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法友飛鴻 353:翻譯 佛學問答 19



佛學問答 12:要怎樣翻譯?
----------------
Chen Jian 問(2019/8/22 AM 11:58)
似乎沒有結論?請問怎麼翻譯比較好呢?
以漢傳法句比較接近眾多版本中綜合出來的意思嗎?

-------------
蘇錦坤答(2019/8/22 PM 2:55):
問題沒問對,翻譯有翻譯的對象。
比較合適的問題是:
巴利《法句經》第一頌要怎麼翻譯呢?
T210 《法句經》的〈雙要品〉第一頌要怎麼翻譯呢?
犍陀羅《法句經》〈13 雙品〉第一頌要怎麼翻譯呢?
------------
所以,翻譯的是巴利《法句經》第一頌: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dukkham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
翻譯為:「諸法是心所前導的、心所主宰的、心所造的;如果有人以汙染心而言行,罪苦跟隨著他,就像車輪跟隨著拉車者的腳。」(1)
------------
所以,翻譯的是巴利《法句經》第一頌:
《法句經》卷1〈雙要品 9〉: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于轍。」(CBETA, T04, no. 210, p. 562, a13-14)
翻譯為:「心是諸法的根本,(諸法)以心為尊、為心所驅使;如果有人心存惡念而言行,罪苦自會追隨著他,就像車輪跟隨著車軌。」。
------------
《出曜經》卷28〈心意品 32〉: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于轍。」(CBETA, T04, no. 212, p. 760, a11-12)
------------
其次,是翻譯以外的問題,「為心所造」與「為心所驅使」,哪一種較符合本意?
------------ 我們可以發現,此一首偈頌在巴利《法句經》、T210 《法句經》、波特那《法句經》與犍陀羅《法句經》都隸屬〈雙品〉,但是除了巴利《法句經》之外,都是作「manojavā 為心所驅使」。 另外一組如T212《出曜經》、T213《法集要頌經》與梵文《法句經》都隸屬〈心品〉,也是作「manojavā 為心所驅使」。 ------------
巴利《法句經》第一頌第二句如為「(諸法)為心所造」,則出現兩個問題:
甲:整個《相應部》、《長部》、《中部》、《增支部》數量龐大的四《尼柯耶》未提到任何一句「(諸法)為心所造」,卻在此突兀地提到數百年後才會出現的思想,時代是錯位了。
乙:其他文獻如漢譯《法句經》、犍陀羅《法句經》、波特那《法句經》、梵文《法句經》、漢譯《毘婆沙論》、《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本事經》都不翻譯作「(諸法)為心所造」。更何況同為巴利文獻之一的如小部《藏釋》(Peṭakopadesa 7. hārasampātabhūmi)的用字也是 manojavā。
以,我本人和大多數佛教學者都主張巴利《法句經》第一頌第二句應該原本是:「manoseṭṭhā manojavā」。
所以,這裡不能作「兩者都對」的調和,應該從思想史與文獻史的基礎來作判斷。《法句經》卷1〈雙要品 9〉:「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CBETA, T04, no. 210, p. 562, a13-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