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部落格《地圖會說話》:〈台灣日式地名新論〉,及松山、狗慇勤地名

P1090064

以下引自部落格《地圖會說話》〈台灣日式地名新論〉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7214562

雖然沒什麼人慶祝,但臺灣的大部分鄉鎮以及臺北、臺中、臺南三個市,誕生於 90 年前的今天 (1920 年 10 月 1 日)。隨著那一次行政區調整,許多地名也於同日變更。特別是,有些地名變得具有日本風格,像是:松山、板橋等等。
許多地名研究者曾討論哪些臺灣地名具有日本風格,並稱之為「日式地名」。傳統上,分辨日式地名的方法是,尋找日本內地有沒有相同地名。如果一個臺灣地名和日本地名相同,就被視為日式地名。例如,日本愛媛縣有松山市、東京都有板橋區,因此臺灣的松山、板橋皆被視為日式地名。
然而,上述方法有一個盲點。正由於日本人也使用漢字,因此日本地名與臺灣地名可能是在各自獨立的脈絡下以相同的漢字命名。換言之,字面上相同的日本地名與臺灣地名,在來源上可能毫無關連。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台東。日本東京都有個台東區,其由來是:上野高「台」的「東」側。臺灣也有個台東 (臺東),其由來是:台灣 (臺灣) 的東部。我們不能因為日本有個台東,就說臺灣的台東是個日式地名。
我曾在〈
跳脫文字的迷障〉一文指出:「聽音辨義」才是追尋一個地名意義的正確方法。至於那些在漢字堆裡「望文生義」的討論,總是誤入歧途。同樣的,我認為要分辨臺灣的日式地名,最好的方法是「聽音辨義」。
漢字的日語發音分為「音讀」與「訓讀」。前者是日本人模仿漢語的音,後者才是日本人固有的音。當日本人唸漢式地名或朝鮮地名時,傳統上採用音讀 (近年來流行以片假名標註漢語或朝鮮語原音)。但是在日本地名當中,大部分採用訓讀,小部分採用音讀。由此可見,一個採用訓讀的地名,絕對是日本地名;一個採用音讀的地名,可能是日本地名,也可能是漢式地名。
因此,分辨一個臺灣地名是否為日式地名,得先看這個地名是否經過日本人改造。接下來,聽聽這個地名在日本時代如何發音。如果採用訓讀,必然是日式地名;如果採用音讀,除非有其他證據才算是日式地名。根據這樣的原則,臺灣鄉鎮市的日式地名如下:
(一) 訓讀的純日式地名
1. 松山 (Matsuyama)
2. 汐止 (Shiodome)
3. 金山 (Kanayama)
4. 板橋 (Itahashi)
5. 龜山 (Kameyama)
6. 豐原 (Toyohara)
7. 清水 (Kiyomizu) 註:日本靜岡縣的清水讀 Shimizu。
8. 龍井 (Tatsui)
9. 大村 (Omura)
10. 沙山 (Sunayama) 註:今為芳苑鄉。
11. 名間 (Nama)
12. 竹山 (Takeyama)
13. 鹿谷 (Shikatani)
14. 龍崎 (Tatsuzaki)
15. 山上 (Yamakami)
16. 玉井 (Tamai)
17. 大內 (Ouchi)
18. 白河 (Shirakawa)
19. 水上 (Mizukami)
20. 民雄 (Tamio)
21. 小梅 (Koume) 註:今為梅山鄉。
22. 高雄 (Takao)
23. 岡山 (Okayama)
24. 小港 (Kominato)
25. 竹田 (Takeda)
26. 池上 (Ikegami)
27. 鹿野 (Shikano)
28. 長濱 (Nagahama)
29. 吉野 (Yoshino) 註:今為吉安鄉。
30. 壽 (Kotobuki) 註:今為壽豐鄉。
31. 瑞穗 (Mizuho)
32. 玉里 (Tamazato)
33. 富里 (Tomizato)
(二) 表面上是簡化地名,實質上是訓讀的日式地名 (若非聽音辨義,很容易被矇騙)
1. 大園 (Osono),表面上由大坵園 (Daikyuen) 簡化,卻不讀 Daien。
2. 大里 (Osato),表面上由大里杙 (Dairiki) 簡化,卻不讀 Dairi。
3. 大平 (Otaira),表面上由太平 (Daihe) 簡化,卻不讀 Daihe。註:戰後又改回太平。
