獻中,除了佛陀之外尚有諸天、婆羅門、國王、大臣說優陀那。菩提比丘的英譯當中,並未將此類優陀那偈頌編上『偈頌編號』。
4. 梵文殘卷有內容與篇名類似巴利《法句經》和漢譯《法句經》的篇章;此一梵文殘卷名為《優陀那品》(有部分學者主張此書應該名為《優陀那》),此一內容與結構和巴利《小部》第三經的《優陀那》不同。

《法句經》不僅有兩種意義,也有多種文本的《法句經》。你問「法句經是不是優陀那」,指的是哪一種《法句經》?指的是哪一種《優陀那》? 提問的同學說:「我沒想這麼多咧,讓我回去想想看。」 --------- 乙、一位同學來問:「世尊當時即講說『阿毘達磨』,你為何主張第一結集並未結集『阿毘達磨』?」 我解釋說:「『阿毘達磨』有兩種意思:
  第一種是『對法』、『甚深法義』。
  第二種是:南傳佛教文獻的三種主要分類「修多羅、毘奈耶、阿毘達磨」,此處『阿毘達磨』是包含南傳七論。這是結集完成的書。註釋書未包含在「修多羅、毘奈耶、阿毘達磨」之中,所以有些部派不贊成將《義釋 Niddesa》編入《小部》。
  北傳佛教文獻的三種主要分類「經、律、論」,「論藏」是所謂「一身六足」的七論。
----------   如果第一結集確實結集了『阿毘達磨』,有兩項矛盾:
  甲、各部律未描述『阿毘達磨』發生於何地,以何因緣而世尊對誰而說?各部律對是否結集了『阿毘達磨』也敘述不一。
  乙、如果第一結集已經結集了『阿毘達磨』,為何南北傳七論各不相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