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大乘經典」的教義與「阿含、尼柯耶」的教義並舉



當代以非本科系出身、非科班出身的佛教學者而言,咒語方面當推林光明老師,而四阿含的研究,如果楊郁文老師謙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當第一。多年以後,他們兩位也分別被邀請到大專院校、研究所去講學。 
所以,我個人對楊郁文老師相當尊崇。在此情境之下,我要像「多嘴的八哥」一樣,饒舌三點:
1. 楊郁文老師偏重在解脫體系的整理與發揚,從思想或思想史的方向指出佛法的重點。但是,較少從文獻學的角度去抉擇經義。換句話說,楊郁文老師著重阿含傳承的可信度,對於口誦的瑕疵疏漏,翻譯的失誤,抄寫的訛謬,則較少提及。 
2. 楊郁文老師有時會將所謂「大乘經典」的教義,與阿含、尼柯耶的教義並舉,而令之圓融。我則主張,兩者如歐基米德幾何與球面幾何,不必求互相融通。一般而言,我解說阿含、尼柯耶的教義時不引所謂「大乘經典」的經文或「論義」,以免初學者混淆。
3. 楊郁文老師說, 
     可是又有人會說:「阿含裡面並非全都是佛陀直接說出來的呀,也有一些是學生說的。」其實只要佛陀印可了,那也等同佛說。其中甚至有些也不是佛陀的學生說的,而是 仙人,或者是天、化身的人說的。 
     以我個人的淺見,這是過度肯定部派傳誦的版本。各部派有其歷史因素,所以各部各阿含之間會有出入,不見得每一項出入都是佛所印可的。 
    以佛滅後最初兩百年,各地仍傳來佛所說經,各部派依「四大教法」審訂,或核可而編入結集,或懷疑而排除。所以有「九分教」而拒絕將「譬喻」當作佛說,或有「十二分教」而接受「譬喻」為佛說。   
所以在佛滅二世紀之後才傳來的經典,如部派判定其為「不違佛理」、「等同佛說」;但是「等同佛說」不能稱為「佛說」,無法視之等同於阿含、尼柯耶的言教。 
  基本上,這些四部四阿含的差異,可以用「張三世」來疏通:
1. 所見異辭:見到同一件事的人、描述得不一致。
2. 所聞異辭:聽到某人對同一件事的描述、不同的聽者有不同的敘述。
3. 所傳聞異辭:聽到對同一件事的輾轉描述時,不同的聽者有不同的敘述。

1 則留言:

aacdsee 提到...

楊老師的第三點,跟印順導師大乘是佛說中的理由有點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