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海角七號》的高砂丸:【轉貼】


引自 部落格 fabg's 航空、軌道、交通生活

海角七號之「高砂丸」探究篇

September 24, 2008

「海角七號」這部國片在台灣造就了一陣旋風,週日板主也跑去電影院和大家一起共襄盛舉了一下。不過讓我最納悶的,就是片中那艘跑來跑去的知名客輪—高砂丸,因為和印象中的高砂丸不同,就回來找了她的身世之謎...

(本文為歷史考證文...不喜歡歷史追究者就不要太認真唷...呵呵)



上圖為電影「海角七號」的片頭「高砂丸」的剪影,下圖則為「高雄丸」 的歷史照片,各位讀者可自行比較其異同。




【台日聯結】半世紀前的台日航線

成立於1884年的大阪商船,自古至今都是日本的大型商船公司之一,雖然今日已經稱為「商船三井」,不過仍不動搖她的主力地位,現在與日本郵船、川崎汽船合稱為日本三大海運公司。自1896年台灣進入日據時代後,大阪商船與日本郵船就開始提供神戶至基隆間的航運服務。在兩家海運公司的競爭下,在1915年間,光是大阪商船就以3艘超過6000噸級的商船,提供每月6航次的海運服務。 1923年起,日本郵船和大阪商船兩公司紛紛以更大型的船隻提供台日間的航運服務。更新銳、載運量更大的船隻加入後,每艘船隻都能以每4~5日單向一航次的密集服務,直到1942年太平洋戰爭的戰事日益激烈後,這些商船才逐漸被徵召,成為日本運補船隊的一份子。


戰時被徵召為救護船的客貨船「瑞穗丸(Mizu-Ho Maru)」

【大阪船隊】很「台灣」的客貨船隊

大 阪商船經營神戶至基隆航線的歷史,自1897年(明治30年)4月1日至1942年(昭和27年)5月,前後共計45個年頭。其中自1927年瑞穗丸加入 之後,就成為龐大的台日營運航線,提供定期與不定期的客貨船服務。除了神戶至基隆外,也提供高雄至橫濱的客貨運服務(主用以載運香蕉)。




為了運送台灣的香蕉而打造的客貨輪「高雄丸(Taka-O Maru)」

在 神戶至基隆航線中,主要服務的船隻包含「瑞穗丸」、「高千穗丸」以及「高砂丸」等三艘,再搭配1924年起就已投入的「蓬萊丸」與「扶桑丸」兩艘萬噸級客 貨輪,就成為兩地間的主力運輸工具之一;而橫濱至高雄航線所使用的船隻,包含定期用的「高雄丸」與「恆春丸」兩艘,以及非定期航線使用的「屏東丸」、「台 東丸」與「彰化丸」等三艘客貨輪,這五艘船隻除了為了載運香蕉而特別設計的船艙通風裝置外,屏東丸級的三艘客貨輪也是建造時蒸氣壓力最高的船隻之一。 另外還有一點,也許各位已經注意到了,後續建造的這幾艘客貨船,都是以台灣的地名為船名,更顯見了這幾艘商船的「本土性」。




經營於高雄—橫濱間的非定期客貨輪—「屏東丸(Hei-To Maru)」


雖然台日航路最初計畫希望以舊船隻服務,不過像是這艘「高千穗丸(Taka-Chi-Ho Maru」則可說是一艘承先啟後的新船,她的設計方式也成為日後許多後續姊妹船隻的仿效標準。

【新銳成員】見證歷史變遷的「高砂丸」

為 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大阪商船在1937年(昭和12年)訂購了全新的客貨兩用郵輪—「高砂丸(Taka-Sago Maru)」,這是當時神戶—基隆航路中最新、最大型也是航速最高的船隻,船隻全長150公尺、排水量9,315噸,最高航速更達到20.2節,相較於她 的姊妹船,不僅提高了船艏的傾斜角度以減少阻力,雙煙囪的外型更是他與其他船隻差異最大之處。 高砂丸在1937年5月20日由神戶港首航,1941年11月就日本海軍徵用為台灣與日本間的軍用運輸船隻,提供每個月三個往復的海運服務。隔年開始高砂 丸就加入日本聯合艦隊,陸續參與各個大小戰役,擔任重要的救護船任務。相較於其他同樣服務於台日航路間的姊妹船,她也是唯一倖存的成員。



戰時成為救護用船隻「高砂丸」,除了醒目的紅十字標記外,也將原有塗裝 改為綠色系。圖為仿製當時塗裝的高砂丸模型。

日本戰敗後,倖存的高砂丸與另一艘客貨輪「興安丸」一同擔任各個日本兵員與僑胞的「引揚輸送」任務,直到1953年復員任務完結為止,於1956年正式除役解體。 高砂丸因為是少數在二戰倖存的船隻,因此在執行「引揚輸送」時就留下很多感人的愛情故事。這次「海角七號」中,用了「高砂丸」這艘船為「引揚輸送」的船隻 場景,其實是符合歷史考據的。唯獨可惜的是,劇組設計船隻場景時,並沒有考量到高砂丸其實是一艘設計較新穎的船隻,不僅船首結構與其他船隻差異較大,雙煙 囪的構型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依據幾個「海角七號」片中的船隻剪影、以及官方網站上所提供的船隻CG與模型照片,其船隻設計藍本應為噸位較小的「高雄丸」級客貨輪,而非高砂丸。




高砂丸最初的塗裝,在船側還有船隻的平假名文字

以電影來說,其實導演大可以讓實際歷史中,因為意外而已經不存在的客貨輪「恆春丸」在虛擬的世界中復活,或者是在「高砂丸」的構型上做更多一點考證。但是在片中出現的「高雄丸級高砂丸」,實在是這部片子中一個美中不足的小小瑕疵。 當然,我知道有人想說板主太認真了,不過看看國外的鐵達尼號,他們對於歷史場景的考證程度,也是讓電影擁有更豐富、更多元價值的一項因素。雖然有小小的美中不足,但以國片來說仍是推薦大家去欣賞囉!




執行「引揚輸送」任務返港的高砂丸,大家可與最上方於電影中的高砂丸圖樣比較其異同。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解答: 2006 年 三月長老菩提比丘訪台提問



1. 有些佛教徒去探望病人,或者慰問別人遭遇的不幸時, 會說這是過去所造惡業,隨緣消舊業,這樣子說,與佛法相應嗎?

詳細解答

問:一般人都會認為,今世所受的都是過去的業造成,在別人生病或時運不佳,都會勸說,我們這是「隨緣銷舊業」,只要不造新業,舊業銷盡,就可清淨解脫。世尊真的是如此得教導嗎?

答: 一般人所認為的,所有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的業所造成的,這並不是佛陀的教導。經典上提到,我們今世所受到的除了業以外還有其他種原因,在經典中世尊很明確 的表達,他不接受所有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業所造成的這樣的見解。認為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生的業所造成的,這是耆那教的教條。經典上,有時稱耆那教為躶形外 道,世尊的教導是特別強調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我們現在所造的業,有這個潛力會讓我們未來感果,所以如果認為現在所受都是過去世所造成,這樣子忽略掉業感 果其中還有一個可能性的問題,就會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用,反正過去的業已經命定了已經造成了。我們必須要認知的就是,我們現在所造的業,有一個可能性會在未 來感果,這樣子就會鼓勵我們去奮鬥去做一些事情來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生活,而不是都過去業所造,沒有辦法改變。

問: 如果這樣子來說,那我們對於今生所受的果報,要怎樣去認為我要去認命或怎樣面對?因為有人會覺得,我今生所做的都是善業,為什麼感到的是一種惡果,對於這 樣的因果關係又有點不服氣,怎樣讓他覺得是他過去生可能有造了怎樣的惡業,所以他今生感得這樣的惡果?也因為他自己這樣的體認,所以不再犯錯?