4. 神岡 (Kamioka),表面上由神崗 (Shinko) 簡化,卻不讀 Shinko。
5. 石岡 (Isioka),表面上由石崗仔 (Sekikosi) 簡化,卻不讀 Sekiko。
6. 大竹 (Otake),表面上由大竹圍 (Daichikui) 簡化,卻不讀 Daichiku。註:今為彰化市大竹地區。
7. 田中 (Tanaka),表面上由田中央 (Denchuo) 簡化,卻不讀 Denchu。
8. 大城 (Osiro),表面上由大城厝 (Daizyoseki) 簡化,卻不讀 Daizyo。
9. 竹崎 (Takesaki),表面上由竹頭崎 (Chikutoki) 簡化,卻不讀 Chikuki。
10. 鳥松 (Torimatsu),表面上由鳥松腳 (Choshokyaku) 簡化,卻不讀 Chosho。
11. 高樹 (Takagi),表面上由高樹下 (Kozyuka) 簡化,卻不讀 Kozyu。
(三) 雖採用音讀,但必須經由日語轉化而來,故為日式地名
1. 三峽 (Sankyo),由三角湧 (Sankakuyo) 轉化而成。
2. 關西 (Kansai),由咸菜硼 (Kansaiho) 轉化而來。
3. 花壇 (Kadan),由茄苳腳 (福佬話 Ka-tan-kha) 轉化而來。
4. 美濃 (Mino),由瀰濃 (客家話 Mi-nong) 轉化而來。
5. 滿州 (Mansyu),由蚊蟀 (福佬話 Bang-su) 轉化而來。
6. 都蘭 (Toran),由都鑾 (Toran) 轉化而來。註:今為東河鄉。
(四) 雖採用音讀,但源自日本人名,故為日式地名
1. 研海 (Kenkai),源自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別號。註:今為新城鄉。
吳育臻 (2008) 總整理臺灣日式地名,根據的便是傳統方法。亦即,如果一個臺灣地名和日本地名相同,就被視為日式地名。然而,她所判定的許多日式地名,在我看來並非日式地名。舉例如下:
1. 瑞芳。吳育臻指出日本有個西福寺瑞芳軒,因此判定瑞芳是個日式地名。然而,臺灣的瑞芳是個百分之百的土名,早就出現在 1904 年測繪的《臺灣堡圖》上。
2. 新莊。日本有好幾個新庄,因此吳育臻判定新莊是個日式地名。然而,臺灣的新庄早在清代就存在。1920 年時,日本人只不過是把新庄改為新莊。眾所周知,「庄」是「莊」的俗字。
3. 鷺洲 (蘆洲)。大阪市有個鷺洲町,因此吳育臻判定鷺洲是個日式地名。然而,日本的鷺洲是 Sagisu (訓讀),臺灣的鷺洲是 Rosyu (音讀)。我認為臺灣的鷺洲是個漢式地名。
4. 霧峰。日本有霧ヶ峯,因此吳育臻判定霧峰是個日式地名。然而,根據伊能嘉矩的考證,清代時霧峰就是阿罩霧的雅稱。換言之,阿罩霧改名霧峰,只不過是把原本的雅稱拿來用而已。
5. 大安。日本三重縣曾有個大安町,因此吳育臻判定大安是日式地名。然而,大安這種吉祥字並非日本人的專利。早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前,臺灣就有大安溪、大安港。
6. 斗南。日本曾有個斗南藩,因此吳育臻判定斗南是個日式地名。然而,日本的斗南是 Tonami (訓讀),臺灣的斗南是 Tonan (音讀)。我認為臺灣的斗南是日本人創造的漢式地名,取其位於斗六南方之義。
7. 虎尾。日本三重縣有個虎尾山,因此吳育臻判定虎尾是個日式地名。這也很難說服人,因為清代時臺灣就有虎尾溪。
8. 關山。日本宮城縣與山形縣之間有関山峠,因此吳育臻判定關山是個日式地名。然而,日本的關山是 Sekiyama (訓讀),臺灣的關山是 Kanzan (音讀)。我認為臺灣的關山是個漢式地名。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分辨日式地名,「聽音辨義」還是比「望文生義」理想。
參考文獻:吳育臻 (2008) 臺灣日式地名的時空分布及其意涵,收錄於《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興新村: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頁 91-121。

