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從清宮奏摺檔案中看清國時期

589593

以下引自蕭泰雄先生《部落格》

《一位台灣平埔族後裔探討台灣平埔族先民》

平埔洪雅裔台灣人      蕭  泰  雄

http://www.beautymountain88.com.tw/pingpuu5/pingpuuchineselanguage85.htm

從清宮奏摺檔案中看清國時期漢人在台人數

從『東寧政事集』中『請免二十三年半徵文』諸羅知縣季麒光 康熙二十三年(推測) 即請求免徵收康熙二十三年半年之稅金中之內文,可看出當時漢人在台人口數。『計歸順後,巡海道線泉州防廳周冊報逃亡者七千七百一十一丁(指開戰後,明鄭人員逃回中國之人數),又靖海將軍題准難民回籍一萬二千一百三十餘人。其現在貧不能歸,留滯他鄉,良非得已(沒錢回中國,而滯留在台有一萬二千七百二十四丁,見東寧政事集中覆議二十四年餉稅文)。』。施琅 攻台前夕,逃回中國者 7,711人,靖海將軍(施琅)題准難民回籍12,140人,貧不能歸,留滯台灣者 12,725人,施琅追捕的明鄭逃亡官兵,〔尚在臺灣偽官與游兵,招徠三千三百五十丁。〕游兵3,350人,總數35,926人(逃回中國、題准難民回籍、留滯台灣者、偽官與游兵。),總數35,926人,表示明鄭時期在台人數。清國之後漢人數基本人數是施琅功勳地的「官莊」,貧不能歸,留滯台灣者 12,725人、明鄭逃亡官兵,即游兵3,350人共16,075人,這是清國外來政權時期漢人起跳數目。 留置16,075個漢人 ,後來淪為施琅「官莊」之「農奴」,至康熙三十一年到三十四年碰到世界糖價高漲,這些漢人才能贖身回中國。

康熙二十三年頒布的「查驗民人眷屬過臺灣」、「臺灣船隻私越口岸」、「臺灣兵民不法文武推諉徇縱」、「臺灣文武官員互相稽察」、「臺灣兵丁滋事」、「臺灣兵丁換班頂替」、「臺灣官員失察兵役包庇娼賭」、「臺灣換班兵丁脫逃」等頒布。研究台灣歷史學者,用『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確定如此嗎? 漢移民偷渡客能通過這一関有多少人?

存活漢移民偷渡客能有多少人?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都是騙人的。續修臺灣府志卷二義塚之附考曰『內地客民騖利而來,風氣宣淫,土地鬆惡,其客死無依者,纍纍鄉望也。』。續修臺灣府志卷二義塚曰『臺灣縣義塚:一在寧南坊鬼子山。一在新昌里,與鬼子山毗連。一在水蛙潭;計園地八分,內葬無主棺骸二百八十具。一在北壇前;內葬無主棺骸一百六十具。一在海會寺前;內葬無主棺骸一百八十具。』。『鳳山縣義塚:一在臺灣縣鬼子山後。一在縣治西門外蛇頭埔。』(內葬無主棺骸待查)。『諸羅縣義塚:一在諸羅山堡;計七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打猫堡;計六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鹽水港堡;計五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他里霧堡;計四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下加冬堡;計三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哆咯國堡;計三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茅港尾堡;計二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麻豆堡;計二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安定里堡;計六所。(內葬無主棺骸待查)』。『彰化縣義塚:一在快官山前;………(內葬無主棺骸待查)。一在八卦亭山下;(內葬無主棺骸待查)。』。研究台灣歷史學者,用『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漢移民偷渡在台灣能活下去嗎?乾隆二十三年 「查臺灣遠隔重洋,內地商民人等謀利奔馳,往來如織。其間留滯病故者,實繁有徒;悉寄南、北二壇及城廂廟宇。在臺既無眷屬管顧,而內地之親族慮及波濤之險阻、公費之浩繁,運葬甚罕。查出流寓棺骸共計三百五十六具,悉屬歷年停頓,般運無期。惟將有姓名、籍貫之棺骸代運赴廈。如一年之後,無人赴領,就於廈門預擇無礙閑僻官山做為義塚。 」

存活漢移民偷渡客能有多少人?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都是騙人的。『日本水路誌』載橫過臺灣海峽之航道曰:『由臺灣諸港,橫過臺灣海峽往來廈門或福州等帆船,不論何季節,均感非常之困難,不獨帆船而已,雖然汽船欲橫過,亦必須十分注意警戒,因於此航道,須要橫切過方向不定之強海流,又有時不得不抗拒反方向海流,及風信變換之際,其困難甚大,半夜受流壓向北方或南方三十浬乃至四十浬並不足為奇,有時連逆風時亦有被沖上風之事,且無風或起變風時,往往有被流入澎湖列島間之危險。』如此,許多文獻常以險惡傳稱之海路現象,原於臺灣海峽自然地理上之関係,該海峽內有寒、溫兩流,常被季風支配,屢屢惹起甚大潮渦,其流過海面恰如置斑紋,且與水色全異,其被賦為黑水溝、紅水溝之稱呼,實基於船舶一旦航入此潮渦疊浪中,全失把舵之力,蕩漾漂流至不知所往何處。

