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亂談「台語的上古音與中古音」

P1090249

以下引自部落格《台語半桶師雜記》

http://hik-u-tw.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01.html

其實,大部分已經在本版討論過: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3337.html

林金鈔先生講,「凡」的聲母是「h-」,中古漢語的唇音少數的字在閩南語是讀「h-」的。伊是講「中古漢語」,箸上古漢語讀做「p-」,汝問我敢有證據?
證據喔?
中古「奉 (上古音是『並』)」母的字:
肥,hui ← pui
飯,huan ← png
縫,hong ← pang
佛,hut ← put
婦,hu ← pu
範,huan ← pan
真簡單著看會出來 (lai9),讀書音是按中古「奉」的輕唇音轉化的,咱的音韻體系無輕唇音,所以國語的「飛機」有人會讀做「灰雞」。
但是話音猶保留上古「並」,讀重唇音 p-,有的所在會讀 ph-,像「並且」讀 ping7、「比並」讀 phing7,「並」母無 h-;「縫衫」讀 pang5、「空縫」讀 phang7,因為「縫」是「奉」母的讀書音是 h-,「裁縫」著讀 hong5。
阿嘛免講徦隈 (ui3) 上古音去,箸南北朝的時,「凡」都猶有讀唇音的。
《洛陽伽藍記‧卷五》:
時隴西李元謙樂雙聲語,經文遠宅前過 …… 元謙曰「凡婢雙聲」
(史語所,1992:38下)
「婢」台語讀 pi7,「凡、婢」是雙聲,所以古早「凡」有可能是發 p-。
凡勢「凡」參「範」共款,這兩字雙聲佫迭韻,攏是 huan ← pan,這敢無可能?
簡單寫,安呢敢有算?
另外,我回覆汝「宜蘭腔」的時,有講:
國語有介音「ㄧ」抑是無介音,像「縣 (ㄒㄧㄢˋ)、影 (ㄧㄥˇ)、鋼 (ㄍㄤ)、榜 (ㄅㄤˇ)」等,攏是「開口」音,宜蘭腔講 -ng。
這內底有一個 ting5 taN5,「縣 (ㄒㄧㄢˋ)」應該是屬其他所在台語無讀 -ng兮這類,所以宜蘭腔毋是講 -uiN (阿嘛毋是讀 -ng),安呢才著。

版主按語:

半桶師(半 puann3)(桶thang2)(師 sai1)自稱「小可仔別 (pat4) 字,有衛生」,這是衝著台語罵人「毋識字,又無衛生」來的,「赫宇」先生是否講究衛生,這我沒親眼見到,這屬於「孤證」,心中將信將疑,不敢亂講。但是他識字,而且認識很多字的中古音與上古音,而且會「只有受過學院派訓練」的人才會的「音值」標法,這在普羅大眾的部落格裡,算是「時速160公里的指叉球」,屬於「王建民等級」的高難度動作,各位讀者、版友甚至「版敵」,叔叔有練過,在家不要學喔!

一般談論漢語,分為上古音、中古音與近代音。在近代音中,台語(閩南語)被定位作「方言」,也就是「小眾的」、「區域的」、「與現代中文寫法不能緊密對應的」語言。如要與「台語」緊密結合的書寫方式,就是現今屬於「小眾的」、「屬於實驗性質的」台文。

在漢語分期方面,商周兩漢魏晉南北朝為上古漢語,除了古籍如四書、十三經、諸子百家的書籍作書證以外,南北朝時期的漢語是倚賴《洛陽伽藍記》、《顏氏家訓》、《齊民要術》作書證。隋唐以下的中古音就有《切韻》、《唐韻》等書證,一般認為台語中的文音為近於「中古漢語」(同樣地,現代華語、普通話也是「中古漢語」的一條分支,誰比較像媽媽的長相,是鼻子像、眼睛像、還是耳朵像,有待系統的與統計的研究),但是如同漢朝揚雄《方言》一書所顯示的,將任何一個時代的漢語或台語當作「唯一的」、「一致的」語言都是不符實際的想像,各個漢語的差異,應該會如同潮州話、漳州話、泉州話的差別,在台灣則有蘭陽腔、同安腔、海口腔、鹿港腔、府城腔的差異,台語之中還要考慮古百越語、客語、平埔語、其他原住民語、日語、現代華語的影響。

在此舉一個例子:

《笑林廣記》提到,從前有一位讀書人經商致富以後,過年後不久,就請了一位私塾老師來家教導子弟。有一天,他從學堂前走過,聽到老師教四書中《大學》說:「《詩》云:『於戲(ㄩˊ)(ㄒ一ˋ),前王不忘。』」他就更正說:「謬矣,此兩字應當讀作『嗚呼』。」到了接近年尾,他到學堂前,聽到老師教《論語》:「儺雖古禮,而近於戲(ㄨ)(ㄏㄨ)」,他又趕忙更正說:「謬矣,此兩字應當讀作『於戲(ㄩˊ)(ㄒ一ˋ)。』」私塾老師憤而辭職,說「這家長很難相處,為了兩個字的讀音,從年頭跟我拗到年尾」!

這裡牽涉到一個「隸寫」的問題,

在古字「於戲(烏乎)」的「戲」字,「豆」是寫作「乎」的。

P1090248

在由篆書改寫為隸書時,誤作「戲」字,但是讀音並未改變。

第二是漢語上古音的問題,由這個例子,我們知道「於」字其實上古音是讀作「烏」,這從現代的對音可以清楚,現代華語讀作「ㄨ」的,對應到台語大多是(不是「全部」)讀作「ㄛ」。

例如「屋」、「烏」、「吳」、「誤」、「斧」、「脯」、「普」、「埔」。

另外現代華語讀作「ㄩ」的,對應到台語也大多是(不是「全部」)讀作「ㄛ」。

例如「雨」、「瘀」、「娛」、「枸」、「瞿」、「許」讀作「ㄛ」。

這當中特別是作為「姓」的讀音,是比較肯定地不會走音或混音的,如「吳」、「瞿」、「許」。

所以有人稱「雨 u2」為「文音」,「雨 ho7」為「語音」,而有人認為「雨 ho7」保留了上古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