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知無債樂 憶念一切樂
善體財物樂 人與慧觀察
智者察雙方 不及無罪樂
是十六之一」(CBETA, N20, no. 7, p. 118, a1-4 // PTS. A. 2. 70)。
此首偈頌莊春江老師翻譯作:
知道無負債之樂後,而後[擁]有之樂,
受用財富之樂,不免一死的人從那裡以慧觀。
當觀時,明智者知道[這]二{受用}[部分],
這不值,無罪過之樂的十六分之一。
----------
《增支部4.62經》提到四種快樂:
1. 擁有之樂 Atthisukhaṃ
2. 享用之樂 bhogasukhaṃ
3. 無債之樂 ānaṇyasukhaṃ
4. 無罪過之樂 anavajjasukhaṃ
第一首偈頌為:
‘Ānaṇyasukhaṃ ñatvāna, atho atthisukhaṃ paraṃ;
Bhuñjaṃ bhogasukhaṃ macco tato paññā vipassati.’
已經知道「無債之樂(3)」,然後憶念「擁有之樂(1)」,
享用「享用之樂(2)」,凡人(macco)於此以慧觀察。
所以,元亨寺的譯文:
「了知無債樂,憶念一切樂,
善體財物樂 ,人與慧觀察。」
第二句「憶念一切樂」的翻譯有誤,
第四句「人與慧觀察」,應作「人以慧觀察」。
---------
《增支部4.64經》卷4:
「殺生不與取 取復口虛誑
尚與他妻通 不稱讚賢人」(CBETA, N20, no. 7, p. 119, a13-14 // PTS. A. 2. 71)。
第二句「取復口虛誑」應作「又復口虛誑」。
第四句「不稱讚賢人」應作「賢人不稱讚」。
---------
鍾聞瑜:
原來翻譯有誤也有錯字。
---------
蘇錦坤答:
佛陀耶舍熟諳《四分律》,鳩摩羅什法師勸姚興曰:「耶舍甚有記功,數聞誦習,未曾脫誤。」
於是姚主即以藥方一卷、民藉一卷,並可四十許紙,令其誦之三日。便集僧執文請試之,乃至銖兩人數年紀,不謬一字,於是咸信伏。遂令出焉。」(CBETA, T55, no. 2145, p. 20, c1-5, 《出三藏記集》)
西元四百年前後,漢地僧俗二眾對於胡梵僧人的默誦強記的能力,驚為神助。《出三藏記集》留下此一紀錄,將一卷藥坊,跟民眾的戶籍資料交給胡僧默誦,居然一字不差!
就佛教「經、律、論」的誦讀而言,需十五日十五日持續集誦,如離開有能力集誦的僧眾,久不誦習,再怎麼強的的記憶能力也會發生脫落。所以,《大藏經》中,凡是遇到依背誦出經文而翻譯的譯本,一定會有脫落的情況,這幾乎跟「諸行無常」的道理一樣無法迴避。
其中最著名的,如晉朝道安法師為西元384年曇摩難提翻譯的《增一阿含》作序,稱其「全無遺忘」,其實案察起來,脫漏不能算是不多。
道安法師〈《增一阿含》序〉:「曇摩難提者...誦二阿含...武威太守趙文業求令出焉。佛念譯傳、曇嵩筆受。...出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CBETA, T55, no. 2145, p. 64, b6-13, 《出三藏記集》)
所以,古代漢譯經典,有背誦失誤,有翻譯失誤,有翻譯完抄寫訛誤,有雕刻成本時失誤。
依翻譯而言,不分古今中外,有翻譯就有或大或小的失誤,無人能免。
我也經常翻譯佛學論文及佛教經律,犯錯無法避免。
但是,不會因為害怕翻譯出錯而造極大惡業,就擱筆不翻譯。
力求不出錯,是每一翻譯者應盡的努力,翻譯而出錯,則是無法避免的後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