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自部落格《地圖會說話》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02382
Jun 18 Fri 2010 17:35
流言二:雍正年間 (1730 年左右),大約有 60 萬平埔族歸化中國;到了乾隆年間 (1765 年左右),臺灣人口大約是 66 萬人。由此可見,大多數臺灣人都是平埔族的子孫。
這個流言宣稱其根據是雍正八年許良彬奏摺:「番社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如果我們只算兩萬社 (低估),每社只算 30 人 (低估),則歸化的原住民就有 60 萬人。
首先,我們必須檢查這段引文是否正確?許良彬奏摺原件如下 [1]:
原文應該是:「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壹、貳百人,少亦不外數拾眾,越數里方有一社。」
由此可見,許良彬說的是戶口兩、三萬,而不是兩、三萬社。流言的根據竟來自於對史料的斷章取義。
從內容來看,臺灣也不可能擁有兩、三萬社。1650 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VOC) 的番社戶口表顯示臺灣有 315 社 [2]。這份清單不但涵蓋絕大多數的平埔族部落,還涵蓋部分的鄒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部落。扣除後者,臺灣的平埔族部落不到 200 個。1910 年,日本人的調查則顯示臺灣有 260 個平埔族部落 [3]。後者多於前者,原因是平埔族在 18-19 世紀間曾發生大規模的遷移,使許多部落分成新社、舊社而增加數量。退一萬步言,就算所有的平埔族部落都變成漢人聚落,還是不到兩、三萬個。根據 1898 年的統計,臺灣的自然聚落總共 8412 個 [4]。
引述史料,不能斷章取義是最基本的要求。並且,引述者得在脈絡之下運用史料。以許良彬奏摺而言,引述者必須交代許良彬為什麼寫這份奏摺。從其他奏摺來看,每當有番社歸附清國時,官員寫的都是「生番歸化摺」。而生番歸化摺一定會提到的事情是:番社頭目造具戶口冊,獻給清國官員,完成納入版圖的手續。然而,許良彬寫的不是生番歸化摺,而是「請設立巡檢摺」。在他的奏摺裡,也沒提到番社頭目造具戶口冊獻給他。顯而易見地,許良彬寫奏摺不是為了稟報番社歸化事件,而是向皇帝請求:「番社人口已經很多了,再不設立一個新職務,我們實在管不動。」
那麼,當許良彬寫奏摺時,清國大約控制多少原住民呢?1685 年修纂的《臺灣府志》記載:鳳山縣有 3592 個納稅的原住民成人,諸羅縣有 4516 個納稅的原住民成人 [5]。17-18 世紀時,成年人口與幼年人口的比例大約是 3:2 [6]。亦即,總人口大約是成年人口的 1.67 倍。由此可見,當時清國在鳳山縣大約控制 6000 個原住民,在諸羅縣大約控制 7500 個原住民。(康熙年間的行政區劃請參考此圖) 到了 1716 年時,山豬毛 10 社 (今三地門) 1385 人以及岸裡 5 社 (拍宰海族) 3368 人歸附清國 [7]。此時清國控制的原住民人口估計為 18253 人。
雍正皇帝即位不久 (1723 年),即在臺灣設立彰化縣與淡水廳,以加強清國對於臺灣中北部的控制力。涉臺官員看到雍正皇帝的積極作風,於是開始忙著「招撫生番」,以便向皇帝邀功。雍正二年 (1724 年),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林亮招徠 74 社共 5799 個成人。雍正皇帝很高興,賞了他一萬兩銀子 [8]。其他官員見狀,紛紛效尤。雍正三年 (1725 年),福建巡撫黃國材又稟報彰化縣的 4 社共 851 個成人納入版圖 [9]。雍正皇帝為了確認沒有遭到矇騙,於是派出監察御史禪濟布巡視臺灣。不久,監察御史回報:「最近的確愈來愈多生番歸化,這是皇恩浩蕩呀!」想不到,雍正皇帝早有其他眼線,反責備監察御史:「聽說生番傷人,你為何沒有稟報?」[10] 同年五月,林亮再接再厲,又招徠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共 2326 個成人。這一次,雍正皇帝沒那麼高興了。他裁示:「生番歸化看起來是不錯,但如果歸化後又逃亡、作亂,還不如不要歸化,與我們相安無事就好。」[11] 於是,「招撫生番」的熱潮暫時告一段落。
那麼,許良彬寫的「戶口不下貳、叄萬」是怎麼來的呢?合理的推測是,他根據以往的戶口冊來推估。康熙年間,清國控制的原住民人口估計為 18253 人。雍正年間,又陸續有 5799、851、2326 個原住民成人納入戶口冊,合計新增 8976 個成年人口。這個數字乘上 1.67 倍約為 15000 人。加上已有的 18253 人,總計 33253 人。
由此可見,1730 年清國控制的原住民約為 3 萬多人,不是 60 萬人。而 1765 年清國統計臺灣的漢人與原住民合計 666380 人 [12]。以上,就是 18 世紀時臺灣人口的概況。
