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名稱來自平埔社名: Sorean,
東螺似乎是位於西螺之對岸,由於舊稱濁水溪為虎尾溪、西螺溪、東螺溪三條支流,於是把東岸的村莊稱為東螺,也就是今日的二林鎮,二林也是平埔族的傳統領域。
巴連泰(Jacob Valentijn)於一六八九年(順治八年)的台灣中南部巡視報告書云:「教化成績最高之番社,達住民的80%受到基督教的教育,其中40%相當能理解其所學的教義。」
在清代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康熙61年,西元 1722年)云:「新港、蕭壠、麻豆、大武郡、南社、灣裡以至東螺、西螺、馬芝遴,填土為基,高可五、六尺,編竹為壁,上附以茅,茅簷深邃垂地,過土基方丈,雨暘不得侵。其下可舂、可炊、可坐、可臥,以貯笨車、網罟、雞塒、豕欄,架梯入室,極高聳宏敞,門繪紅毛人像」。
書中,新港為現在台南縣「新市」,蕭壠為現在台南縣「佳里」,麻豆為現在台南縣「麻豆」,大武郡為現在彰化縣「社頭」,東螺為現在彰化縣「二林、北斗」,西螺為現在雲林縣「西螺」,馬芝遴為現在彰化縣「鹿港」。
彰化縣「北斗鎮」舊名「寶斗」,原為東螺社地,奇怪的是,荷蘭地圖上標示東螺社為 Dabale Bao-a-ta, 讀音正與台語「北仔斗」相近。
以下引自《北斗古文書老照片數位化建置計畫》部落格
http://km.cca.gov.tw/bhedu/time-1.htm
平埔族東螺社人
漢人移居台灣以前,北斗已經有先住民生活其中。北斗地區的先住民屬平埔族,為巴布薩族(Babuza)之東螺社(Dabale baoata)、眉裡社活動的區域,社民以捕鹿、種植、捕魚為生。
巡台御史黃叔璥曾命畫家把台灣的平埔番社分佈繪成「臺灣番社圖」,由圖可看出「東螺社」位於東螺溪和西螺溪之間,離「大武郡社」(今彰化縣社頭鄉舊社一帶)約三十里。
乾隆初年,閩籍移民在舊眉庄建立一街肆,即 「東螺(舊社)街」,後來在北斗附近有計畫的建立市街,北斗建街的土地便是買自東螺社。
由於漢人越來越多,以及東螺社域洪患頻頻,而有兩次遷移。1804年遷往宜蘭,1820年以後往埔里遷移,定居於林仔城,即今埔里鎮籃城里。戰後林仔城改為籃城,現在村中的豹、宇、茆、乃、墜諸姓都是東螺社的姓,而村民大都兼具平埔族與漢族血統。至於東螺社的原居地——北斗地區,在日治昭和五年的人口統計中,熟番已寥寥無幾,北斗街:女二人,西北斗:女一人,北勢寮:女一人,無一男性。戰後,更是毫無平埔族的資料,北斗地區的先住民,遷移的遷移,留下來的少數,經過將近四百年的族群通婚,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延伸閱讀:
張素玢,〈北斗的先住民〉《北斗發展史》,北斗:北斗鎮公所,1999,頁35-52。
張素玢,〈先住民——彰南平原的平埔族〉《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 北斗 二林》,台北:學生書局,2004,頁67-104。
以下引自《螺陽采風》部落格
http://www.wuanchuang.com.tw/louyoung/toc5/page01.htm
一、濁水滾滾,西螺溪泥沖積
流經西螺大橋的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水系,發源於中央山脈合歡山與合歡山東峰的佐久間鞍部,為本島第一大河川,主流全長 168 公里,流域面積達 3156.9 平方公里。通過西螺地區河寬約2公里,至出海口則擴大為5公里。