答: 某種程度,如果當自己遇到不幸的時候,做某種解釋也可以讓自己感覺得舒服一點。我的意見是說,如果不把一切歸於過去業的話,當自己遭到不幸的時候,會知道 有一些是過去業造成的,可是有一些不是啊,你不去追究它的原因,有時候現在所感的業,過去的業只是很多原因之中的一個,如果我們能夠就自己可以改變的現在 行為,做一些改善或一些預先準備的動作,過去的那個唯一的業,如果沒有其他的因再加進來,它可能不會感果。比如說有一個生意人,由於他過去所造的惡業,他 可能會在他的事業當中遇到一些不幸的狀況,如果這樣子的一個生意人,他酗酒、喝了很多的酒,有一些事業中的重要決定是當他酒醉或受到酒精嚴重影響的時候去 做這個決定,這個生意人可能會說,他之所以會做這一些錯誤的決定主要是過去生的業造成他的事業會這樣的慘痛,他可能會說,啊我過去造了這麼的惡業。他可能 還會繼續喝酒、他繼續給自己倒酒、繼續喝酒,他可能又會做更多的錯誤決定而造成他的事業更糟,又會再怪過去的業不好。那假如他戒了酒、停止喝酒,他的理智 跟判斷可能會清晰一點,假如他的理智清晰,他可能會做比較正確的決定,他如果做了正確的決定,即使他過去生有造一些惡業也就沒有機會顯現感果,所以他這樣 就會有好運、會有更多的財富、事業就會更成功。在《相應部36:21經》,提到每個人今生所承受的後果來自八種原因:1. 膽汁病 2.痰病 3. 風病 4. 此三者失調造成的病,此四項是古印度的醫療學問,5. 節氣 6. 自我損傷 7. 別人加於你的傷害 8. 過去的業。如果把一切歸於過去的業,會造成「非因計因」,把不是原因當作事情的主因,結果在應該施予心肺復甦術的時候,跪下來祈禱。


2. 《中阿含201 經茶帝比丘經》所說的「今此識,往生不更異」(CBETA, T01, no. 26, p. 766, c7)錯在那裡?
《中阿含201經》:「荼帝比丘答曰:『諸賢,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時諸比丘訶荼帝比丘曰:『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說。荼帝比丘,今此識,因緣故起。世尊無量方便說『識因緣故起,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荼帝比丘,汝可速捨此惡見也。」(CBETA, T01, no. 26, p. 766, c6-12)
所以正確地說,識因緣故起,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而不是『今此識,往生不更異。』
正確地說《雜阿含335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CBETA, T02, no. 99, p. 92, c18-19)

『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與「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的差別是什麼?
因為執持有一識在此生轉到彼生。

3. 《中阿含201 經茶帝比丘經》所說的「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佛教所說往生,是只有「識」往生,還是「受想行識」一齊往生?


4. 現代錫蘭南傳佛教如此興盛的地方,有彌勒信仰嗎?

5. 能否請你說說你對台灣佛教徒的印象,特別是與錫蘭、美國的佛教徒的不同特質是什麼?

6. 現代西方的學佛熱潮還存在嗎?驅使西方人出家的環境因素是什麼?

7. 印順導師曾擔心佛教在中國會像在印度一樣滅亡?你認為佛教會滅亡嗎?

8. 為何在隱居森林居住將近二十年?

9. 二十一世紀的僧伽與在家學佛者的最重要的挑戰是什麼?

10. 與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傳教方式的特質是什麼?該作如何的改善?

11. 十二緣起的環環相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元老死,應由那一段切斷此連環?生是指下一世的生還是另有所指?

12. 在學佛過程中,雖有過遭逢正法,得遇名師的喜悅,也曾有遇到低潮,沒有進展,頻增困惑,突然發生許多逆緣的情況,長老有過如此的遭遇嗎?後來是如何克服的?

13. 阿羅漢和佛的差別是什麼?

14. 有業報而無作者,巴利經論對此有何解釋?

15. 現代的佛教僧侶應該入世救濟、學術研究、弘法利生還是速求究竟解脫?

16. 與菩提長老談 non-duality


台灣竹枝詞--12



台灣竹枝詞之十二
台灣西向俯汪洋,東望層巒千里長

一片平沙皆沃土,誰為長慮教耕桑。

郁永河註解:
台郡之西,俯臨大海,實與中國閩、廣之間相對,東則層巒疊嶂,為野番巢居穴處之窟,鳥道蠶叢,人不能入,其中景物不可得而知也。山外平壤皆肥饒沃土,惜居人少,土番又不務稼穡,當春計食而耕,都無蓄積,地力未盡,求闢土千一耳


郁永河的詩是說,
「台灣」向西面臨汪洋大海,往東望去則是層層疊疊的千里遠的山巒,台灣此處一片肥沃的平原,不知有誰
能夠作長遠的打算來教導居民耕田織布?

郁永河的註解則是說:「台灣郡」面臨大海,隔海約當「中國」的福建、廣東之間,往東則山嶽重疊,是野番(指原住民,郁永河沒受什麼教育,請大家不要跟他一般見識)居住的地方。道路狹小險峻(鳥道蠶叢),一般人到達不了,無法知道裡面的景象。在山、海之間的平地土質肥沃,可惜居住的人少,原住民又不知道耕作除草的方法,每到春耕,只要收穫夠吃就好,不知儲存糧食來過荒年,沒有發揮土地的生產能力,知道要開闢更多的田地的人,一千人中只有一人吧?

攤開地圖來看,台灣東面才沒有層峰疊巒,而是比西面台灣海峽更寬廣壯闊的太平洋!郁永河的詩說得全無道理?且慢,很可能
郁永河當年,「台灣」只是指稱安平與台南內城而已,所以才說,往西是汪洋大海,朝東望去則是綿延高山。對照《明史》,台灣是列在「外國列傳」裡,放 在「列傳第二百十一、外國四」之中,該卷內容是「琉球、呂宋、合貓裏、美洛居、沙瑤、呐嗶嘽、雞籠、婆羅、麻葉甕、古麻刺朗、馮嘉施蘭、文郎馬神」,並未把台灣當作中國(清朝)領土

各位試想:「《明史》是奉康熙聖旨,為前朝所修的歷史,如果台灣真是中國領土,修史的這些讀書人把它寫成『外國』,你說有誰能保住腦袋?」克保保又說了,這些修《明史》的,最後還是沒有保住腦袋,都被康熙下獄殺了,只不過不是因為「把台灣編在『外國』」這個原因而已。

請參考:部落格《竹板凳的餘瘟》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1895年的命運:姜紹祖、吳湯興與巴克禮、蘭大闢



1884 年清法戰爭,法軍攻打淡水港被擊退。
1895 年,滿清大臣身為漢人的李鴻章,為了挽救清日甲午戰爭的敗戰和談,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1895年台灣巡撫唐景崧,與黑旗軍將領劉永福、清水秀才丘逢甲成立台灣民主國,誓不投降日本,希望以台灣民主國牽動國際干預,進而以賠款代替割地,事情底定後再回歸清國,所以用地虎旗為國旗,象徵對黃龍旗的盡忠之意。

日軍於 1895 年侵入台灣,五月二十九日登陸澳底,五月三十一日隨即攻佔三貂嶺,日軍下一個目標即是台灣的首府台北府城了。不過此時的台北城內,卻因為清朝政府的撤離, 使得台北陷入無政府狀態,並隨即發生暴亂,連民兵也加入搶奪民舍的混亂當中。仕紳們為了保障自身的財產,如命運作弄似的只能向日軍求助,此仕紳代表即是鹿港人辜 顯榮。六月七日,辜顯榮帶領著日軍到北門城下,藉由城裡的內應打開城門,日軍即兵不血刃地進入台北城。(此段引自WeihSi bLog)

命運牽連到遠在新竹北埔的姜紹祖,十九歲的年紀,帶領他糾結的「義軍」,在新竹市寶山鄉(原地名為「草山」)與日軍打了日軍登陸台灣以來的第一戰,他從北埔經由現在從寶山國小到科學園區三期的小路,攻打進駐新竹市的日軍,在現在的新竹市東門城前打了敗戰,被日軍追擊,在枕頭山被捕,(相當於現在的新竹市食品路與博愛街的交口,可能在新竹市動物園的位置),1895年7月10日被捕,1895年7月11日吞鴉片自殺。姜紹祖是北埔的首富,祖父與父親都已早逝,上有祖母與寡母,卻仍然「義不容辭」地打了這一戰,事後兵敗吞鴉片自殺。死前寫了兩首絕命詩。第一首是〈出師贈同學〉:「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傳達不願淪為異族統治,保衛家鄉的決心。第二首是〈自輓〉:「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年輕的他,父親曾參與淡水防守法軍這一役,他其實可以不用犧牲,他其實可以過豪華舒適的太平日子的,豪氣與為民族爭一口氣,到頭來,可能和從雲南退守到緬甸的異域孤軍一樣下場。

日軍來到彰化城,吳湯興與黑旗軍統領王德標守住八卦山,砲轟日軍統帥能久親王,隨後重傷致死,(八卦山上立碑紀念),八卦山失守後,吳湯興帶兵從南壇(彰化市南瑤宮到縣議會之間)回攻八卦山戰死。8月29日吳湯興、徐驤、吳彭年、嚴雲龍皆力戰陣亡。

洪炎武之父因此改名為「洪棄生」,並寫下《台灣戰紀》一書及〈台灣哀詞〉四首。

「魯仲千金恥帝秦,竟看時事化埃塵;

有懷蹈海鼇梁折,無淚填河蜃氣皸;

島嶼于今成糞壤,江山從此署遺民;

焚焚玉石崑岡火,換盡紅羊劫外人。」

洪棄生的兒子洪炎秋,日後成為國語推行小組與國語日報社長,並成為立法委員,也替父親出版了全集,令人遺憾的是它為二二八事件出言抗議,也未留下任何記錄。唉,我還是比較尊重洪棄生,至少有台灣人的骨氣!