註釋:
[1] 圖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bi3RAIqTGx4l_saAS2J9/article?mid=57& amp;prev=-1&next=56
[2]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收於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頁 1-38。
[3] 臺灣總督府,《平埔蕃調查書》。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總署,1910。
[4] 王世慶修,《重修臺灣省通志政治志建置沿革篇》。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頁183。
[5] 蔣毓英修《臺灣府志》,收於《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
[6] 以乾隆十六年 (1751 年) 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稟報的福建省人口為例,成年人口 4530186,幼年人口 3044177。兩者比例大約是 3:2。
[7] 陳夢林修《諸羅縣志》,台灣研究叢刊第五五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128。
[8] 雍正二年十一月廿六日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林亮奏報招徠生番歸化情形摺
[9] 雍正三年三月初一日福建巡撫黃國材奏報彰化縣生番歸化摺
[10] 雍正三年三月十六日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禪濟布奏報生番歸化日眾摺
[11] 雍正三年五月初八日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林亮奏報生番歸化摺
[12] 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初八日福建巡撫定長奏報民(社番)數穀數摺
餘響和反應
#4 SparkTW 於 2010/06/18 22:17
謝謝版主提供資料
不過小弟在這兩篇中有些地方覺得很矛盾
在(一)跟(二)中提到:
1650年平埔族人口為47823
1730年清國控制的原住民在3萬人以內
(可是這包含平埔族(熟番)+高山族(歸化生番))
若是減掉"非"平埔族的數量
28530-(5799+851+2326)X1.67=13540
也就是說平埔族人口在這80年減少了3萬4千多人(?)
而1765年清國治下的人口為666380人
可是漢人十七世紀才開始移民到台灣
不過百多年的時間要如何從0變成63萬人?
這要多大量的境外移入加上人口年增長率才能辦到?
可是禁海令的頒布下,漢人又該如何大批移入?
數字算起來還是都不合理
Richter於 2010/06/18 22:40 回覆
1730 年清國只將彰化以南的平埔族納入版圖。
1650 年 VOC 戶口表則將彰化以北、宜蘭、花東的番社涵蓋進去了。
另外,你的計算是錯的。雍正年間歸化的番社有些構成後來的平埔族。
#5 克保
清朝至少到雍正時間對台灣控制都還僅限台灣西部。清朝統治間兩次土牛界線保護原住民土地不被侵佔,直到 1874 年美國、日本沉船船員被原住民殺掉後,清朝官員的反應都是那不是我們管的地,不關我們的事(吳大廷答曰:「生番之地不隸中國版圖,難用兵究辦」)。連屏東都不管了,清朝對台灣本島統制局部性很明顯。宜蘭地區的撒奇拉雅也直到1878才被清軍擊破。
版主前篇中說「平埔族學習漢人的農耕技術,意味生產力的增加,應有助於人口成長。但是另一方面,平埔族的生存空間也在漢人的侵佔之下大幅萎縮,對於人口產生負面影響。兩個因素互相抵銷之後,得到平盤的局面。」
平埔族失去生存空間後不是噗一聲就不見了,實際上不論清朝日本或是國民黨政府都把同化原住民視為目標。本文中「招撫生番」只是手段之一,從原住民手中騙取土地後,無處可去的原住民只能漢化或遷移。另外對原住民的賦役也較重,造成經濟上的同化誘因。因此很多同化是不會出現在記錄中的,因為當事人不是逃到漢人勢力未及的地方,就是消失在同化中。這不代表這些人就不是「平埔族的後代」,只因為戶口中平埔族人數持平就說平埔族人口沒有成長是不完善的。
就像只看 VOC 戶口資料,不了解 VOC 在 1650 時對原住民的迫害的歷史背景,就斷言平埔族人口從 6 萬下降到 3 萬反映了平埔族實質人口憑空減半,而忽略平埔族遷移或與漢人同化的事實。
版主自己寫1765年僅清國管理下統計的總人口有66萬餘人,就算假設原住民在1765就僅佔百分之10,也是6.6萬人。版主之前又推論1725年清朝實質管理的原住民人口只有3萬人,前篇又說原住民人口大部份持平,那原住民人口怎麼在40年間兩倍成長?
