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自《雪霸國家公園》網頁
http://www.spnp.gov.tw/Article.aspx?a=X09jFZXozGk%3D&lang=1
由觀霧山椒魚的棲地再造談復原生態學
作者:程一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
日期:2009.05
復原生態學的發展歷史
棲息地的消失,是近來許多瀕危生物消失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的重要元凶。隨著環境意識的抬頭,逐漸喚醒許多人對自然生態系瓦解的重視,除了物種的保育,大家開始討論起以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仿造原始棲地,恢復自然生態及物種的可行性,在50-60年代,歐美國家等結合了工程與生物學相關的理論,進行了一些停採礦區和水土流失等環境恢復和治理工程,到了70-80年代,標示著生態復原的理論及工程如雨後春筍般日益活耀且不斷發展,因此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有復原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的整合性科學出現。
復原生態學的意義
當我們提到生物保育時,棲地的復育與物種的保育都是同等的重要,恢復生態是指用科學的方法恢復遭破壞的族群、群落及生態系。它與復原(rehabilitation) 不同之處在於:雖然兩者都是設法恢復已受損的棲地,但後者恢復的棲地所遭受的破壞可能是較輕的,是針對破壞的棲地做某種程度的改善,而前者則是著重於棲地的重建,其原棲地復原的機率可能性較低的。由於野生動物所在的自然棲地會遭到天然災害如火災、風災等及人為災害如開發等不同程度之破壞,倘若其中更包含了某個瀕危物種的族群存續,則有必要進行棲地的復育,以防止該重要物種的滅絕。雖然說,我們可以採用移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的方式,將動物養在如動物園或是水族館的人為環境中以延續香火,但僅以動物園作為保育動物的方式,就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於該物種的保育功效也常是有限的,我們知道對野生動物來說,最適合的保育處所應為動物原來的自然棲地,但棲地的消失,將代表該物種很可能成為〝野外滅絕(extinction in the wild)〞的狀況(ICUN, 2001),這樣做是無法達到保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我們需要恢復舊有的棲地,甚至是建立一個新的棲地,好讓這些保育類的物種,能在重建的自然環境中,恢復其族群數量,及其在生態系運轉中應扮演的角色。
在復育遭破壞的棲地過程中,若是破壞的因子如外來種、天然災害及人為干擾等無法消除掉,那新棲地的建立將可能是較為有效且成本較低的方法。所謂〝新棲地的建立〞是希望利用重造一塊與原棲地類似的生態環境,好讓物種能在不受威脅的環境中恢復其減少的族群量。然而,因新建立的棲地不可能和舊有的生態系完全相同,所以在設計上必需十分小心,以免造成反效果。一般而言,棲地的重建必須參考許多學門(multidiciscipline),其中可能包括生態學的許多分枝科學,如族群、生理、遺傳等,還不需配合景觀、地理、工程工法等跨領域的學問基礎,才不會流於偏執,造成事倍功半甚至是失敗的結果;在仔細評估原有及新的棲地環境條件後,設定恢復計畫的目標與方式,再執行設定好的計畫,如造林、修水道、移入要復育的物種等工作,我們同時要進行長期的生態監測,以確定計畫執行的成效,如物種生存必需的環境條件是否產生負面的變化?物種的族群數量及存續所必要的生活史特質(life history traits)如生殖潛能、孵化率等是否有提升?最後,經營管理這新的棲地是確保物種不會因政策及經費優先順序的改變而遭到忽視,這包括如果舊有棲地之破壞因子除去後的原棲地重建、環境教育的推展與落實之評估等。
觀霧山椒魚新棲地的重建之路
