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1.1.5 摘錄自長老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At Savatthi. Standing to one side, that devata recited this vers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Blessed One:
在舍衛城。天子在世尊前立於一側,唱誦此偈:
”How many must one cut, how many abandon,
And how many further must one develop?
When a bhikkhu has surmounted how many ties
Is he called a crosser of the flood?”
必需斷除幾法,必需棄捨幾法﹔更需勤修幾法,
比丘必需超越幾法,才被稱為渡過瀑流者?
1002 [斷除於幾法,幾法應棄捨﹔
而復於幾法,增上方便修﹔幾聚應超越,比丘度駃流?]
1312 [斷幾捨幾法,幾法上增修﹔超越幾積聚,名比丘度流?]
[別譯] [當思於何法,應棄捨何法﹔
修行何勝事,成就何等事﹔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
[The Blessed One:]
” One must cut off five, abandon five,
And must develop a further five.
A bhikkhu who has surmounted five ties
Is called a crosser of the flood.” [註一]
必需斷除五法,必需棄捨五法﹔更需勤修五法,
比丘必需超越五結,才被稱為是渡過瀑流者。
1002 [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
1312 [斷五捨於五,五法上增修﹔超五種積聚,名比丘度流。]
[別譯] [能斷於五蓋,棄捨於五欲﹔
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
[註一]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斷除五』為斷除五下分結:『身見、疑、戒禁取、貪、瞋』],楊郁文教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註為五蓋:『貪、瞋、睡眠、掉舉、疑』。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捨棄五』為捨棄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慢、掉舉、無明』。楊郁文教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註為五欲:『色、聲、香、味、觸』。『增修五』均是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超越五』指的是五結:『lust 貪結、hatred 恚結、delusion癡結、conceit慢結、view邪見結』。楊郁文教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註:『超越五』指的是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渡過瀑流』指的是『四流:欲流(kamogha, 對五欲的慾貪),有流(bhavogha, 對色界與無色界的慾貪),見流(ditthogha, 執著於六十二見),無明流(avijjogha, 不如實知四聖諦)。』
『雜阿含1002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斷除於幾法,幾法應棄捨﹔
而復於幾法,增上方便修﹔幾聚應超越,比丘度駃流?]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雜阿含1312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多羅揵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斷幾捨幾法,幾法上增修﹔超越幾積聚,名比丘度流?]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斷五捨於五,五法上增修﹔超五種積聚,名比丘度流。]時彼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別譯雜阿含140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夜中有一天子,光色倍常,來詣佛所,威光顯赫,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卻在一面而說偈言:[當思於何法,應棄捨何法﹔
修行何勝事,成就何等事﹔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能斷於五蓋,棄捨於五欲﹔
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
天讚偈言:[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棄,能度世間愛。]爾時此天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別譯雜阿含 311經》卷15:「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多羅健陀,來詣佛所,光顏暉赫,明遍祇洹,却坐一面。而說偈言:『斷除於幾法,棄捨於幾法﹔增進修幾法,比丘成幾法﹔ 凡修除幾法,得度於駛流。』爾時世尊以偈答曰:『除五欲受陰,棄捨於五蓋﹔增進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爾時多羅健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CBETA, T02, no. 100, p. 479, a16-27)
雜記
在雜阿含經『八眾誦』、相應部『有偈品』中,淺見者每每譏嫌其教理淺近,而諸天與天子問法又近於無稽。讀了〔經集〕的〔義品〕與〔彼岸道品〕之後,研判這可能是世尊早期的教誨,早期的出家或在家弟子以此為入道初階,反覆念誦﹔有大部分是佛陀的啟示之綱要,為各大弟子用以自課的修行。我猜測:〔阿難在佛成道20年後作佛侍者,這時佛已經55歲了。現存的經典大部分是佛在舍衛城留下的說法,其原因可能有二:1. 佛經在佛到了舍衛城之後,才較有心地作經典結集背誦的工作。2. 早期經典結集時,長老們儘可能敘述『問法的人、說法的人和說法的地點』,可是有些世尊早期的教法(或是長老、長老尼的教導)年代久遠,大家雖然耳熟能詳,卻無法明說『問法的人、說法的人和說法的地點』,就編派成在舍衛城所說。〕其中有一部份只留下偈陀,或者附加一些簡單的敘述,無法成為較完整的說法陳述,就用〔天子問〕來把孤存的偈陀串成為有頭有尾的經文。因此雜阿含經『八眾誦』和相應部『有偈品』不可因『教理淺近』、『事近無稽』而予以忽視,應該視為世尊早期的教誨,與諸長老課徒、自課的綱目,而珍惜這些經文。
『有偈品』中的經典理所當然都至少有一首偈頌,我們發現『雜阿含1267經、1268經』中僅載錄一偈頌:『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在1268經到1299經之間32經,每一部經都有此偈頌,只有1270經到1274經與1284經、1289經7部經未有此頌。(1270經到1274經只談同一頌,所以嚴格說來只有3部經沒有此頌)。這有兩種可能:
(1) 此頌為1267、1268的頌,其他25經誤錄此頌。
(2) 此頌為此組偈頌的共同框架,1267、1268經遺漏經文中自己的偈頌。
我們試著比對『別譯雜阿含』的情況,在對應經典中,『別譯雜阿含』的(180經、179 經)有偈『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捨於嫌畏,能度世間愛。』,也是沒有經文中隸屬自己的偈頌。由『相應部尼柯耶』得知,『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捨於嫌畏,能度世間愛。』此偈為S1.1.1 (相當於『雜阿含』1267經)的偈頌,S1.1.2的偈頌漢譯因為特殊原因未譯成偈頌的型式(巴利文中為偈頌),從『相應部尼柯耶』來看,完全沒有此偈頌作為結集經典的框架而重複此偈頌。
坤案:我們又要回到原來的問題:〔『相應部尼柯耶』、『雜阿含』與『別譯雜阿含』,這三者的異同,就部派的歸屬或結集的版本有何差異?〕在此我們先集中在『有偈品sagatha-vagga』的比對。
與別譯雜阿含對照『別譯雜阿含』,顯然『五蓋』、『五欲』、『五根』是和楊郁文教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註相同,和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不同。可是此頌為法句經370頌:
370 斷五及棄五,而勤修五種﹔越五著比丘,名渡瀑流者。(了參法師譯)
斷除五種,捨棄五種,
勤修五種﹔
超越五種執著的比丘,
稱為渡過瀑流者。(淨海法師譯)
他們的註和此註相同而與[別譯雜阿含]不同。
巴利文經典中,覺音論師的『法句經註』與『相應部尼柯耶,S1.1.5註』相同,而與『別譯雜阿含』不同,這是兩者來自不同部派的一個佐證。
支謙[法句經]第34章沙門品10:[捨五斷五,思惟五根,能分別五,乃渡河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