還是版主認為 1765 年時台灣的原漢比 4.5%?可是按 1905 年日本人的戶口調查,漢人 289 萬,熟番加生番有 16 萬(熟番僅剩 4.6萬,平地生番 3.6萬,番地生番 7.6萬),原漢比是 5.5% 耶。難道從 1765 到 1905 年間原住民成長得比漢人還快嗎?另外如果沒有同化,平埔族每年應該成長的人口為什麼會剩 4.6 萬?
Richter於 2010/06/18 23:50 回覆
1) VOC 的人口統計從 6 萬下降到 3 萬,原因是東部、北部、排灣族各部落陸續失去數據,請親眼看看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2) 誰說 1765 年原住民佔百分之10?
3) 1905 年統計已涵蓋臺灣絕大部分原住民人口,而 1730 年清國的戶口冊僅納入彰化以南的原住民人口。
4) 誰說平埔族沒有被同化?
#4 lin-hsiaohung 於 2010/06/19 12:04
挑幾個和主旨無關的小錯誤:
1. 1902年的614個蕃社(這個數字可能來自《明治三十五年末街庄別調查:臺灣現住戶口統計》),只包含"生蕃"的蕃社而並不包含平埔族的聚落。
據1909年的《平埔蕃調查書》,當時臺灣平埔族聚落共有260個。
換言之,版主的文章中,比較1650年平埔族部落與1902年"生蕃"蕃社的數目,這是有點問題的。
2. 1902年部分地方已經經過大規模的街庄合併,這個6670個漢人聚落也夾雜著不少合併後的行政村,日治初期真正的自然村數目恐怕超過八千。
Richter於 2010/06/19 12:56 回覆
謝謝!謝謝!您是對的。我已經更正我的失誤。
匿名於 2010.12.5 PM 2:23 留言:
許良彬奏,可以公開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的
http://dblink.ncl.edu.tw/taiwan/Content/content.asp?bookno=300&chptno=82看到全文.
這是鄭喜夫先生1957年後在台灣銀行研究室任職所整理出來的”台灣文獻叢刊第三百種「雍正硃批奏摺選輯」中的第七十七件.
他在弁言http://dblink.ncl.edu.tw/taiwan/Content/content.asp?bookno=300&chptno=0中聲明:原文照抄,只加註標點符號和更正明顯的錯字.