日軍來到台南府城,黑旗軍將領劉永福、丘逢甲逃遁到大陸避難。台南仕紳接受基督教長老教會巴克禮博士的建議,不抵抗而投降。日軍兵不血刃占領了台南城。

站在台南巴克禮紀念公園,看到台南人感戴巴克禮博士存活台南城的恩德,心裡總是抽痛:台灣人在那裡紀念姜紹祖與吳湯興呢?

吳湯興(?~1895.9.29 )
別號紹文,苗栗銅鑼灣人,清秀才。乙未割臺,巡撫唐景崧授予統領關防,遂回鄉募集義勇,編列營號。1895年6月中旬,日軍南下新竹,吳湯興扼守大湖口,不斷與日軍發生激戰,致日軍傷亡慘重,惟餉械不繼,加上日方援軍趕至,6月22日新竹失陷。7月10日退入十八尖山要塞,與新楚軍等會攻新竹,日軍自虎頭山出戰,吳氏率隊迎戰,日軍敗退,義軍占十八尖山及虎頭山,砲擊新竹城。城內日軍多次反攻,均為義軍擊退。俟日軍援兵至,只得向南撤退。9月29日夜,日軍全
力突擊八卦山,守將多人戰死,吳率隊上山接應。於日軍熾烈砲火下,往來指揮,奮勇殺敵,最後戰死。【賴建圖撰】〔《苗栗縣志》,1983〕

1895 年初,甫從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畢業的蘭大衛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 Ⅲ),來到台灣中部進行醫療傳道工作。當時,不僅醫療設備簡陋,還有本身的語言隔閡問題,甚至因為疾病的肆虐,使他自己染上瘧疾。

然而,面對艱難的處境,蘭大衛醫師沒有退縮。他在台灣行醫四十年間,彰化地區流傳一句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可看出民眾對於蘭醫師的敬重。一九三六年,當蘭醫師退休返回英國時,有千餘名鄉親為他送行。

兩袖清風的蘭大衛醫師,回到英國後沒錢購屋,後來繼承了無後嗣兄弟的遺產,才購置一幢兩層樓的磚房,並將之命名為「Formosa」,在門口的小鐵門上鑄上這七個字母。

老蘭醫師的兒子蘭大弼醫師,取得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後,也在一九五二年抵達台灣。蘭大弼醫師從小就在彰化長大,他某年接受勳章表揚時,曾用台灣話這麼說:「我是一個在彰化長大的英籍台灣人」,這段感人的話,現在還貼在彰基院史館中。

如果站在歷史的分岔路上,應該當姜紹祖與吳湯興?還是當辜顯榮與台南市民呢?

還是要當在彰化行醫的蘭大衛醫師呢?

有時後在歷史的巨浪下,由不得你選擇,大多數人只像是水上浮萍,隨波逐流吧?

台灣人還是比較習慣當任人宰割的順民吧?

寫了1895 的文章之後,發現導演洪智育已經拍好了「1895」,

終於有人回顧這位19歲的熱血青年了!

以下引自電影「1895」官網

日據時代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說:
『台灣人貪財,怕死,愛面子。』
清朝官員李鴻章說:

『台灣乃蠻荒瘴癘之區,蠻荒之島,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
台灣人--你,怎麼說?

以下引自部落格:

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的部落格

姜紹祖與1895乙未戰爭

「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

這是姜紹祖組義軍出師與日軍對抗時臨別贈與同學的一首詩,道盡了紹祖身為讀書人毅然投筆從戎,保鄉衛國之志。

西元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引起全台士民之憤慨,各地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出生於北埔天水堂家族的姜紹祖,雖年僅19歲,亦響應抗日義舉,自已籌措糧餉,訓練庄內三百餘位佃農子弟兵,組成「敢字營」義軍,以敢字營領州同銜帶兵駐防南崁,並與吳湯興徐驤等為首的客籍民勇在今桃園縣的平鎮、龍潭、新竹縣的湖口等地伏擊日軍,獲得進展。

隨後義軍進攻新竹城,並在新竹城外的制高點十八尖山與近衛師團展開激戰。姜紹祖一馬當先率領主力攻打東門城及火車站等處,可惜義軍武器裝備兵力不及日軍,未幾失利,義軍突圍退守黃家大宅(今新竹市體育場附近)苦戰日軍。但終因彈盡援絕,義軍潰敗,姜紹祖不甘屈辱於敵人,吞下鴉片膏自盡,壯烈成仁﹗

「遑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敵夷。」

姜紹祖在成仁前寫下這一首自輓詩,是何其壯烈與憾動人心!

多希望,每年在慶祝桐花盛開的日子裡,能悼念早謝的桐花:有骨氣的客家人吳湯興與姜紹祖


南郊北郊



萬華龍山寺入口有一個匾額:「柔順利貞」,年代是同治辛未,是1871年,送匾額的商號是「北郊金萬利郊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貿易對象的地理位置為郊名,如台南、艋舺的北郊,就是與中國北方的上海、煙臺、天津等地貿易的商行;台南、鹿港的南郊則是與中國南方的金門、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貿易,此外笨港、鹿港、艋舺(萬華古地名蟒甲,後改寫為「艋舺」,平埔族話,意為「獨木舟」,日本統領台灣以後,嫌艋舺俗氣及字太少見,改為 Ban-ga,類似日本醬油「龜甲萬」的發音) 都有廈郊、泉郊,指的就是專與廈門、泉州做生意的商行,澎湖還有台廈郊,專營台灣和廈門的貿易;另一種則是為避免同行間惡性競爭,而成立同業公會而從事特 定商品買賣,例如台南有糖郊、藥郊、絲線郊、綢緞郊、杉郊;笨港有布郊、糖郊、杉郊;鹿港八郊 則包含染郊、油郊、糖郊、布郊等等,皆為這類的郊行。
1814年(清嘉慶十九年)鹿港天后宮年久失修,由泉郊、廈郊、南郊、糖郊、油郊、ㄍㄢˇ(竹字頭加上 敢)郊、布郊、染郊八種商業(即今日之進出口商業工會)的商賈共同出資整修。所以鹿港也有這種類似同業公會與進出口商公會的組織,稱為郊,可能是靠近港口 碼頭的郊外地區吧?
1723年至1735年間,以安平港為主要交易港口、台江為主要腹地的台南府城相繼成立三個郊商,此三郊商分別是北郊蘇萬利, 南郊金永順以及糖郊李勝興。

如果依據這塊匾額,維基百科 Wikipedia所稱呼的北郊「蘇萬利」就應該是匾額上的「金萬利」。北郊金萬利與南郊金永順並不是都姓金,以前的商號都冠一個金字作店名來討個吉利,如北埔的「金廣福」、彰化的「金和興」。

新竹市水仙宮也有布郊,只可惜新竹市政府的觀光景點介紹,並未提到這一點。新竹市鄭用錫進士與詩人林占梅,可能也是

刺竹與高雄


台灣竹枝詞之九
惡竹參差透碧霄,叢生如棘任風搖;
那堪節節都生刺,把臂林間血已漂。

郁永河註解:竹根迄條以至於葉,
節節皆生倒刺,往往牽髮毀肌,
察之皆根之萌也,故此竹植地即生。

郁永河的詩是說,
「惡竹」長得長短不齊、高聳天際,
不是一顆一顆的樹,
而是一叢竹好幾棵長在一起,
像荊棘一樣隨風飄搖,
這種
「惡竹」每一節都生刺,
只要在竹林中走一趟,
沒有不被刺得皮破血流的。

郁永河的註解是說:
「惡竹」從竹根、枝條、到竹葉,
每一節都長倒刺,
往往勾住頭髮,
刺得破皮流血
郁永河老爺顯然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他仔細一看,說這些都是從竹根就醬子,
所以生命力很強,
隨便插枝在地上就能生長。


我小時候並未見過這種
「惡竹」
大概被村民連根拔除了吧?

