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一字多譯」和「一字譯自多詞」


台灣當代的「雜阿含經讀書會」已經很少有導讀老師或導讀師兄純粹以漢譯《雜阿含經》為準,絕大多數都會涉及巴利對應經典以進一步發揮經義。(早期,陳重文老師的《雜阿含經》講說,好像純以漢譯經文為準?)
如我以前曾經提過的,閱讀《雜阿含經》時,與巴利文本作適度的比較研究已經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我以「一字多譯」和「一字譯自多詞」兩個現象來解釋這種需求。
「一字多譯」是指巴利(或梵文)的同一個字(人名、地名或佛教術語)在同一部經被翻譯為不同詞彙。 「一字譯自多詞」是指《雜阿含經》的同一個漢字在不同文脈裡其實是譯自不同的字,所以也就有不同的義涵。 以下我舉例說明。 ------- 「一字譯自多詞」,有不少情況的「覺」字,如果未借助巴利經文,無法正確判讀原典的字義: 例一:「覺」字。 A. 《雜阿含經》中,「覺」字是覺悟,如《雜阿含53經》:「出家學道,成無上等正覺」。 《雜阿含396經》:「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B. 「覺」字是察覺、知覺。《雜阿含1044經》:「作是覺已」。 C. 禪修完畢,稱「從禪覺已」。《雜阿含273經》:「從禪覺已,往詣佛所」。 D. muta 的對譯。專指「鼻、舌、身」的感覺。 《雜阿含133經》:「如是見、聞、覺、識」。見是眼根、聞是耳根、覺是鼻舌身根、識是意根。 《雜阿含312經》:「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 這是「見僅僅是見、聞僅僅是聞、muta 僅僅是 muta、意知僅僅是意知」,僅察覺六根所受,而不令起意思維、分別、評判。 E. 受 vedanā 的古譯。《雜阿含195經》:「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 F. 尋 vitakka 的對譯。 《雜阿含373經》:「比丘!有三不善覺法。何等為三?貪覺、恚覺、害覺。」對應經典為《相應部22.80》,對應的用字是 vitakka,莊春江老師將此句翻譯為:「比丘們!有三不善尋: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雜阿含481經》:「於欲不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對應經典為《相應部45.11經》,此處「覺」對應的用字是 vitakka,莊春江老師將類似的句子翻譯為:有以欲為緣的感受;有以尋為緣的感受;有以想為緣的感受。 例二:平等 《長阿含5經》(《小緣經》)是翻譯作「平等主」(《長阿含經》卷6:「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CBETA, T01, no. 1, p. 38, b24-25))。 在巴利《長部 27 經》用字是「mahāsammato 眾許、眾人同意」(經文 131 段)。也就是說,將「sammata 同意」當作「samatā 平等」翻譯。 《雜阿含23經》:「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CBETA, T02, no. 99, p. 5, a22-23)。此處對應經典《相應部22.91經》的用字是「sammappaññā」(以)正慧,而非「平等慧」。 有時候譯文「平等」對應的是「捨 upekkhā 不在意、不關心 (捨)」, 而不是「平等、同等 sama」、「平等、同等 samasamā」。 《雜阿含279經》: 「樂觸以觸身,不生於放逸,  為苦觸所觸,不生過惡想,  平等捨苦樂。」(CBETA, T02, no. 99, p. 76, b23-25) 「平等捨苦樂」,對應的《相應部35.94經》,作「在苦樂兩觸上無差別,不特別地喜好或厭惡苦觸或樂觸」(phassadvayaṃ sukhadukkhe upekkhe, anānuruddho aviruddha kenac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等地看待快樂與痛苦,不被任何所吸引或厭惡」(Look evenly on both the pleasant and painful, Not drawn or repelled by anything)。按:「平等」(upekkhe),古譯為「捨」,其中的一個意思相當於「不關心;不在意」。 例三:生死 《雜阿含1016經》:「何法生眾生,何等前驅馳,云何起生死,何者不解脫?」對應經典為《相應部1.56》,「生死」為「輪迴 saṃsāra」的翻譯。 單卷本《雜阿含12經》卷1:「痛癢、思想、生死、識,為比丘念本,亦念識非常,亦當諦觀,若比丘能已到諦觀愛棄,已愛盡便愛貪盡,便脫生死得道。」 此處第一個「生死」是五蘊中的「行 saṅkhāra」的翻譯,第二個「生死」是「輪迴 saṃsāra」的翻譯。 至於《法句經》卷1〈華香品 12〉: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  慧者樂出,為佛弟子。」(CBETA, T04, no. 210, p. 563, b15-16)。 此處《法句經》的「生死」,對應的是「垃圾、汙穢 saṅkāra」,翻譯作「生死」應該算是「誤譯」。 另一首偈頌,《法句經》卷2〈道行品 28〉: 「生死非常苦,能觀見為慧,  欲離一切苦,行道一切除」(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4-25)。 此處《法句經》的「生死」,對應的是「行 saṅkhāra」,翻譯作「生死」應該算是「誤譯」。 《法句經》卷1〈愚闇品 13〉: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   愚生死長,莫知正法。」(CBETA, T04, no. 210, p. 563, b20-21) 此處《法句經》的「生死」,對應的才是「輪迴 saṃsāra」。 ------- 「一字多譯」的「原因」有多種猜測,可能每一情況都不一樣。如果未借助巴利經文,可能會不知道「孫文」叫「孫逸仙」。 例一:《雜阿含379經》: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隣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隣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隣。」(CBETA, T02, no. 99, p. 104, a10-13) 此處 Koṇḍañña同時翻譯作「憍陳如」和「拘隣」。 例二:《雜阿含1227經》:「出城闍維」(CBETA, T02, no. 99, p. 335, b11)。 火葬為「闍維 jhāpita」。 《增壹阿含40.5經》:「阿難即闍維彼身」(CBETA, T02, no. 125, p. 740, a7-8)。 《增壹阿含51.3經》:「蛇旬如來、辟支佛身,亦復如是」(CBETA, T02, no. 125, p. 816, b7-8)。 《增壹阿含51.1經》:「即取蛇旬」(CBETA, T02, no. 125, p. 823, b2)。 《增壹阿含24.8經》:「時長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維父母而去。」(CBETA, T02, no. 125, p. 627, c5-6) 「耶維」、「蛇旬」也是「闍維 jhāpita」的翻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