臺灣的山勢陡峭,常會因地震及自然因素如颱風及暴雨沖刷等非常態但嚴重的侵襲,而造成大規模的山崩、土石流等問題。這對當地的生態系會造成重大的衝擊,甚至會出現無法復原的改變。雪霸國家公園有許多國寶級的保育類物種如櫻花鉤吻鮭等,而在觀霧山區則孕育著冰河的孑遺物種—觀霧山椒魚,然而在民國九十三年的敏督利及艾利颱風的侵襲下,區內這個重要物種之主要棲地,在山崩及土石流之衝擊下,幾乎毀壞殆盡,此一國寶級的野生動物,在很短的時間內,也變成了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其棲息環境中其他相關的動、植物,也面臨了類似的威脅。由於觀霧山椒魚僅分布於兩千公尺以上的溫寒帶地區,棲息於近水源或是溪流附近的腐木及石塊下(賴俊祥及呂光洋, 1996),因此要復育此一對棲地有特殊需求的特有種,我們就必須採用上述恢復生態學的作法,在類似的生態條件下,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棲地,並引進這個瀕危的物種,以期能恢復其生機。再考慮在原棲地的自然災害因子,減少到不會威脅其族群存續的情形下,恢復其舊有的族群量,這樣做才能達到恢復生態系功能的目的。
由於我們對於觀霧山椒魚的生活史之瞭解非常之少,但我們知道生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將是影響該物種族群能否恢復的重要條件,當然,〝吃飽〞更是生物存活繁衍的重點,因此觀霧山椒魚新棲地的環境及食物來源的穩定性必是重建的重要課題。在重建之路上,我們不斷要去考慮這些小嬌客平常喜歡待在何種環境休息?喜歡吃什麼食物?喜歡躲在哪裡繁衍他們的下一代?從一片芒草重生的空地,經過植被與樹木的改善培育,棲地內石頭及腐木的配置,以及水域的建構及調整等,我們知道要迎接這些小嬌客的來臨,還有一些難題要克服,但相信這一天很快地就會到來。雪霸國家公園採用復原生態學的作法復育此一瀕臨絕種的冰河孑遺之物種,相當具有實質保育的意義。
未來展望
目前許多國家公園都含有大面積的山林,都具有為數眾多的特有種及保育類之野生動物,這些天然的災害所造成的破壞,若不進行適當的生態恢復行動,許多的重要物種均會永遠的消失掉!在保育工作中,社區的參與是落實保育的要件,唯有從參與調查、維護及經營管理的工作,才能讓他們瞭解到恢復這些物種及維護其棲地對社區的存續及發展的重要性。若能經由環境教育,引領當地的居民將成為最佳的保育種子人才,將有可能使保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營管理的工作才會得到充分的支持。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網頁,記者張勳騰/專題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6/today-north10.htm
觀霧山椒魚生態 明年來看
觀霧山椒魚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明年觀霧遊憩區的生態中心成立後,遊客就可一窺牠的生態。(圖由雪霸處提供,記者張勳騰翻攝)
雪霸國家公園的觀霧地區有種神秘動物,明明叫「魚」,卻長得像「蜥蝪」,但不是魚,更不是蜥蝪!牠們是瀕臨絕種的「觀霧山椒魚」,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預計明年在觀霧遊憩區成立生態中心,讓民眾近距離了解觀霧山椒魚生態,發現台灣原生之美。
神秘兩棲類 設生態中心
除雪霸處,農委會林務局也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調查在觀霧地區、南插天山、司馬庫斯、鎮西堡等新竹林管處所轄的原始森林,了解是否還有其他新品種的山椒魚。
台灣是世界山椒魚緯度分布最南界,觀霧山椒魚更是台灣最晚發現的山椒魚,民國82年發現時,被認為是台灣產山椒魚的一種,研究人員發現牠的體色型特殊,經多次採集樣本比對,體色型的遺傳分化程度已達到「種」的地位。
民國96年在觀霧地區採到更多標本,確定觀霧山椒魚為獨立種,97年在國際期刊中正式發表新種,同年農委會公告修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雪霸處副處長鍾銘山說,觀霧樂山林道、神木步道、大鹿林道東線、東支線及霸南山屋水源地,都曾發現觀霧山椒魚的蹤跡。
雪霸處長期觀察發現,牠主要生存在雪山山脈中部及北部1300公尺以上、潮濕有水的環境,對棲地變化的敏感度很高,可視為生態環境品質及氣候變遷影響的指標性生物,對於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也非常珍貴。
鍾銘山說,雪霸處除著手推動山椒魚就地保育、棲地營造,預計明年在觀霧地區成立生態中心,提供研究人員做為研究平台,周邊棲地營造更可保存觀霧山椒魚的基因。
更精彩照片請看《四海游龍的塗鴉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