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東海的人生饗宴
「老幹新枝,十載東海磨一劍,
厚積薄發,百年西席育萬人。」
朋友為了感念大學時教他「市場行銷學」的教授陳勝年,到東海大學管理學院EMBA班作了一場週末演講與經驗分享,我雖然不是東海人,卻當了個小跟班,隨行照相。
這是我第二次到東海大學,第一次是讀大學時來過。我錯過指示的入口而繞了遠路,也意外發現東海校園的美,和生命一樣,有時你錯過了直捷的道路,反而帶來更多的美麗回憶,也認識了更多的途徑。
整體感覺,東海校園像是一個美國小鎮,小山丘起伏,有牧場養牛,一些樸實的平房錯落在小路旁,除了教學建築比較密集以外,landscaping 的規劃相當和諧。
我喜愛的書房,是像照片中兩面落地窗帶來的明亮與寬廣的視野。
沒有想到這居然真的是系所圖書館。
在圖書館感受追求新知的熱情。
照片(從左至右):王秋金,鍾漢清,熊維強
這是個寧靜的讀書好地方。
我美學素養很差,不知道為何突兀地在這裡杵了幾根柱子。
音樂美術系館有獨特的建築風格,不像管理學院的建築,給了四四方方的盒子堆砌的感覺。
同行的人說這個清水模建築工法做的不成功,要是安藤忠雄看到的話會堅持打掉重做。
雖然植物的整理與照顧做得不理想,但是我見到了原材質的質地,自然的植栽與光線透露出來的理念,體會到這是個追求真與美的殿堂。
這樣的建築給我一些鼓舞,還是有人願意堅持創作、創新與人文關懷。
回到研討會現場,桌上擺的書是送給每位參加研討會的學生。
講題是:<如何做中學,戴明的淵博知識系統--以行銷學和策略學等為例>
鍾漢清執行長講述他個人「做中學」的經歷,與戴明的「淵博知識系統Deming’s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當然,他是東海1974級的畢業生,少不了敘述當年的師友,與東海的風範。似乎老學長對東海奉獻的熱誠要勝過今日東海人對東海的評價。
鍾執行長跟 EMBA 的同學交換一些管理學的理論和企業界的執行現況。
譬如彼得杜拉克的「企業的兩個基本任務:行銷與創新」,戴明的P-D-C-A 循環與管理的十四步驟, Herb Simon的經營策略等等。在座兩位來賓也交換他們職場工作的心得。
演講到下午 4:30 結束,接下來是赴許達然教授的晚宴邀請。
青春洋溢的東海學生。
賓主合影留念。
前排 左至右 鍾漢清 許文雄/許達然 陳永松
後排 左至右 蘇錦坤 沈金標 王秋金 王本正
晚宴上,大家無所不談。我趁機請教了許達然教授與楊逵認識的經過。當年台灣本土文學還是個禁忌,沒有多少人知道楊逵是何方神聖。許教授當年還是個東海大學的小助教,跟楊逵買花,為了找零錢跟楊逵進入他東海花園的住所,看到書架上的日文書,才知道他是楊逵,也隨後介紹東海大學的徐復觀教授與楊逵認識。
我們也談到第一位寫台灣文學史的葉石濤先生,許教授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葉石濤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捕入獄關了一年多之後,沒有人願意提供他工作。後來他到宜蘭山區一家小學教學,隔了幾年才有一所左營的小學校長有這種骨氣和膽量聘任他當老師。
許教授也談到提供楊逵貸款的葉榮鐘等四個人。鍾漢清和許教授都分別曾經到東海大學隔著台中港路對面的天主教堂後面去尋找楊逵的墓,面對著荒煙蔓草,台中縣市是遠遠不如新化鎮那樣重視楊逵。
我請問許教授,以親自從事「農民組合」反抗運動,如果在共產中國是會被當成革命烈士的,目前楊逵的地位某種程度來說,是被貶抑了。但是以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楊逵的「送報伕」、「鵝媽媽出嫁」各篇,似乎太單薄了,撐不起前輩作家的名號來。許教授說,不對,楊逵全輯有洋洋灑灑十二大本,以作家而言,他是當之無愧的。
事後才想起,要問「葉陶如何從土匪婆變成模範母親」的內幕。如同上一次一樣,這些與當年前輩文人的陳年往事,都是很珍貴的文化財產,如果有出版社找個東海學生,一星期兩次,每次一小時,把這些往事採訪作成紀錄,出版成書,都會是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
在場如王本正教授、沈金標先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我問:「有一次我提到聖經上有一句話『你不可跟隨眾人去做壞事』,事後有人更正我,聖經沒有這句話,是嗎?」沈金標回答說:「是的,聖經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句子,但是,有類似的意思,如果不符公義(Justice),不能因為大家都做,基督徒就跟隨著去做。」
許達然教授問我最近的進展,我說:「在台語溯源方面增加了兩個『詞條』,一是訥訒,台南人稱人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為『訥訒』。」許教授說:「是的,我們有此一講法。」我說:「《論語》這兩個字是出現在,如《論語.里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顏淵第十二》『仁者其言也訒』,在佛經是兩個字聯用,『又毀訥訒』。」(彰化用「古意」而不用「訥訒」)。
席中,談到了東海大學,從1955年的創校理念,東海校友緬懷往日師生情誼,東海的老校友以身為東海人為傲,卻對東海目前在中部大專院校的聲望日益令人擔憂,也談及東海的學校定位與遠景。因此也聊到有學系未通過大學評鑑,其準備工作,事後的反省以及大學評鑑的功能、運作與目標。
我談到工作期間,總公司有一度要引進 360 度評鑑制度,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年度考績必須在他的主管、他的部屬、他的同儕、他的顧客(他所服務的對象,內部顧客與外部顧客)做評鑑,我說這有困難,就如同美國大學入學可以採取評選,台灣就一定得按分數分發一樣。後來此事不了了之。鍾漢清也提到,他部門一年中有一個月會讓大家非常不愉快,就是績效評核那個月,飛力浦竹北廠是 CRT 工廠,每次考評完,就會有一支CRT管子裝了兩根電子鎗這種高難度的錯誤發生。在大陸時,總公司要求他將他的61位幹部,從 1 排到 61, 再一次給調薪。學校的教師評鑑制度制止了極端不勝任的2 %老師,卻讓 98%的老師陷入 check-and-balance 的恐怖平衡當中。評鑑和績效考核的目的是什麼?有較好的方法嗎?
東海校友討論的是,東海將來要成為熱鬧、風光、財源充沛、學生人數龐大的超級大學?還是一所精緻的、有其專精特長的、有特定未來遠景的「小」大學?還是只是中部數十所大學之中「經營得很有效率」的一所大學?我不是東海人,冷眼旁觀(或許也有一點冷感)這些討論,覺得非常有趣。
這樣的機會讓我離開電腦,在清涼的夜晚獨自ㄔ亍於台中、龍井交界處的藝術街,享用一餐美食,也聽了一些典故,更感受東海人對東海的引以為傲,與回報的心意。
晚餐後,在藝術街享受微涼的晚風,頗為寫意,隨興進入一家舊書攤,發現架上堆著近百本過期的《當代雜誌》,隨手一挑,199期,有一篇李淑珍寫的〈徐復觀在台灣〉,買下來,仔細閱讀,追想那個年代在東海大學的那些人物、那些執著、那些夢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