這件鉛印版的奏摺全文如下:
署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官許良彬請設立巡檢摺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一七三○、七、八),署理福建水師提督印務南澳總兵官臣許良彬謹奏:為請設立巡檢,以約束番民事。
竊臺灣處閩東服,為全閩海表藩籬,與內地七省水道相通;南北延袤二千餘里。其番社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隔越數里,方有一社,地方遼闊,最易藏姦。向無專設授職之土方董理鈐制,惟有正、副酋長,號為土官,實不過一社之頭目,仍一番民而已,是以不能約束;雖分屬四邑,然縣令但司催科,亦不過問之管事,其餘悉莫稽察,以致番民往往生事。臣按雲貴、川廣土府有世襲之土司,今臺灣既入版圖,久設漢官,固無庸議及改土設流,而社多番稠,必於彼處按其社之聯絡處所,或數十社分設一土巡檢司,使鈐束教導、稽察防閑,俾已附之番咸知聖朝教澤,未附之番亦皆感奮招徠。至於巡檢職守,令擇大社中才幹篤厚之酋長為之,給與號紙,與以頂帶,如雲貴土司之例;各守其地,管轄各社酋長。一應番民行止,惟巡檢是責;徵糧輸課皆出其手,毋使漢官衙役入鄉漁獵。汰其社之漢人管事,以免剋剝。倘有遊棍到彼勒索,與夫姦匪藏匿於彼,均許土司一一報縣,其各土司仍聽該縣管轄。則土司自不能放縱,一有事故斥革,則請拔舊管之酋長繼之;敢有不職,仍聽申揭府、道詳參另選,庶各社俱有節制,番民不敢妄為矣!
再金門鎮地方,有明季廢城,登埤一望,內外洋面帆檣往來瞭然在目,官兵屯駐其間,實居形勝。自光復設鎮以來,不復駐劄於此,只圖苟安,就於港內後浦地方暫駐,相沿至今。查廈城現已屯兵,則金、廈自當如一,但金城頹廢日久,必加砌土石、起蓋樓垣,並將官兵衙署、營房添造完整,方可移駐。倘蒙俞允,其應撥帑項,應行文員估計請旨舉行。臣前署金門,深察形勢,洞徹底裏。謹抒末議,仰惟聖明採擇,敕部議覆施行。至於全閩水師尚有應行添撥、改調之處,容臣次第咨呈督臣轉請,合併聲明。伏乞皇上睿鑑。謹奏。
其中被沈建德先生首先引用來推論改番為民約60萬的就是第二段的『其番社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這幾句。
2010年12月5日下午7:07 版主回答:
對「匿名」的留言簡答如下:
1. 此篇為引自《地圖會說話》,不是本版的文稿。
2. 此部落格版主為 Yifertw, 據他表明,他是一個「自然人」,不是「法人」,也不是一個或數個團體。
3. 版主贊同「《地圖會說話》版主」的意見,台灣是否應該獨立,是否能獨立,與台灣大多數人是否有漢族血統無關,在「國際公法」裡這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論點。
4. 關於「平埔血統論」的議題,「《地圖會說話》版主」可能是正確,也可能是不正確。關心此議題者,可以就 DNA 族譜學,歷史文獻,出土古物等等,贊成或反對《地圖會說話》的論點,無須汙衊他人的政治立場,也無須在歷史證據的探討中帶入太多情緒性的言語。
5. 歡迎發言,但請注意身為客人的必要禮節。
4 則留言:
清朝至少到雍正時間對台灣控制都還僅限台灣西部。清朝統治間兩次土牛界線保護原住民土地不被侵佔,直到 1874 年美國、日本沉船船員被原住民殺掉後,清朝官員的反應都是那不是我們管的地,不關我們的事(吳大廷答曰:「生番之地不隸中國版圖,難用兵究辦」)。連屏東都不管了,清朝對台灣本島統制局部性很明顯。宜蘭地區的撒奇拉雅也直到1878才被清軍擊破。
版主前篇中說「平埔族學習漢人的農耕技術,意味生產力的增加,應有助於人口成長。但是另一方面,平埔族的生存空間也在漢人的侵佔之下大幅萎縮,對於人口產生負面影響。兩個因素互相抵銷之後,得到平盤的局面。」
平埔族失去生存空間後不是噗一聲就不見了,實際上不論清朝日本或是國民黨政府都把同化原住民視為目標。本文中「招撫生番」只是手段之一,從原住民手中騙取土地後,無處可去的原住民只能漢化或遷移。另外對原住民的賦役也較重,造成經濟上的同化誘因。因此很多同化是不會出現在記錄中的,因為當事人不是逃到漢人勢力未及的地方,就是消失在同化中。這不代表這些人就不是「平埔族的後代」,只因為戶口中平埔族人數持平就說平埔族人口沒有成長是不完善的。
就像只看 VOC 戶口資料,不了解 VOC 在 1650 時對原住民的迫害的歷史背景,就斷言平埔族人口從 6 萬下降到 3 萬反映了平埔族實質人口憑空減半,而忽略平埔族遷移或與漢人同化的事實。
版主自己寫1765年僅清國管理下統計的總人口有66萬餘人,就算假設原住民在1765就僅佔百分之10,也是6.6萬人。版主之前又推論1725年清朝實質管理的原住民人口只有3萬人,前篇又說原住民人口大部份持平,那原住民人口怎麼在40年間兩倍成長?
