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ngxiu Guo 和 Yuan Chuan Su 接續「yakkha 夜叉、藥叉」的討論,提到了此字可能從正面的字義,最後淪落成兇悍、邪惡的形象。
一般而言,可以分為三個類別,一是字義的漂移;二是重新定義既有的詞彙(例如,將吠陀字義轉為佛教字義);三是失誤,分為拼寫失誤及翻譯失誤。
一、字義的漂移
除了「yakkha 夜叉、藥叉」之外,還可以看到 paccekabuddha 的字義,從「獨一的、個別的覺者」演變成「無佛時代見因緣法而開悟的人」,從「被人尊崇的古仙人」演變成「獨悟而不教化眾生的人」。
二、重新定義既有的詞彙
最著名的應該是「brāhmaṇa」,從「一個父子遞傳與血統關聯的種姓、專職」,到在佛教中重新定義為「梵行清淨、除惡」為婆羅門而與血統無關。即使在佛教用語也可見到,用「真正的婆羅門」來稱許世尊,到在《阿含》、《尼柯耶》避免用「婆羅門」來讚頌世尊。
三、失誤
例如「dīpa (洲、島)」(對應的梵語為 dvīpa)到被理解為「dīpa (燈)」(對應的梵語也是 dīpa)。
《長阿含2經,遊行經》卷2:「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13]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CBETA, T01, no. 1, p. 15, b5-7)
[13]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attadīpā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大正藏》所引的巴利經文有錯字)。
《長阿含6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卷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6]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CBETA, T01, no. 1, p. 39, a23-26)
[6]當自…依~Atta-dīpā bhikkhave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 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雜阿含36經》卷2:「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CBETA, T02, no. 99, p. 8, a24-25)。(巴利對應經典: SN 22.43 Attadīpa)
《雜阿含638經》卷24:「是故,阿難!當作[1]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CBETA, T02, no. 99, p. 177, a6-7)[1]自洲Attadīpa.。(巴利對應經典: SN 47.13 Cunda)
《中阿含70經,轉輪王經》卷15〈王相應品 1〉:「諸比丘![8]當自然法燈,自歸己法,莫然餘燈,莫歸餘法。」(CBETA, T01, no. 26, p. 520, b19-21)[8]當自…餘法~Atta-dīpā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ṃ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巴利對應經典: DN 26)。
不管如何,譯作「熾燃」顯然是不正確。
再舉一例,如支謙翻譯的《法句經》(T210),
〈28 道行品〉第1頌:
「八直最上道,四諦為法迹,
不婬行之尊,施燈必得眼。」
巴利對應偈頌為:
Maggānaṭṭhaṅgiko seṭṭho, saccānaṃ caturo padā;
Virāgo seṭṭho dhammānaṃ, dvipadānañca cakkhumā.
八正道是最殊勝的道,四諦是最殊勝的諦,無欲是最殊勝的法,二足之中具眼者最殊勝。(Dhp 273)
可以見到,梵、巴偈頌與《出曜經》的對應偈頌意為:「八正道是最殊勝的道,四諦是最殊勝的真諦,無欲是最殊勝的法,二足之中具眼者最殊勝。」偈頌之中「具眼者cakkhumā」意指「世尊、佛陀」。
巴利「dvipadānaṃ 兩足的(之中) of (all the) two-footed」與梵文「dvipadeṣu 在兩足者之中 among (all the) two-footed」,在T210《法句經》譯作「施燈」,意味著翻譯團隊將這個字等同於「dīpa-dānaṃ燈-施」。
造成此一翻譯的可能原因有兩種,一種是文本抄寫訛誤;另一種是「源頭文本」的語言在此兩字的拼音、讀音相同。如果是後者,則此一首偈頌的源頭文本語言,將不會是巴利也不會是梵文。
這一首偈頌的「誤譯」顯示譯者並不熟悉《法句經》的師說,否則不會在翻譯這首耳熟能詳的偈頌時,把「兩足尊」誤譯為「施燈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