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古代犍陀羅佛教文獻》57頁


邵瑞祺 Richard Salomon 書中提到一個一般讀者較不熟悉的觀點。
在面對同一經典的巴利,梵文,犍陀羅語,漢譯,藏譯等多種版本,各自帶有或多或少,或輕微或重大的差異時,一般學者和絕大多數群眾認為這些都是源自單一的,最古老的版本。
邵瑞祺教授在書中57頁指出,越來越多的文獻學者認為這會是一種 "多文本" 的現象。
這一現象,萬金川老師曾在 "正觀" 雜誌的論文介紹過,不是邵瑞祺的個人創見,而是在古文獻學 (在佛教文獻之外的希臘羅馬時期的古文獻學) 的長期研究所醞釀出來的一個見解。
學者常引用來說明此一現象的例子是,有一位著名的意大利語言學教授,講了某一學科創立的經典學問,前後幾期的兩個學生在老師去世後,分別出書記錄了老師的課程內容,兩本書雖然大致一樣,卻在某些重要章節呈現完全不同且互相矛盾的兩種主張,那麼,那一本才算是 "原本" 呢?
也許,兩本之中有一本聽聞出錯,也許兩本都錯,也許老師講了兩次不同的主張....等等。
當然,身為佛教徒,我們會認為,不管佛陀講了幾次,都會只有一種主張。但是,就口傳或書寫的文本而言,也許一開始就是多文本,硬是要去評判哪一文本才是原始佛教,可能辦不到,這樣的推論過程可能不具學術基礎,可能是沒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