刺竹:

學名: Bambusa Stenostachya

原生種,普遍栽植於台灣各地低海拔平地、丘陵,灌溉溝渠、水塘、住家旁邊栽植用以安定土岸防止土壤沖刷崩落,兼有標定地界之圍籬植物。早年多用來栽種於村 落、住家之四周,因為竹子有刺,可當作鐵絲網防禦敵人的入侵。漢人以為此竹無筍,實則此種竹子只在颱風過後才會長筍,必須等到幼筍長成約一人高的幼竹,可 以折斷的上半部才可食用,雖帶苦味卻另有一番美味。

刺竹也和台灣歷史息息相關,例如:

雍正十二年(1734),諸羅縣知縣陸鴻於嘉義城牆土城外植刺竹護城益固。

鳳山縣知縣劉光泗就在興隆庄以「土墼」建築了台灣第一座土城,雍正十二年(1734),在城牆外種植刺竹三層。

高雄市柴山平埔族人於住家周為栽種很多刺竹,來防止海盜入侵,他們稱刺竹為 Takao 也就是高雄地名「打狗」的來源,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繪畫的台灣地圖可以看到此地名的拼音(讀者也可以到愛河旁的高雄歷史博物館參觀高雄史)。

日本人占領台灣以後,嫌地名「打狗」,「俗各有力」,就將「Takao」解讀為「Taka-o, Taka 是『高』, o 在許多日本字的字尾代表『雄』」,所以高雄市名也與刺竹有關。

與竹子無關的地名是「新竹」,應該是當地平埔族社名,古地圖可能標為Pocael 或者 Tekkam ,等待進一步澄清。雖然寫為「竹塹」,卻是與竹子無關。

另一有爭議的地名是「嘉義」的舊名「諸羅山」,地方誌上雖然稱為「諸山羅列,所以稱為諸羅山」,這是完全不足取信,荷蘭地圖顯示的是"Tirosen",應該也是當地的平埔族社名。

台灣史真有趣啊,說不完ㄋㄟ...

以下引自:http://e-info.org.tw/node/4337

作者/攝影:楊國禎(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刺 竹(Bumbusa stenostachia Hackel)是高大、竹桿密集叢生的竹子,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因此得名。尤其是乾旱期越長的環境,鞭條狀的刺越多而密集。相傳高雄古時的平埔族 ──馬卡道族的部落,周圍都種植刺竹,馬卡道族稱刺竹為Takau,是高雄古地名「打狗」的由來。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0-西班牙人在台灣



原文引自部落格《竹板凳的魚瘟》

這個主題其實我在很多以前就寫過。一開始是在一個英文的中國歷史討論區中。後來曾經將部份翻成華語。不過當時沒有保留下來,事後回想起來還滿可惜的。之前 台北書展時,有政府單位出版「西班牙人在台灣」一書,看起來並不是很厚。後來回到圖書館一查,居然找到目前於台大任教的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 撰寫,2001年出版之 Spaniards in Taiwan 上下兩本,兩本都厚得像字典一般。

台灣歷史 在清國犯台之前的漢文史料十分貧乏。其實就算清國時期、尤其是清領後期留下來的大量資料,對台灣人生活、經濟、互動、習俗、語言等亦是記載得十分簡陋。提 供較深入描述的史料皆依賴荷蘭人和英國人所留。西班牙人雖然佔據北台灣十六年,但因無人整理,許多珍貴資料一直不為人知(台灣的歷史家不知都在忙什麼)。 就連確切的西班牙在台總督名單都付之闕如。

西班牙人在基隆的守備圖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 花了十二年,把散落各地的古老資料集結、分析,並且參考荷蘭資料,才寫出 Spaniards in Taiwan。詳細呈現紀錄了日本人稱為不復存在的 Ketagalan Basai 人。荷蘭與西班牙在台灣上互相諜對諜的第一手資料更是精采。而最後一任西班牙的菲律賓總督丟了台灣,回國後如荷蘭的「揆一」一樣受到審判。

難能可貴的是整個審判過程都被文獻保存了下來,其中包括數十位駐台士兵的證言。這位叫 Sebastián Hurtado de Corcuera 的西班牙 Don (貴族)和荷蘭的末任台灣總督 Frederick Coyett 比起來真是幸運太多了。Don Sebastian 基本上是個軍事白痴,與其說西班牙人最後被荷蘭人驅離台灣,不如說是西班牙人被 Don Sebastian 驅離台灣。和揆一被在 Batavia 的痴呆上司害慘相同。但是 Don Sebastian 被關了五年就被放出來,後來還被任命到別的地方當總督。倒楣的揆一被流放了十二年,出來後只能出本書罵罵上司無能,憤憤不平的渡過餘生。

不過話題扯回鄭和有沒有到過台灣。當時在討論時曾經有人表示「台灣和中國離那麼近,邏輯上鄭和可以航行到非洲,當然到過台灣。」這種論調聽起來很合理,但是 基本上要對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缺乏認知才講得出來。大家的常識中歷史上第一個記載的台灣的是葡萄牙人。事實上1544年,的確是葡萄牙船發現台灣。但是另 有人宣稱把這件事紀錄下來的卻是船上的西班牙籍神父。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1-文獻


原文引自部落格《竹板凳的魚瘟》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我寫了一篇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0-西班牙人在台灣, 之後就……逃避責任……這次又讀了一些鮑曉鷗翻譯的 Spaniards in Taiwan ,幾篇有關 Salvador Diaz 的文篇十分有趣,但是回家後發現自己的記憶力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只好把這次當預告,先來寫鄭和的事了。這篇是花了點時間在我的硬碟備份中找出來的。如系列 0所說,本文先用英文撰寫,再翻成漢文。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2-季風




原文引自部落格《竹板凳的魚瘟》

但是台灣離中國東南沿海這麼近,為什麼幾千年來漢人就是不知道台灣,反而是歐洲人捷足先登呢?

古時遠航船艦不 管多先進,都要仰賴季風與洋流。首先,台灣在東亞島鏈地區中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地理和生態上,台灣自南往北以及北往南,有兩個重要的海流經過,其中最 重要的是黑潮。較暖的黑潮從南而北,在屏東分叉,主要的部份順著台灣東部直達日本。另一部份則沿著台灣西部往北而去。洋流造成台灣十月到三月的時候從西伯 利亞吹來寒冷的北風,五月到九月的時候從東南亞吹來濕熱的西南風。

980303f3 980303f2

圖片來源:地球科學園地 -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吳明進 - 淺談夏季季風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3-銅鈴




原文引自部落格《竹板凳的魚瘟》

什麼?這系列還有第三篇?沒辦法,漢人的史書通常查證不多,又要「單一版本」,一出錯往後世世代代就一錯再錯。明史台灣部份寫在「外國列傳」裡,放 在「列傳第二百十一、外國四」之中,該卷內容是「琉球、呂宋、合貓裏、美洛居、沙瑤、呐嗶嘽、雞籠、婆羅、麻葉甕、古麻刺朗、馮嘉施蘭、文郎馬神」。雞籠 就是台灣,放在第七位。篇幅和其它國家相較下雖不算少,但有關原住民的內容準確度不怎樣,充滿漢人直觀思想。銅鈴就是其中一件。

十三行博物館所藏銅鈴之一  圖片來源:十三行博物館網站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1-文獻篇中所提,主張鄭和到過台灣的人依靠的證據是明史和陳第的東番記中記載的:

「雖居海中,酷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與鄰國往來。永樂時,鄭和遍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遠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諸項,蓋擬之狗國也。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曰:『此祖宗所遺。』」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師

日常法師致力於台灣有機農業的推展,門下的弟子輔導有機栽種,有機驗證,並且保證購買,在台灣建立一股愛護生態的主導力量。法師不僅本身以五十高齡親往印度達蘭莎拉親近達賴喇嘛,師事藏傳佛教的洛桑校長,在國內推廣《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導之後,每年固定辦理達蘭莎拉請法團,帶領台灣藏傳佛教信眾向其師達賴喇嘛請法。以樓主個人的觀察,在台灣能夠帶動數萬人長達三年,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可以在大都市每周六天、每天多達三班來上課,這樣勸請聽聞佛法的成果,在台灣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除了尊重印順導師、仁俊法師等國內大德之外,日常法師視達賴喇嘛如師,每年固定有請法團到達蘭莎拉聆聽法教。也因為日常法師的殷勤安排,達賴喇嘛也於2001年來台弘法,樓主許多在常師父座下學法的朋友,都參加了此次的動員。以圈外人的觀察,福智團體在那次達賴喇嘛來訪,將所有相關事務視為己任,盡心盡力滿腔歡喜去作;那個情況就好像慈濟功德會將印順導師相關的事視為自己份內的事,歡喜精勤地去做一樣。(樓主既非慈濟功德會會員,也不曾成為日常法師派下《菩提道次第廣論》讀書會的成員。)