還是版主認為 1765 年時台灣的原漢比 4.5%?可是按 1905 年日本人的戶口調查,漢人 289 萬,熟番加生番有 16 萬(熟番僅剩 4.6萬,平地生番 3.6萬,番地生番 7.6萬),原漢比是 5.5% 耶。難道從 1765 到 1905 年間原住民成長得比漢人還快嗎?另外如果沒有同化,平埔族每年應該成長的人口為什麼會剩 4.6 萬?
王媽利教授《我們有不同血液》,2010年7月,前衛出版社。
我覺得這本書談的是DNA 譜系的議題,而不是怎樣才夠資格叫「台灣人」的議題。
洋洋灑灑一大堆,真的是個人而不是團隊的集体創作嗎?,只是眼角約略掃過,通篇也只是大膽的揣測和自以為是的推論.
所提示的資料是真是假,除了極少數專業學者有時間和能力去判別外,對絕大部份的瀏覽者而言是不具任何義意的.所以只能任由版主發揮.可是很不幸的是,版主特地挑出雍正時期許良彬奏摺來污衊台獨假造,所宣稱的:”有段被流言刪節”郤是版主最大的人格疑點.
滿清官方,萬萬沒想到幾百年後台灣會有很多人要擺脫二千年內發生十四次人口過半殺的中國文化,所以在例報台灣人口,含混地把有入籍納稅的民和不薙髮留辮的番一体統計,造成研究者沒有肯定的數據可以瞭解清初統治下的人口是民多還是番多的困擾,除了許良彬奏摺那一點蛛絲馬?,可以讓後世台灣人直接推翻中國人所宣稱的乾隆年間百萬大移民的謊言外,其他都是間接的,於是污衊台獨刪節奏摺的淌言大論就渭為擁統集團的首要目標.
台灣反統人士據以提出的許良彬奏,可以公開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的
http://dblink.ncl.edu.tw/taiwan/Content/content.asp?bookno=300&chptno=82看到全文.
這是鄭喜夫先生1957年後在台灣銀行研究室任職所整理出來的”台灣文獻叢刊第三百種「雍正硃批奏摺選輯」中的第七十七件.
他在弁言http://dblink.ncl.edu.tw/taiwan/Content/content.asp?bookno=300&chptno=0中聲明:原文照抄,只加註標點符號和更正明顯的錯字.
此鉛印本出版於蔣家氣焰萬丈的1972年,.以大中國心喜孜孜地考証其澎湖祖墳的作者,大概還沒那個膽量和意願為了有利三十幾年後的台獨而偷改此奏摺吧!