相關閱讀:
跳脫文字的迷障
未實現的臺灣地名

==========引文分割線==============

以下引自部落格《台灣大百科全書》

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924

撰稿者:杜奕廷

      今日之松山,從前為凱達格蘭族Malysyakkaw社(譯為毛里口、麻里錫口、猫里及...等)之所在地,地名原意據說為「河流彎曲之處」。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中寫成麻里折口,雍正二年(西元1724年)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中稱為麻里,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的《續修台灣府志》中將該地名為「貓裡錫口庄」,雖然音譯不同,但皆是相同的地方。

      Malysyakkaw社據說原先居住於基隆河南岸,後來該社在乾隆十年以後因漢人的開墾而向東北遷徙,麻里錫口一帶遂成為漢人耕作的區域。嘉慶初年依照音譯而簡稱為錫口,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的時候成為大佳臘堡的錫口街,後來更成為基隆河岸的重要聚落之一。錫口街因為河運而發達,是當時大多數商人停船夜泊之處,素有「小蘇州」之美稱,而供奉媽祖的慈祐宮是當地重要的信仰與行政中心。

      ==========引文分割線==============

      版主按語:

      1760《續修台灣府志》將「麻里折口」稱為「貓里錫口」,「貓里」的音Bali與Mali 不同,而且容易與「十三行附近」的八里社混淆,其實並不理想。

      這個紀錄為Malysyakkaw、Malotsigauan的平埔社,後代記為「麻里即吼」,與毛少翁社(Masiaou)到底只是地名巧合,還是恰巧地緣接近、名稱相似,有待進一步考證。

      ==========引文分割線==============

      以下引自部落格《地圖會說話》〈未實現的台灣地名〉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4311116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九年八月十七日
      〈街庄名與改正〉
      日前發布府報。所有街庄名。多所改正。蓋以其多字畫。不便稱呼。且俗不足道者。先斟酌各該地之有力家意見。種種研究。而後為之。實施之期。為來十月一日。至是尚要改正。如錫口之多松幾冠全島。可改為松山。水返腳。以水迴蓄。可改為潮留 。嘉義店仔口。為白溪水通流之地可稱為白河。其他一切。方在調查。至來十月一日。改稱者尚有百以上云。

      再看台北市官方網站《台北旅遊網》:

      http://taipei.network.com.tw/taipeicity/Songshan.asp

      松山昔日為凱達格蘭族貓里錫口社(Malotsigauan意為河流彎曲區之處)之地,至西元1815年去貓里名改稱錫口,1920年改名為松山並且設立松山庄,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正式命名為松山區;1994年政府實施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工程,因此重新調整區界,將原本屬於松山區的舊宗里和金泰里分別併入內湖區和中山區,成為一個嶄新的松山區。

      部落格《行政人的沙拉》

      http://blog.roodo.com/ha_tiberlius/archives/8602793.html

      松山早期的發展與其他區塊一樣,來自於水運交通。松山古名錫口,這是平埔凱達格蘭族的地名,最早見於一六九七年清廷採用番郁永河的《裨海紀遊》
      此一地名也反映著錫口早期的地理重要性,錫口的意思是"河流彎曲處",松山所處地是基隆河的大彎處,水流經此慢流故土壤肥沃同時易於讓船隻停靠口岸,而因河道彎曲而成的淤積地則成良田,清領乾隆期就已有店家及街道存在。
      早期因為店家都是茅草覆頂,所以又名草仔店,饒河街的最早發源就在草仔店,這邊也建立了錫口口岸地區的第一座重要寺廟─慈祐宮。松山的第一次發展期從清領初期開始,最早稱貓里錫口,漢人大量進註後改名錫口庄,附近還有塔塔悠庄跟中崙庄,後來都變成在地的小地名及街道名的由來。

      ==========引文分割線==============

      以下引自Kasan 部落格《奉茶亭》

      http://blog.xuite.net/kowenchung/blog/32028903

      請教過餐廳老闆娘,... 原來這附近早年是山坡荒地,後被先民開墾成農園或梯田,最終大致墾成九個區塊, 故閩南話古地名叫 "九份墾仔" (台語發音, 且有尾音"仔"拉長發音 ),殊不知, 近數十載, 被最近這兩三輩人發音台語"九" 成國語"狗" 而"份墾仔" 被誤轉為"慇勤" ...讓人不知其然的"狗慇勤步道"名稱因而在眾人間稱呼著....

      PS: 我有另一個懷疑, "九份墾仔"會不會是"九分墾仔",也就是說不是大致墾成"九個區塊", 而是大致墾了"九分地" ? 這個課題留給看官澄清吧.不急! 今晚不要為它睡不好...

      http://blog.xuite.net/kowenchung/blog/34084424

      5/15 上黃正良老師植物課到11點許,因與人有約就先早退而再一次去了平菁街42 巷(尾崙古圳步道口村落), 這趟更得知狗慇勤就是閩南音"九份墾仔" 或"九塊墾仔" , 其名來自 當時仍未有集結大規模住戶時,平菁街42 巷沿山谷而下, 先民墾了梯田共九階,其形上寛下窄,因而最早稱此村落為"九塊墾仔" 轉稱"九份墾仔"以為地名.

      有些人說以前這個村落常見"狗昏睏", 所以華語化後修飾其音為"狗懇勤", 似乎不符合我到當地採風所得訊息.

       

      1 則留言:

      Richter 提到...

      十三行附近那個叫八里坌社,不會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