樓主對此也略有意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前有《解脫道論》、《清淨道論》、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甚至世尊所說的四阿含、五部尼柯耶,三藏十二部置之一旁,未能讓廣大信眾聆聽佛陀的語言,獨聽一『論』,善則善矣,未盡善也。懷想當年上鳳山寺,入學戒堂,聆聽日常法師的諄諄教誨,令人感動,法師重戒、以戒為師,在當年「廢除八敬法事件」曾經公開斥責當事人,以為不重世尊的戒規,以樓主並非門下弟子都略知一二,當年多位上座法師應該不至於忘卻此事。日常法師持戒精嚴確是人天典範。佛陀制戒,基本精神為僧事僧決,古今尊為最高典則,今日台灣與世界佛教僧團說律、教律、明律、持律的高僧大德多如繁星,此理應該是不容我這俗眾插嘴的。

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師

引自 http://www.bwmc.org.tw/Tvo/tvo_160/tvo_160_04.htm

聖嚴法師口述
胡麗桂整理

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師,俗姓黃氏,一九二九年出生於江蘇省崇明縣,是我的祖籍小同鄉。一九四七年中國大陸共產黨革命期間,他隨叔父來台,進入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土木工程系就讀,嘗寄住其同鄉家,便是曾經擔任教育部部長,現任中央研究院吳京院士的父母家,因而與吳京院士之間,有著一段兄弟之誼。

一九六五年,日常法師在苗栗獅頭山元光寺,追隨本明老法師剃度出家,當時我正在美濃閉關。出關以後,我到了新竹福嚴精舍探望印順長老,也在那裡見到了仁俊長老、演培長老和日常法師。我對日常法師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他很有威儀,非常的用功精進,專持念佛法門,他有一個專門用功禮拜阿彌陀佛的空間。當時跟我一起從大陸來台灣的同學幻生法師,在介紹日常法師時便說:「這是專修淨土法門的日常法師。」日後,仁俊長老在新店建了「同淨蘭若」道場,日常法師也追隨前往。奇妙的是,仁俊長老和印順長老都不是修持淨土法門的,而跟隨身旁的日常法師卻專門念佛。對此我曾經好奇地問他:「兩位長老並沒有專修念佛法門,為什麼你一個人念佛呢?」他回答我說:「這沒有關係啊!」一九七二年,仁俊長老轉往美國弘法,日常法師也到了美國。

美國大覺寺所植下的情誼

我在日本留學期間,幾次與在美國靜養的印順長老通信,長老病得很重,便由日常法師代筆寫信給我。當時日常法師就隨侍印順長老,住在沈家楨居士的菩提精舍,甚至有一段期間,也住在沈居士的家中。

一九七五年底,我到了美國,住進美國佛教會的大覺寺,日常法師也在那裡。那個時期大覺寺好熱鬧,諸如仁俊長老、敏智長老、壽冶長老與靜海法師等都一起共住。只不過我到達時,壽冶長老已離開大覺寺,爾後靜海法師與法雲法師成立了自己的道場,也相繼離開了,因此在大覺寺共住的法師,就只有仁俊、敏智、日常、通如和我五位法師了。

我初到紐約不久,正好趕上一股西方人禪修的熱潮,當時美國有一位很活躍的禪師菲力浦·凱普樓(Philip Kapleau),他寫的一本書《禪門三柱》,非常暢銷,後來也被顧法嚴居士翻成了中文。日常法師有一段時間就是跟著他在紐約上州的羅契斯特禪中心學禪,準備回大覺寺教禪修。可是日常法師聽說我在閉關時,是用禪修的方法,也在日本留學期間學禪,而我日本的老師伴鐵牛就是菲力浦.凱普樓的老師安谷白雲的同門師兄,他們都是原田祖岳的弟子。從日本禪修系統的輩分來看,我和菲力浦.凱普樓是屬於平輩,日常法師非常客氣地要我擔任禪修的老師,由他來擔任我的助手,我則是希望由我們兩個人一起來教。就這樣,我和日常法師開始在大覺寺舉辦禪修活動,前後辦了好幾次的禪訓班,從初級班到中級班,彼此之間的合作非常愉快。

那段期間來大覺寺學禪修的學生,多半是美國人。我自己本身不通英語,日常法師的英語能力直接可與美國人溝通,但是他很謙虛,堅持不做翻譯,因此我們找到一位青年王明怡居士擔任翻譯。這群西方學生有十幾人,他們都讀過菲力浦·凱普樓的書,希望我也能夠帶禪七,因此我們就借了沈家楨居士的菩提精舍舉辦了第一次禪七,這也是我平生所主持的第一場禪七。這次禪修,雖然是以我為主,實際上有二位老師,另一位就是日常法師,對於禪堂作息,以及對於學生身心的照顧上,他幫了我許多的忙。

與日常法師共住紐約大覺寺期間,曾經發生一件有趣的事,至今讓我印象深刻。有一天,共住的敏智老法師去了紐約中國城,回程時搭地鐵卻迷了路。他是不記站名的,只記得最靠近大覺寺的地鐵站附近,有一個明顯的香菸廣告看板,而接近出口的地方,有另一則廣告。可是,當老法師走出地鐵站的出口以後,走來走去,就是找不到大覺寺。他向一位警察問路,比手畫腳地說要回大覺寺。這位警察也聽不懂中文,就帶著老法師去到一間廣東人開設的洗衣店,聽聽看老法師究竟說些什麼。而洗衣店的老闆說,他在這裡住很多年了,從來沒聽說過大覺寺。老法師想起身上有一張大覺寺的名片,便由警察先生幫他打了通電話回大覺寺。

當時住在大覺寺的法師之中,能夠講英語的,只有少數幾人,日常法師的英語能力相當不錯,因此常常是他接的電話。當天日常法師接到電話就問:「老法師,您人在哪裡啊?」老法師說:「我就在大覺寺附近啊!」結果,警察先生告知日常法師的位置,從那裡到大覺寺,有好幾公里遠。老法師雖然沒有搭錯車,卻往相反的方向去了。

接過電話以後,便由日常法師開車,而我陪著他一起去接老法師。當天時間已經很晚了,一路上的能見度也不是很好,日常法師一路開車開得很吃力。當我們出現的時候,敏智老法師似乎有點不高興地說:「大覺寺就在附近,怎麼拖了這麼久才來接我?」日常法師微笑著告訴老法師:「您老覺得很近,其實相當遠哩!」這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

兩人未竟的夢想

在仁俊法師和我前後擔任大覺寺住持期間,雖然沒有副住持這項職稱,但實際上,日常法師就是做著副住持的工作,所有大覺寺一切對內對外的聯繫、交通、許多事務,由他負責,因此大家也就稱他為副住持。當時所有的東西方居士們都很喜歡親近他,因為他見到任何人,都是那麼的友善,臉上總是綻放著那樣真誠的笑容。我初期的西方弟子們,例如替我編寫《牛的印跡》(Hoofprint of the Ox)的史蒂文生教授(Dan Stevenson)等,都非常懷念日常法師,認為日常法師也是他們的老師。對我個人而言,日常法師是早期我在西方弘法的一位善知識、一個好友,特別是在大覺寺期間,我們彼此之間締結了非常深厚的道誼。

我和日常法師也曾經計畫著一起到加拿大共創道場。那是因為當時有一位虛雲老和尚的皈依弟子詹勵吾居士,他在加拿大的多倫多鄉下有一塊土地,大約八十英畝,希望我把它建成禪宗的道場。因為大覺寺並不是一處純粹的禪宗道場,在禪修之外,也經常接待各宗各派的善知識,當然也包括西藏的法王、仁波切以及喇嘛。既有此因緣,我便和日常法師商量著,一起到加拿大創建中國禪宗的道場。

只是,在因緣的陰錯陽差之中,到加拿大創建道場,成了一個沒能實現的夢。我沒有去成加拿大,而是回到了台灣,接下中華佛教文化館的法務與中國文化學院的教職,同時也擔任了美國佛教會在台譯經院的負責人。如此一來,我多半的時間留在台灣,無法兼顧大覺寺的住持,因而離開大覺寺;又歷經紐約街頭的流浪之後,才成立東初禪寺。這段期間,大覺寺也已經有了變化,道場改由比丘尼負責,日常法師也離開了。從此以後,我和日常法師互動的因緣,也就漸漸的減少了。