濁水溪之所以終年滾滾濁水,有兩種傳說: 其一是濁水溪的源頭有兩隻金泥鰍與兩隻金鴨,金鴨捕捉泥鰍,泥鰍鑽泥躲藏,就這樣將溪水弄濁了。其二是濁水溪有一隻巨大的鱸鰻,它經常擾動溪水形成混濁狀。古老相傳:「濁水溪若清,則改朝換代」,據說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前曾見溪水清澈見底,老一輩的指證歷歷,惟時間已久遠,不復考證。依地質上來觀察,濁水溪之所以混濁,是因為上游集水區地質相當脆弱,崩塌地多,河流又長,上游的碎石到下游往往使成粒徑極小的泥沙,河水因含帶大量泥沙而呈混濁。
濁水溪的支流很多,其上游有塔羅彎溪、馬僕海溪、萬大溪、卡社溪、栗惜溪、丹大溪、濁昆溪、陳有蘭溪、水里溪、清水溪、清水溝溪、東埔那溪,其中只有水里溪與集集的清水溪是在右岸,其餘都是在左岸; 丹大溪右匯入郡大溪與巒大溪,與陳有蘭溪、清水溪是三大支流。其集水區為中央山脈以西,北至合歡山,南至阿里山.,約略就是南投縣的全部。流入平原之後的濁水溪,形成一個寬廣的沖積扇平原,其頂點就是今日二水鄉源泉村,舊地名為「鼻仔頭」,往下游直到海口一帶,扇形半徑約 40 公里,全區面積約 1400 平方公里,約略就是今日的彰雲二縣。
日據時代以前,平原地區的濁水溪並未築建堤防,所以河道甚為分歧,由北而南,大致分為東螺溪、西螺溪與虎尾溪,且河道經常因颱風豪雨而改道,所以後來又有新虎尾溪、舊虎尾溪、北港溪之分。新虎尾溪是乾隆年間的一次大洪水所形成,其出海口就在今日的麥寮鄉海口村位置。河道分歧,主流不定,也是濁水溪入進平原後的特色,康熙年間東螺溪是主流; 到了雍正年間,虎尾溪是主流; 嘉慶年間,又改以西螺溪為主流; 民國十三年大洪水,主流又改回到東螺溪; 日據時代,開始有計畫的治理水患,在平原地區築起堤防,將溪水全導向西螺溪,故西螺溪為主流迄今。
乾隆年間,東螺溪水量豐沛,由二水往西流經鹿港入海。當時鹿港可通舟船且地處台灣中部,離唐山 (大陸 ) 水程最近,無論季節風向,由鹿港出帆竟日可達內地,比台南鹿耳門更為便捷,所以商業鼎盛,曾為全台第一門戶。可惜東螺溪挾帶大量泥沙,經年累月的淤積在海口,又缺乏疏濬的工程技術與人力,所以到了清朝中期 (約道光年間 )以後,鹿港終被泥沙堵塞,兼之政治中心北移,通航功能遂被淡水取代,使得鹿港徒留港名而不見港。
二、淤沙沈塞,港鎮文明流逝
乾隆年間,東螺溪水量豐沛,由二水往西流經鹿港人海。當時鹿港可通舟船且地處台灣中部,離唐山 (大陸 ) 水程最近,無論季節風向,由鹿港出帆竟日可達內地,比台南鹿耳門更為便捷,所以商業鼎盛,曾為全台第一門戶。可惜東螺溪挾帶大量泥沙,經年累月的淤積在海口,又缺乏疏濬的工程技術與人力,所以到了清朝中期 (約道光年間 )以後,鹿港終被泥沙堵塞,兼之政治中心北移,通航功能遂被淡水取代,使得鹿港徒留港名而不見港。
濁水溪淤積造成港灣消失,鹿港是著名的例子,但是這種情形,在濁水溪的沖積扇平原並非特例。清初鹿港南方約 20 公里的芳苑鄉永興村,昔日為二林港。順著今日二林溪可上溯至二林,所以三林港實為二林的外港,當時清政府設置有砲台,並派駐士兵,稱為「三林汛」。三林港雖也興盛一時,然也同受泥沙淤積之害,沒落得比鹿港還早,因此少有人知道它曾經存在過。另外台西的五條港昔日係由五條濁水溪下游的支流匯聚而成的良港,滿清時期為中部著名的天然良港,商船往來大陸各地,舟楫輻輳,盛極一時,附近村落亦因港而名為「五條港村」,今則改為「五港村」。惜民國前十四年,草嶺潭崩潰,洪水氾濫,良港淤塞,昔時繁華熱鬧盛況,頓成歷史陳跡。
雍正年間,諸羅縣以虎尾溪為界,因當時虎尾溪為濁水溪出海的主流。溪水豐沛、水勢洶湧。因此有「過得了西螺溪,也過不了虎尾溪」的俚語。這固然指西螺溪已難橫渡,更何況凶險的虎尾溪。但仍有一種說法,清時西螺、虎尾一帶地方團練極多,人人習練武術,因此要安然經過這兩個地方是難上加難。
虎尾溪原由今日台西鄉與四湖鄉之間人海,亦為二鄉之界河。乾隆末年發生大洪水,另產生一條新支流,由今日的麥寮鄉與台西鄉之間入海,亦為今曰二鄉的界河,此即所謂的「新虎尾溪」,亦即昔日的海豐港所在。原虎尾溪就稱為「舊虎尾溪」。足見東螺溪也好,虎尾溪也好,均受洪水影響而改道,其入海所形成之港口,雖興盛一時,然都因受濁水溪泥沙之害,維持不到百年即因泥沙淤積,堵塞港口而沒落。