這件鉛印版的奏摺全文如下:
署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官許良彬請設立巡檢摺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一七三○、七、八),署理福建水師提督印務南澳總兵官臣許良彬謹奏:為請設立巡檢,以約束番民事。
竊臺灣處閩東服,為全閩海表藩籬,與內地七省水道相通;南北延袤二千餘里。其番社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隔越數里,方有一社,地方遼闊,最易藏姦。向無專設授職之土方董理鈐制,惟有正、副酋長,號為土官,實不過一社之頭目,仍一番民而已,是以不能約束;雖分屬四邑,然縣令但司催科,亦不過問之管事,其餘悉莫稽察,以致番民往往生事。臣按雲貴、川廣土府有世襲之土司,今臺灣既入版圖,久設漢官,固無庸議及改土設流,而社多番稠,必於彼處按其社之聯絡處所,或數十社分設一土巡檢司,使鈐束教導、稽察防閑,俾已附之番咸知聖朝教澤,未附之番亦皆感奮招徠。至於巡檢職守,令擇大社中才幹篤厚之酋長為之,給與號紙,與以頂帶,如雲貴土司之例;各守其地,管轄各社酋長。一應番民行止,惟巡檢是責;徵糧輸課皆出其手,毋使漢官衙役入鄉漁獵。汰其社之漢人管事,以免剋剝。倘有遊棍到彼勒索,與夫姦匪藏匿於彼,均許土司一一報縣,其各土司仍聽該縣管轄。則土司自不能放縱,一有事故斥革,則請拔舊管之酋長繼之;敢有不職,仍聽申揭府、道詳參另選,庶各社俱有節制,番民不敢妄為矣!
再金門鎮地方,有明季廢城,登埤一望,內外洋面帆檣往來瞭然在目,官兵屯駐其間,實居形勝。自光復設鎮以來,不復駐劄於此,只圖苟安,就於港內後浦地方暫駐,相沿至今。查廈城現已屯兵,則金、廈自當如一,但金城頹廢日久,必加砌土石、起蓋樓垣,並將官兵衙署、營房添造完整,方可移駐。倘蒙俞允,其應撥帑項,應行文員估計請旨舉行。臣前署金門,深察形勢,洞徹底裏。謹抒末議,仰惟聖明採擇,敕部議覆施行。至於全閩水師尚有應行添撥、改調之處,容臣次第咨呈督臣轉請,合併聲明。伏乞皇上睿鑑。謹奏。
其中被沈建德先生首先引用來推論改番為民約60萬的就是第二段的”””其番社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這幾句
這幾句由前後銜接的語氣既通順又流暢.是中國士人標準的修詞造句,反觀版主出示一張非經故?博物院特許就無緣得見的所謂原件相片,裡面這句:”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壹貳百人少亦不外數拾眾” 就算加註版主私心自用的標點符號為:”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壹貳百人,少亦不外數拾眾”網友不覺得”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語氣拗勃,是硬生生的插入嗎?
最重要的一點是:此奏摺的主体是向皇帝報告台灣的軍情治安,不是介紹台灣的風土景物,完全沒必要硬生生地插入這句十足詩文語氣的詞藻:”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多了這一句,既達不到強調治安嚴峻的用意,反而讓要求增加治安人員的前後語氣顯得突兀不順.古時後的師爺也許不懂幾何代數,但修詞造句絕對可以在聯考拿最高分,像這種劃蛇添足的多此一句,只給這個原件照片增添真假的疑問.
台獨沒有節刪許良彬奏摺,這可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所發行的: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檢索到全文(宋楚瑜致贈清華大學的禮物即是該套光碟),且透過網際既公開又公正的呈現在全世界人眼前.反而版主這件語氣十足拗口的原件圖片,要透過什麼單位才拿得到?有多少人可以看到原件証實這張圖片是真的?
為了向國際交涉釣魚台還會有假造的聖旨出現,為了反擊台獨的論點有什麼可以不是真的?
對「匿名」的留言簡答如下:
1. 此篇為引自《地圖會說話》,不是本版的文稿。
2. 此部落格版主為 Yifertw, 據他表明,他是一個「自然人」,不是「法人」,也不是一個或數個團體。
3. 版主贊同「《地圖會說話》版主」的意見,台灣是否應該獨立,是否能獨立,與台灣大多數人是否有漢族血統無關,在「國際公法」裡這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論點。
4. 關於「平埔血統論」的議題,「《地圖會說話》版主」可能是正確,也可能是不正確,關心此議題者,可以就 DNA 族譜學,歷史文獻,出土古物等等,贊成或反對《地圖會說話》的論點,無須汙衊他人的政治立場,也無須在歷史證據的探討中帶入太多情緒性的言語。
5. 歡迎發言,但請注意身為客人的必要禮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