後來,我聽說日常法師到了美國西部的洛杉磯發展,有很好的法緣;又聽說他到了印度學藏傳佛教,一九九二年在台灣建了僧團及好幾處道場,新竹湖口的鳳山寺是他們的本山。我曾經邀請他到農禪寺敘舊,一方面請教他到印度學法的心得,讓我也能夠成長,他說起在印度達蘭莎拉親近達賴喇嘛和幾位上師的過程。當時他已在鳳山寺弘講《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將歷次所講的內容集結成錄音帶發行。我也買了這套,這是一套影響深遠的偉構鉅作,根據它發展出了讀書會,遍及台灣各地。

一生抱病修行,愈見道心

日常法師的一生,雖然沒有成為公眾人物,但是台灣的佛教界,都知道他很有成就,特別是讀書會的影響,深入人心。現在台灣有許多的道場和善知識們,都很讚歎這個讀書會的模式。一九九七年,他創設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鼓勵農友們開設有機農場、栽培有機農作物;又成立里仁公司,開發安全健康食品及生活用品,做得非常成功,參與的人很多,甚至我也吃過他們所種植的有機蔬菜。可見日常法師既重視僧、尼的培養,也著重生產事業,這些都是他晚年的成就。

幾年前,我與當時的教育部長吳京部長晤面時,吳部長問我,他有一位很好的兄弟,未出家前俗姓黃氏,已經好久不曾連絡了,問我知不知道有這樣一個人?我說:「我知道,部長要找的人,就是日常法師。」部長說:「對,就是日常法師,但是已經好久沒有聯繫了。」我說:「很容易,只要我打個電話,就可以找到日常法師。」就這樣,我給日常法師打了電話,也到了新竹鳳山寺去探望他,受到非常熱忱的接待。當時他說:「跟吳部長見面的事不必急,將來總是有機會的。」不久之後,我知道多年失聯的吳部長與日常法師終於又見面了。

日常法師只比我年長一歲,他也和我有相似之處,那就是終生抱病,帶病修行。這次聽到他往生的消息,我的內心非常哀傷,佛教界少了一位善知識,我自己也少了一位好友。一個月前,有一位何英超居士告訴我說,日常法師的身體非常衰弱,已經必須坐輪椅代步。他說:「日常法師可能來日無多了,但是他的成就不會因此消失,尤其他的弟子們都非常優秀,對於日常法師傳授的法門都很受用。將來台灣的佛教,由日常法師帶領的系統,不僅不至於後繼無人,反而會是源源不絕地發揚光大。」

日常法師於二○○ 四年十月十五日捨報示寂,我於十月二十四日率同男女二部的副都監及監院,前往他的鳳山寺致悼,由其弟子如證方丈等接待,見有數百人的僧俗四眾正在虔誦《大般若經》,為日常老和尚祈福。並知他所遺出家弟子男眾有一百五十多人,女眾有八十多人,都很年輕而好學有道心。我在這裡祝福這位老友的門下弟子們,個個都是法門龍象,並祈這位老友早日乘願再來。

(本文轉載自人生雜誌二五六期)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全書>

日常法師

日常法師(1929年-2004年),出生於江蘇省崇明縣1947年因避戰亂隨叔父至台灣,進入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土木工程系就讀。1965年,在苗栗獅頭山圓光寺,追隨本明老法師剃度出家,後在苗栗法雲寺受戒。1966年,有因緣幫印順法師改建房子,住在外雙溪『報恩小築』,在『報恩小築』見到印老,獲贈《菩提道次第廣論》海內孤本。繼而於新竹青草湖福嚴精舍,依印順長老學習經論,這段時間中,受到在精舍授課的仁俊法師的啟發極多,仁俊長老在新店建了「同淨蘭若」道場,日常法師也追隨前往。

1972年,受紐約美國佛教會之邀請,隨同仁俊長老赴美東弘法,駐錫大覺寺。在紐約居留十年,除在大覺寺弘法外,也常到附近各佛學社團演講。1974年,認識張澄基教授,開始認識藏傳佛教1981年底,日常法師受沈乃宣居士的促請,到洛杉磯,在沈乃宣等居士的護持下,創辦了大覺蓮社,1982年在洛杉磯啟講廣論。1984年,受淨空法師邀請,回台灣共創「華藏講堂」,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擔任董事,同時,在臺灣及美國兩地弘法,開始在華藏講堂開講廣論,離台期間,講堂便開啟互相研討廣論之風(如修法師、李衍忠等)。1986年1987年之間,至印度達蘭薩拉辯經學院求法。

1988年,回台灣募集款項重新標點校正《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法尊法師譯廣論以來首次新版,共發行三仟冊,之後應廣化法師邀請,受聘為南普陀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正式開講廣論。1989年,發行1~50卷廣論錄音帶,華藏講堂正式成立「廣論研討班」,1990年,1~160卷發行圓滿。1992年創辦福智團體,並成立比丘、比丘尼僧團。1993年講授《法華經》、《南山律在家備覽》、《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阿底峽尊者傳》等,並成立財團法人福智寺。九月,接受心聖尼師供養,率男眾僧團進駐新竹鳳山寺,建立福智佛學院。2000年鳳山寺首次傳授三壇大戒。2001年首次為在家居士傳授五戒,七月,福智教育園區動工灑淨。2002年二月,興辦祈願法會,由第一百世『甘丹墀巴』仁波切主法。2004年,於春節朝禮法會後,搬到園區安養,開始宣講《南山律在家備覽》及毗婆捨那。

車: 諸法無我之二


《雜阿含 120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
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
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
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
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
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
往到尸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眾生云何生,誰為其作者?
眾生何處起,去復至何所?』
尸羅比丘尼作是念:
『此是何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
作是思惟已,即生知覺:『此是惡魔欲作留難。』
即說偈言:『汝謂有眾生,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
其生則苦生,住亦即苦住;
無餘法生苦,苦生苦自滅
捨一切愛苦,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則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羅比丘尼已知我心。』
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CBETA, T02, no. 99, p. 327, a19-b17)
約於西元前180年,住在「亞歷山大城」的希臘裔國王
彌蘭王第一次見到龍軍比丘(Nagasena 漢譯為那先比丘),
他問:「尊者何名?」
龍軍回答:「大王,同梵行者稱我為龍軍。雖然父母取名曰
龍軍、勇軍、雄軍、獅子軍,那只是一個名稱、稱呼、名字、
泛指而已,於此人不可得。」
他問:「尊者龍軍,如果此人不可得,那麼,給你們
衣服、飲食、房舍、醫藥四事供養的是誰?接受四事供養的
又是誰?守戒、修定的是誰?證道、證果、證涅槃的是誰?
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的是誰?作五無間業的是誰?
因此,無善或不善,無人作善或不善業,無人教他人
作善或不善業,無善或不善業的異熟果。尊者龍軍,如果
有人殺你,則他不是殺生;尊者龍軍,你們比丘也無阿闍黎、
和尚、及具足戒者。如果你說:『大王,同梵行者稱我為龍軍。』
那麼,那個是龍軍?尊者,頭髮是龍軍嗎?」
龍軍回答:「大王,不是。」

他問:「尊者,身毛是龍軍嗎?」

龍軍回答:「大王,不是。」

他問:「尊者,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骨髓、腎、心、肝、

膜皮、脾、肺、腸、腸間膜、腹、屎、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

血漿、唾液、黏液、骨節油、尿、腦是龍軍嗎?」

龍軍回答:「大王,不是。」

他問:「尊者,色、受、想、行、識是龍軍嗎?」

龍軍回答:「大王,不是。」

彌蘭王說:「尊者,我數次發問,但我不見龍軍。尊者,龍軍只是聲音,

龍軍是誰?尊者,你妄語,實無龍軍。」

龍軍問:「大王,你步行、還是乘車來此?」

彌蘭王回答:「尊者,我非步行,我乘車來。」

龍軍問:「大王,你若乘車來此,請告訴我,大王,轅是車嗎?」

彌蘭王回答:「尊者,不是。」

龍軍問:「大王,軸是車嗎?」

彌蘭王回答:「尊者,不是。」

龍軍問:「大王,輪是車嗎?」

彌蘭王回答:「尊者,不是。」

龍軍問:「大王,車身、旗桿、車軛、韁繩、刺棍是車嗎?」

彌蘭王回答:「尊者,不是。」

龍軍問:「大王,轅、軸、輪、車身、旗桿、車軛、韁繩、刺棍是車嗎?」

彌蘭王回答:「尊者,不是。」

龍軍問:「大王,在轅、軸、輪、車身、旗桿、車軛、韁繩、刺棍之外是車嗎?」

彌蘭王回答:「尊者,不是。」

龍軍說:「大王,我數次發問,但我不見有車。大王,車只是聲音,

什麼是車?大王,你妄語,實無車。」

彌蘭王回答:「尊者,我不是妄語。在轅、軸、輪、車身、旗桿、車軛、

韁繩、刺棍適當組合之下,稱呼、名字、泛指為車。」

龍軍說:「大王,你已知車。於龍軍而言,基於身髮......腦、色、受、

想、行、識等,稱呼、名字、泛指為龍軍。大王,金剛比丘尼於佛之前

亦曾如是說:『

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

。」

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大便: 諸法無我之一


1. 解脫與大便:
  舉:老子48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

[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粺。]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礔。]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文〔抄錄自錄音帶<毛毛蟲與蝴蝶>〕

郭醫師未出家時(出家後法名為道證法師),問一位朋友:

〔你認為擠大便是得到呢?還是失去呢?〕

她的朋友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活了四十年,

解了四十年大便,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她想了一想,就說:[應該說也是得到,也是失去吧!]


