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雜阿含1174經》1 :校勘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已經對《雜阿含1174經》的闕文作了勘正(339-342頁),如:(「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改為「當生在處處天上」,無異讀),但是也有異讀如(「腐敗寡聞」,宋版為「內敗寡聞」)如:
此處,我們先看看印順導師的校勘:
1. 世尊觀[12]察水:《會編》錄文改作「世尊觀察恒水」,並且註解:「『恒』,原本缺,依宋本補」。《佛光藏》錄文改作「世尊觀察恒水」,註為「麗本無『恒』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 「浚輸[15]大海不?」(CBETA, T02, no. 99, p. 314, c19),「宋、元、明藏」作「浚輸至大海不?」《會編》錄文仍作「浚輸至海不?」可見,《會編》有時依「宋、元、明藏」改錄文,有時則不改。《佛光藏》同。除了《佛光藏》之外,《會編》、《雜阿含經校釋》及明法比丘《雜阿含經注》均遺漏此一校勘註記。
3. 「又不腐[17]敗,臨趣流注」(CBETA, T02, no. 99, p. 314, c22),
「宋、元、明藏」作「又不腐敗,當隨水流」。《會編》錄文作「又不腐敗,當隨水流」,可見,《會編》此處又依「宋、元、明藏」錄文。《佛光藏》、《會編》及《雜阿含經校釋》均同。
4. 「此岸者,[19]謂六入處」(CBETA, T02, no. 99, p. 314, c28),《會編》錄文與《高麗藏》、《大正藏》同,《會編》此處又不依「元、明藏」錄文。《佛光藏》及《雜阿含經校釋》錄文作「此岸者,謂內六入處」。
5. 「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CBETA, T02, no. 99, p. 315, a3-4)。《會編》在無異讀的情況下,認為此處應作「當生在處處天上」。《佛光藏》及《雜阿含經校釋》錄文與《高麗藏》、《大正藏》同。
6. 「汝今已受食人衣食」(CBETA, T02, no. 99, p. 315, a20-21),此句「宋、元、明藏」錄文作「汝已受人衣食」。《會編》、《佛光藏》及《雜阿含經校釋》錄文均作「汝今已受人衣食」。
這些都顯示現代版本均未遵循「古典校勘學」工作準則。
-----------
《雜阿含117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12]察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
答言:「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15]大海不?」
比丘白佛:「[16]如是。世尊!」
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17]敗,[18]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此岸者,[19]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1]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有牧牛人,名[2]難屠,去佛不遠,執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
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
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3]今已受[4]食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5]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在此[6]會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
佛告舍利弗:「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
佛告難屠牧牛者:「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CBETA, T02, no. 99, p. 314, c7-p. 315, b6)
[12]察+(恒)【宋】【元】【明】。[15](至)+大【宋】【元】【明】【聖】。[17]敗+(當隨水流)【宋】【元】【明】。[19]謂+(內)【元】【明】。。[3]〔今〕-【宋】【元】【明】【聖】。[4]〔食〕-【宋】【元】【明】。[5]〔隨喜〕-【宋】【元】【明】【聖】。[6]會=舍【宋】【元】【明】【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