西螺是濁水溪下游沿岸最大的鄉鎮,過去水量豐沛時可直接通舟出海,因此開發甚早,可惜拜淤沙之賜,如今距離海口將近 20 餘公里了。西螺也是今日濁水溪出二水隘口後緊臨堤防邊建立市街的鄉鎮,由北而南過了西螺大橋、即是市街所在,中沙大橋、溪州大橋與西螺大橋也成為城鎮的一部份,尤其西螺大橋更是西螺的地標。
三、沃壤曲流,蔬果稻瓜飄香
西螺位於舊西螺溪與虎尾溪之間,是濁水溪的沖積地,濁水溪由上游帶下來的泥沙富含有機質,所以西螺成為一處肥沃的農業耕作區,生產水稻、西瓜、蔬菜。尤以蔬菜是全省重要的生產地之一,也是大台北地區蔬菜的主要供應地。西螺鎮五萬多人口中,農業人口佔了三分之二,種植菜的土地面積有六百多公頃。西螺的蔬菜大多利用網室栽培,陽光、空氣、水均可以通透進入,但各種蔬菜害蟲則隔絕在外,可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節省成本,又可以讓消費者有安全衛生的蔬菜可食用。
西螺的農作物除栽種在沖積平原上,也栽種在溪洲的高灘地上,而且作物的生長十分旺盛且品質優異,這一切皆可以說是拜濁水溪的恩賜。據說西螺溪內的沖積土是改良土壤肥力的利器,因此時有商人盜採外賣,價錢頗高,為名符其實的泥金。由於農耕的歷史久遠,西螺有些地名還反應了當時的情形。介於西螺大橋與中沙大橋之間的「大園里」,原名就「大菜園」,可以想像西螺種菜歷史的久遠與盛況。民國六十二年在農會與鎮公所的輔導下更成立了「菜專業區」,所生產的蔬菜品質為全省之冠。
在濁水溪沖積的平原上農作物的供水並不用憂慮,皆是引溪水進行灌溉。肥沃的沖積黑土加上終年不會短缺的溪水,孕育了有名的稻產,「濁水米」、「西螺米」都是良質米的代名詞。今天米市上,不管距離西螺多麼遠,均標榜西螺米或濁水米,可見西螺產的米已成為優質米的最佳代言人。
西螺還有南台灣最大的果菜交易公司,公司由農會與鎮公所合資經營,董事長由鎮長兼任。市場面積有 9.9 公頃,大卡車可以直接開進市場內,交易十分方便,所以不僅本地所產的蔬菜在此交易,連彰化、台南、甚至屏東、梨山所產也運送到此交易。
過去俗諺有「一府 (今台南 )、二鹿 (鹿港 )、三艋舺 (萬華 )、四螺陽 (西螺 )」的稱謂,這些承傳久遠的城市,多半具有商港的功能,而西螺位居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的中心,自古即是有名的米倉,這些豐富的物產皆拜濁水溪肥沃的土壤所賜,只要濁水溪繼續流,上游的淤泥繼續出產,西螺米、蔬菜與西瓜的盛名將永不墜落。
近幾年國人流行生機飲食,強調無農藥的有機蔬菜與有機米。位於西螺的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元月,同年辦理共同運銷供應果菜批發市場。漢光利用西螺的良質沖激土,成立產銷班與蔬菜育苗中心,生產優質有機蔬菜,並開發蔬菜容器栽培,首創品牌行銷。歷年來經營得宜,連續獲得國內外各種獎項,為西螺地區有機蔬菜之代表品牌。
西螺鎮是國內蔬菜專業區,全省有三分一的蔬菜在這座小鎮的果菜公司交易,其供應量多少直接影響國內蔬菜行情。由於是本省主要蔬菜產地,本鎮蔬菜的種植,並非農閒才於休耕時耕種的,而是專業的生產區。本地出農會輔導推廣的網室蔬菜專業區,就有五百多公頃,這種技術性的栽培方式,不但可降低農民陰雨害、蟲害所帶來的損失,其所生產的蔬菜也較嫩,因而普遍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因應人們追求健康飲食之世界潮流,農會特別闢區生產有機良質米。雖然休耕三年帶來經濟損失,且產量有限,致使成本提高,但這是本著良心經營的事業,也是西螺農會一直以來追求產業升級的目標。
東螺文化會館裡面的蕃太祖
http://tw.myblog.yahoo.com/jw!KplpYOGeHw8Taz3P.0XOpg--/article?mid=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