郭醫師就問她說:[你是失去什麼?是得到什麼?]

她說:[很簡單嘛,是失去臭的大便,得到輕鬆和舒暢。]

郭醫師又問她說:[大便算不算是你的?算不算是你所有的?]

她又笑起來,說:[這種問題很好笑,你說不是你的大便,

它又曾經裝在你的肚子裡面,是由你的腸子加工製造出來的,

如果要說是你的,又不能一直保留在你的肚子裡,

也沒有人願意一直保留,非把它解掉不可。]

郭醫師說:[想想看,大便是怎麼來的呢?

是好不容易去奔走、賺錢,很辛苦買東西來,又很辛苦地煮,

煮來吃,吃了,好不容易才消化出來的成果。

但是,結果又不能夠保留,非把它解掉不可。

不解掉,放在肚子裡,還很脹、很痛、很苦,要解掉了才舒服,

放掉了才舒服,放掉大便,得到舒服。

在修學佛法的歷程中,我只能算是有一點點佛緣而已,

根本談不上什麼修行。但是這一點點的經驗,

讓我覺得修行像是在解大便一樣,

把心中的煩惱、垃圾、罣礙,都解掉、都放下,

就得到一份輕鬆舒暢,如果把胡思亂想的力氣精神省下來,

體力就會好很多。我們肚子裡的大便,如不解掉,

靠什麼藥物都不會舒服。心裡面的煩惱垃圾罣礙,

如果不真正丟掉、 解掉,念佛是不會得益舒服的。]

2.貪瞋癡

韓戰結束後,住在紐約豪華郊區的母親,接到參加韓戰的兒子打來電話:「媽我回來了!」

母親非常高興,問明了兒子在舊金山的旅館,馬上要搭機去接兒子回家。

在電話中,兒子說:「媽,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情,

在戰爭中,我有一位和我出生入死的好朋友,有好幾次,

他把我從虎口中救了出來。我希望帶他一起回家來住。]

母親說:[好啊!沒問題!]

[媽,在這次戰爭中,我們受到伏擊:他受了重傷,

只剩下一個眼睛,一隻手臂和一條腿。]

兒子停頓了一下,又繼續:[媽,我要和他一起回家,我要照顧他一輩子。]

母親說:[沒問題,媽會把你們兩位一起接回家來,讓他住在我們家,住上幾個月。]

兒子大聲地說道:[媽,我不是這個意思,不是住上幾個月,

我要我的最好的戰友一輩子住在我們家。]

母親說:[好,好,好….你還是這麼孩子氣,媽媽答應你,

媽會請個最好的護士,照顧他生活起居醫藥飲食。

等住滿一年後,我們再送他回家。]

[媽,我指的是一輩子,永遠和我們住在一起。]

母親說:[孩子,你怎麼如此不懂事呢?

你的朋友只剩一個眼睛,一隻手臂和一條腿,

沒有人能照顧一個殘廢一輩子的,孩子,過了一年後,

你會失去耐性,覺得厭煩。你有你你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

你不可能一輩子陪著他的。]

媽媽話還沒有說完,兒子在另一頭憤恨地掛斷電話。

當天晚上,媽媽接到舊金山警察局來的電話,說他的兒子跳樓自殺了。

媽媽哀傷地趕到殯儀館,打開棺材看死去的兒子最後一眼,

發現棺材裡的屍體只有一個眼睛,一隻手臂和一條腿。

3.《雜阿含64經》22.55 Udanam 法無有無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起,出講堂。

於堂陰中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歎優陀那: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云何『無吾我,亦無有我所;我既非當有,

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佛 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異我、相在;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 亦非見者。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故非 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 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 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 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 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 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 《雜阿含1202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 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 以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眾生云何生?誰為其作者?眾生 何處起?去復至何所?』

尸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是思惟已,即生知覺---此是惡魔欲作留難。即說偈言:
『汝謂有眾生,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
其生則苦生,住亦即苦住; 無餘法生苦,苦生苦自滅。
捨一切愛苦,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則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5.《長老尼偈57、58、59偈》:
世本無涅槃,清淨何所為?速速尋歡樂,免得日後悔。
愛欲似毒箭,五蘊似砧板﹔汝所說歡樂,與我已無關。
斷除一切貪,斷除癡愚闇﹔惡魔汝當知,汝已被我斬。

〔覺 音論師註〕尸羅比丘尼本是阿拉維卡國(阿臘毘Alavika)的公主,佛陀到該國來降服惡魔時,尚為孩童的尸羅跟隨父王去聽佛說法,他領悟到佛法的真諦, 當即皈依佛法僧,不久就正式剃度為尼。因早已明白〔諸行無常〕之理,出家七日後即證得阿羅漢果,時才七歲。佛陀破格為此七歲沙彌尼授比丘尼戒。

6. 在5月11日飛機上,鄰座的老太婆看一本英文的禪學的書,

上面引了一首W.H. Auden {英國詩人}的英文詩:

We would rather be ruined than changed
We would rather die in our dread
than climb the cross of the moment
And let our illusions died

我們寧可毀滅也不願被改造
我們寧可在恐懼中死去
也不願把握這個時刻
而讓我們的錯覺和幻想消逝

四聖諦



如果要用十個字以內介紹佛教,

那一定是「三法印」與「四聖諦」了。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三法印」。

「苦、集、滅、道」是「四聖諦」。

《雜阿含379經》「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CBETA, T02, no. 99, p. 103, c13-17)

這是「佛教」的基本教導

三法印



《雜阿含 262經》「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CBETA, T02, no. 99, p. 66, c21-2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

(CBETA, T23, no. 1442, p. 836, b12-13)

佛教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為「三法印」。

意思是與這三項符合的教導與修行是「佛教」,

與此不符的就不是「佛教」,

像印章一樣,很容易用來辨別,是「佛教」、不是「佛教」

「諸行無常」的道理較容易理解,

希臘哲學家曾說:「在清澈的溪流洗腳,

移開腳,再把腳放入溪水,已經不是剛剛的溪水。」

孔子說:「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

都是談到「無常」這個現象。

在釋迦牟尼後代的印度哲學家或宗教,

稱呼「佛教」為「信奉『無我』教義的宗教」,

可見「諸法無我」是十分獨特的教義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台灣竹枝詞--11



台灣竹枝詞之十一
肩批鬢髮耳垂璫,粉面紅唇似女郎

馬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

郁永河註解:
梨園子弟垂髻穴耳,儼然女子。土人稱天妃神曰馬祖,稱廟曰宮。

天妃廟近赤崁城,海舶多於此演戲酬願。

閩以漳泉二郡為下南,下南腔亦閩中聲律之一種也。
郁永河的詩是說,
這些演戲的男生,長髮披肩,帶著耳環,臉擦上白粉,嘴唇塗了胭脂,

(以前地方官不准女生演戲,所以梨園子弟都是男生

男生這樣的打扮在古時是敗壞風俗、驚世駭俗,

沒想到歷史轉個彎,這樣的男生打扮已經變成時髦。)

「媽祖廟」稱為「天上聖母」可能還是清朝末年的事,

中國的道教系統,是不會採用這樣的稱呼。
郁永河沒聽過台語「媽祖」的稱呼,寫成「馬祖」更是
「不倫不類」。
在赤崁樓附近的「天妃廟」(媽祖宮)鑼鼓喧天在演戲酬神,
接下來的「侏離唱出下南腔」,「侏離」
的典故很老,