清國之後漢人數基本人數是施琅功勳地的「官莊」,貧不能歸,留滯台灣者 12,725人、明鄭逃亡官兵,即游兵3,350人共16,075人,這是清國外來政權時期漢人起跳數目。16,075人從清宮奏摺檔案來看他們的去處。首先看當時的立体時空看16,075人是聚集在那裡,從『東寧政事集』中『預計糖額詳文』 諸羅知縣季麒光   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推測) 曰:『官佃田園多係水田,文武官田皆屬旱地,官佃田園八千三百九十一甲,文武官田一萬六十二甲九分。』。而管理這 18,453.9 甲土地是16,075人在管理。施琅分配到的功勳地應該是官佃田園八千三百九十一甲,其他一萬六十二甲九分分配給有功之文武官員。施琅及文武官員分配到的功勳地,這些土地大部集中在『鄭氏當時其拓殖之區域,除有承天一府,安平之一鎮之外,以附近所發展之文賢、仁和、永寧、新昌、仁德、依仁、崇德、長治、維新、嘉祥、仁壽、武定、廣儲、保大、新豐、歸仁、長興、永康、永豐、新化、永定、善化、感化、開化等二十四里為中心。』 。

鄭氏當時之官田區域就是現今台南縣、市之行政區,是平埔族先民的土地。這地區自荷蘭人據台時期,一直以出口為導向的甘蔗種植與加工區。清國〔戶部則例〕曰:『然而関於前代〔鄭氏〕既成之官田私園,悉以歸民業,對於其他後續之墾耕,官府依在生番地界以外之墾戶報墾〔開墾申請〕准之。 』所以鄭氏在承天一府,安平之一鎮之外,附近 之文賢、仁和、永寧、新昌、仁德、依仁、崇德、長治、維新、嘉祥、仁壽、武定、廣儲、保大、新豐、歸仁、長興、永康、永豐、新化、永定、善化、感化、開化等二十四里為中心,霸佔平埔族先民之土地之區域,悉以歸還平埔族先民,所以上述地區之平埔族先民大致 收回被明鄭霸佔的土地。這是康熙二十三、四年左右的事。

<一>『重修臺灣府志』「飭插蔗并力種田示」   福建分巡臺廈道高拱乾   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推測)  中曰:「…偶見上年糖價稍長,惟利是趨。舊歲種蔗,已三倍於往昔。今歲種蔗,竟十倍於舊年。」。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是世界糖價創新高的時候。明鄭留下之漢人,貧不能歸,留滯台灣者 12,725人、明鄭逃亡官兵,即游兵 3,350人共 16,075人。在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間 ,漢人錢賺夠了,已衣錦榮歸 ,回國成家了。綜觀漢人來台之目的,均在求溫飽,存夠錢就回鄉,在台生根者少之又少。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間世界糖價之影響。這與歷代漢人到台灣之目的,就是『賺夠了就走人』有関。

<二>康熙五十三年福建分巡臺廈道陳璸上奏康熙王之奏摺『革除官莊詳稿』曰:『其歷年變賣各租銀兩,俱發臺灣府庫收貯』,使明鄭時期留下之漢人,貧不能歸,留滯台灣者 12,725人、明鄭逃亡官兵,即游兵 3,350人共 16,075人 變賣官莊權利,轉賣土地後就要衣錦榮歸的打算, 後來官莊之土地均落入平埔族先民之手中。明鄭亡,貧不能歸,留滯臺灣,已想歸國很長一斷時間。更想回國成家。康熙五十三年福建分巡臺廈道陳璸上奏康熙王之奏摺『革除官莊詳稿』後,施琅及文武官員分配到的功勳地漸被收歸國有, 首先被收歸國有地區,鳳山縣『坐落仁壽里,管事陳毛』。諸羅縣『坐落安定里,歲納糖三十擔,管事張惜』。

<三>至於明鄭部隊屯墾區以現今台南縣曾文溪以北至現今台南縣與嘉義縣交界處。〔台南市以南,明鄭部隊屯墾區之分析另述之。〕對照1895年之日本政府分配行政區來對照:嘉義廳鹿仔草堡鹿仔草庄。 鹽水港廳龍蛟潭堡後鎭庄(今嘉義縣義竹鄉)。鹽水港廳下茄苳北堡(今台南縣後璧鄉)下茄苳庄(分下茄苳、本協庄)。鹽水港廳鹽水港堡舊營庄。鹽水港廳太子宮堡新營庄。鹽水港廳鐵線橋堡查畝營庄。鹽水港廳鐵線橋堡五軍營庄。 鹽水港廳果毅後堡果毅後堡果毅後庄。鹽水港廳西港仔堡後營庄。鹽水港廳茅港尾西堡下營庄。鹽水港廳赤山堡林鳳營庄。 鹽水港廳赤山堡中脇庄。鹽水港廳赤山堡二鎭庄。鹽水港廳赤山堡角秀庄。以上是明鄭時期北路部隊屯墾區於1905年留下漢人數目計 20人,顯然漢人來台灣大都是撈一票就走人的心態。

<四>日軍在台灣未交接時就已攻下澎湖,此時清國在澎湖部隊潰敗撤退至台南,此時日本海軍已在基隆外海等候李鴻章兒子李經方之交接儀式。此時臺地人心潰散,北部之清軍已潰不成軍,從福建提督給李鴻章之電報即可看出『…,該船上有亂兵一千五百名要去廣州,不肯在廈上岸。頃楊提督岐珍來電,潰勇來廈六、七千,一無所有;閩給遣貲一元,鳩形鵠面,悽慘已極。』這是李鴻章再上奏朝廷之電報文。後來日本派三艘船 多航次,將在台之清國人撤回中國。從閩浙總督邊寶全上奏文可以看出來,『頃聞倭(日本)裝勇二艘來閩,…。惟聞台北、基隆、滬尾倭均派兵營紳民俱服,華官均內渡,海關掛倭旗。』『華人多附商輪往廈門』。

<五>日本剛接收台灣時,台南發生嚴重之鼠疫病(俗稱黑死病),是中國之船舶帶進來的,日本政府強制將6400中國人遣返中國,其中台南 地區之中國人就有4655人被遣返,這其中應是在台『羅漢腳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