漢朝鄭玄替《周禮》作註解時,曾說到「西夷之樂曰『侏離』」。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傳〉序:「衣裳班蘭,語言侏離
好入山壑,不樂平曠。」這裡就稱西南蠻夷地區說的話為「侏離」。
郁永河此處實際上是對閩南語有看沒有起,稱演戲的用閩南語(侏離)
唱出「漳州、泉州」一帶的音樂(
下南腔)。
其實語言是周漢晉唐的中原古語,
音樂則是唐朝的「御前清供」咧!
「下南腔」請參考

tw.myblog.yahoo.com/jw!d0GiVJ6BBAAQKGZHarobbSTMY6Cp9Q--/article

郁永河的註解是說:
梨園子弟打扮得像女生一樣(男生打扮成女生,所以奇怪), 當地人稱供拜「天妃神」的廟為「馬祖宮」,位在赤崁城附近, 出海的船舶多在此演戲酬願。

所以,北管就是所謂「上路戲」,南管就是「下南腔」,又稱「七子戲」,最後訛傳為「子弟戲」,小時候父親帶我去看子弟戲,在幼小純真的心靈裡,認為沉悶難聽、不好看。聽說鹿港鎮還有「子弟戲」的傳承。

南 管戲即梨園戲(或稱七子戲),基本上是以演奏南管音樂扮 演的戲劇,它為清代中葉之前台灣最流行的戲,其記錄最早見於康 熙三十六年浙江人郁永河在他竹枝詞中提到:「肩披鬢髮耳垂璫, 粉面紅唇似女郎,馬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描寫台南 梨園戲演出的情形。在當時七子戲流行於台南、鹿港,此兩地分別 為泉州人所建立的移民社會。但隨著環境的改變,現今台灣多以演奏南管音樂的子弟團為主,其樂器分為上四管(即琵琶、洞簫、三 絃、二絃)及下四管(響盞、四塊、叫鑼、雙鐘),參加的子弟多 以「御前清客」自居。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台灣竹枝詞--10

台灣竹枝詞之十
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
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
郁永河註解:番檨生大樹上,形如茄子,
夏至始熟,台人甚珍之。
郁永河的詩是說,
這不是哀梨(可能是鳥梨),也不是仙楂,
這種水果酸酸的,香味像甜瓜,
只是沒見過像枇杷這樣珍貴的黃金果,
才會向來客誇耀這種番地出產的水果「檨」。

郁永河的註解是說:
「番」生長在高大的樹上,水果形狀像茄子;
「夏至」節氣過了以後才會成熟,
台灣當地人以此為珍貴的水果

我本來很清楚芒果的形狀、顏色、香氣、甜味,郁永河老爺這一說我反而糊塗了。
先說最後一句,他說台灣人視芒果為珍貴的水果。
印象中以前土芒果是不買來送禮與拜神的
所以是輕賤的水果(和拔辣,番石榴一樣),

他有一句是對的,小時候枇杷很貴,後來卻失寵了。

「芒果長得像茄子」?不會吧?顏色、形狀、香味和甜度都不一樣,
會不會太扯了?郁永河應該看過、吃過芒果吧?

2008年7月出版的《經典》雜誌記載說芒果是荷蘭人於西元 1562年引入台灣的。

有請高手出招指正囉!

答案:

map.answerbox.net/landmark.php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堅持---詩人陳金順



堅持---詩人陳金順 2004.8.21 寫置枋寮街

文學網站頂 貼

波蘭詩人過身 

偌濟人 注目 e 消息

長長 e 路世紀 伴

伊 長長 e 一生

奏 一首長長 e

交響詩


作家讚嘆伊 彼頂

1980 Nobel 文學獎 e

桂冠

我無

教師欣慕伊 踦踮

柏克萊大學講台 e

身影

我無


十八般文藝在身 伊獨獨

一項出手


「語言是我為一祖國」

伊佮我仝款

e 我語言

陳金順後記: 向堅持用波蘭文創作 e 詩人 Czeslaw Milosz (1911-2004) 致敬


1. 網站頂:網站上。

2. 過身:去世,死亡

3. 無偌濟人:沒太多人

4. 桂冠:Czeslaw Milosz 為 1980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5. 我無:詩人說他並未羨慕這個

6. 踦踮:站在,原文為「ㄔ*奇」

7. 十八般文藝:與十八般武藝對照,造詞有趣

8. 伊佮我仝款:他和我一樣

9. 唯一 e 語言:堅持用自己的語言創作



思念飛過嘉南平原---詩人陳金順



  思念飛過嘉南平原---詩人陳金順 2002.1.30 寫置枋寮街

即回  妳欲倒轉嘉南平原 e

故鄉  彼暝

相送  置稀微 e 路燈

下跤  四個人  氣氛

恬靜  當妳發動白色 e

機車  偎踮耳孔邊

妳  是我 e 心意

彼下晡  親手交予妳

一封批信  內底貯滇

滿腹 e 相思  閤一擺八暝日

e 分離  思念

飛過嘉南平原  飛到

妳身邊

前一暗  冷冷風中等妳

一枝手機仔  溫暖你若冰

e 紅顏  你躊躇一時

害我  攬著失意

歸暝

兩月日前  時空轉換

猶原  分離八暝日

美鄉情濃 e

中晝時  下港 e 我

透過  無形 e 電話線

牽出  一隻大海翁

思念  飛過嘉南平原

飛向北地

e 妳


1. 即回:這次。

2. 倒轉:回去

3. 彼暝:那晚

4. 相送:送別

5. 置:在

6. 稀微:暗澹微弱

7. 路燈下跤:路燈下

8. 四個人:連影子四個人

9. 恬靜:安靜

10. 偎踮:靠在

11. 耳孔邊:耳朵旁

12. 是我 e 心意:詩人是說:「我的思念跟著妳,靠在你耳旁惦記著妳,繼續和你說話」

13. 下晡:下午

14. 批信:批就是信

15. 貯滇:裝滿

16. 閣一擺:又一次

17. 八暝日:八天八夜

18. 前一暗:前一個晚上

19. 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

20. 歸暝:整晚

21. 兩月日前:兩月前

22. 猶原:仍然

23. 美鄉情濃:字面上是說「在美麗的鄉下,情義濃厚」,也有可能是暗語,暗指「美濃」

24. 中晝時:中午時

25. 下港:南部稱下港,台北稱頂港

26. 大海翁:大鯨魚



霧---詩人陳金順



   霧  ---詩人陳金順 1996.2.3 寫置枋寮街

彼年 e 二二八

阮踦置雞籠港邊

夯著車輦牌 e 國旗

等待祖國 e 春天

看著 e

揹銅鼎仔穿草鞋 e 乞食兒


兩冬後 e 二二八

阮行置大稻埕 e 街路邊

頭殼頂飛過一粒槍子

春天 e 夢拍無去

聽著 e 是

老歲仔佮婦仁人 e 哭啼


年 e 二二八

阮坐置新公園年 e 破椅

面頭前峙一座無字 e 石碑

小雨綿綿落袂離

正義真理

卡 m 值得兩仙錢


年 e 二二八

阮來置淡水 e 海邊

唱著彼條望你早歸

五十年來 e 記智

傳予後世

歷史 m 通放袂記


====「府城詩刊」創刊號,陳金順台語詩專輯,2007.6

版主附註:

1. 彼年:指1945 年,日本戰敗,國民黨軍隊接收台灣。

2. 阮:此處意指「我」。

3. 踦置:站在,原文為[ㄔ*奇]

4. 雞籠:基隆的舊名。

5. 夯著:舉著,讀音為「揭著」。

6. 車輦牌 e 國旗:民間以台語稱中華民國國旗

7. 看著:看到。

8. 銅鼎仔:台語稱「鋁鍋子」為「銅鼎仔」,其實材料不是銅。

9. 乞食兒:乞丐

10. 兩冬後:兩年後,意指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那年

11. 行置:走在

12. 大稻埕:台北市地名,此處意指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發生地,延平北路。

13. 頭殼頂:頭上

14. 槍子:子彈

15. 拍無去:打消失了、打散了

16. 老歲仔:老人

17. 佮:和

18. 婦仁人:婦人

19. 舊年:去年,意指 1995年,二二八無字碑樹立那年

20. 坐置:坐在

21. 面頭前:面前

22. 峙:原作者標音為 (tshai 7)

23. 落袂離:下不停

24. 卡m 值得:不值得, m 原文為 (口*無)

25. 兩仙錢:兩分錢,two cents, 十分為一角,十角為一元。

26. 今年: 1996 作者作詩這一年

27. 海邊:原文為海 (土*乾)

28. 彼條「望你早歸」:那首「望你早歸」的歌

29. 記智:記憶

30. m 通:不可以

31. 放袂記:忘記

32. 歷史 m 通放袂記:不可以忘記這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