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自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此一字體為版主按語。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820頁:『《義品》受到大乘學者的重視。如《(大)智度論》明第一悉壇,引《眾義經》三偈,同於《義品》(《經集》878(796?)、879、880、881偈)。明無諍法,引《阿他婆耆》與《雜阿含經》(《義品》的音譯)四偈,大同《義品》的838~841偈(案,與《雜阿含551經》,摩訶迦旃延解釋《義品》相關)。明法空,引佛為梵志說五偈,大同《義品》的《波須羅經 (824、825、826、833、834偈)》。明一切法,引《佛說利眾(利眾即眾利,利是義利的利)經》二偈,同《義品》的909、910偈。又引《利眾經》不著一切法。《瑜伽(師地)論》也這樣,明一切法離言法性,引《義品》偈,即《義品》897偈。又引《義品》『諸欲頌』六偈,即《欲經》。義品所重的是離「欲諍」與「見諍」,於不著一切的勝義空,有深切的關係。(案,此說或有不同見解,依〔郭譯〕來看,是會有如此的見解,依《義釋》解讀,其實本意不是如此。)
義品(Atthakavagga)內含16經,編入小部『經集』的第四品,共210偈。與《義品》相當的漢譯,有《佛說義足經》,二卷,16品,吳支謙譯(大約在西元230年)。第十品以下,次第與《義品》略異。《義足經》附有說偈因緣;這些因緣,《義品》的注釋(案,指的不是巴利文小部第十一品《義釋Niddesa》,可能是指「義品的疏 tika」,優波先那(Upasena)的《正法燈明論Saddhamma-pajjotika》,此為義釋的註解,年代可能較清淨道論晚?)也有,但或大同小異、或完全不同。在部派傳承中,《義足經》近於《義品》,而屬於不同的部派。
《義品》,在上座部系中稱為「義」。如銅鍱部名「義品」,說一切有部也名為「義品」或「眾義品」。大乘的《智度論》與《瑜伽論》,也稱為《義品》或《眾義經》(案,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翻譯此經或為《義品》或《眾義經》、《利眾經》,或為《阿他婆耆經》,又有引義品而未標明出處的文句,如此對同一部經的不同譯名,似為多人、非同一時之翻譯﹔或者說《大智度論》的翻譯,與《維摩詰經》、《中論(青目釋)》的翻譯相比,是較凌亂而不符合譯經的一名一譯的準則。),化地部名《十六義品》。法藏部名《十六句義》,或《句義經》。《毘尼母經》作《說義》。總之,都是以『義」為名的。然在大眾部的《僧祇律》中,名為《八跋祇經》、《八群經》,以「八」為名。「八」原語attha;而「義」的原語為attha,語音相近,差別在『八attha,t為捲舌音』。[attha意義,atthakatha為『解釋意義』,t無捲舌音]。今巴利《義品》,原文為Atthaka-vagga,Atthaka實為Attha的複數,意思是眾多的「八(為一組的)」,以大眾部《僧祇律》譯為《八群經》為最準確,《大智度論》譯的《眾義經》誤把『八』譯為『義』,『眾』字的譯文是準確的。《義品》的第二〈窟八偈經〉,第三〈瞋怒八偈經〉,第四〈淨八偈經〉,第五〈第一八偈經〉,都是八偈為一經。這可見大眾部作《八跋祇經》、《八群經》,以「八」為名,更近於原始意義。
《八群經》是眾多的八偈經。原始結集,每經都應為八偈,這才稱為「八品」﹔或者就是現存的八偈──四經。據《大毘婆沙論》說:「菩薩為王說『義品呵欲偈』後,王為菩薩說:
『儒童賢寂靜,能益於世間,有智能遍知,貪愛生眾苦。』
菩薩又為王說:
『有智言應作,不作不應言;智者應遍知,有言無作者。』」
這樣,說一切有部所傳〈欲經〉也是八偈。《義足經》所說〈桀貪王經〉(即〈欲經〉)僅有六偈,而又說『汝說八偈』,〈欲經〉也有八偈的傳說,可推論《義品》的原始本,都是八偈為一經的,名為「八品」。後來有所增補,也不限八偈,這才「八」的古義淡忘了,而轉名為《義品》,或與「法句」對稱的「義句」──《義足》(案,法句為Dhammapada,pada有足的意思﹔與《雜阿含經》對應的《相應部尼柯耶》有「義句Atthakapada」,有時法句義句並舉)。這是上座部誦本的特色,所以《義(八)品》是古老的,而現存16經的《義品》,是上座部獨立(西元300年頃)(案,現存16經的《義品》形式的結集,晚於《大義釋》結集的年代,推論為西元300年頃,似乎年代又太遲了?或許為西元前二百到一百年間),沒有再分化以前所形成的。
《義品》受到大乘學者的重視。如《智度論》明第一悉壇,引《眾義經》三偈,同於《義品》(經集,全部偈頌編碼的數目)796、880、881偈。明無諍法,引《阿他婆耆》(義品的音譯)四偈,大同《義品》的838到841偈。明法空,引佛為梵志說五偈,大同《義品》的《波須羅經》。明一切法,引《佛說利眾(利眾即眾利,利是義利的利)經》二偈,同《義品》的909、910偈。又引《利眾經》不著一切法。《瑜伽論》也這樣,明一切法離言法性,引義品偈,即《義品》 897偈。又引《義品》「諸欲頌」六偈,即〈欲經〉。《義品》所重的,是離「欲諍」與「見諍」,於不著一切的勝義空,有深切的關係(案,此說或有不同見解)。
《義足經》與《義品》的注釋,都傳有說經的因緣。義品16經分三類:1.直說法義的,是〈欲經〉、〈窟八偈經〉、〈瞋怒八偈經〉、〈淨八偈經〉、〈第一八偈經〉、〈老經〉、〈波須羅經〉、〈執杖經〉──8經。 2.問答分明,記有問者名字的,是〈帝須彌勒經〉、〈摩健地耶經〉、〈舍利弗經〉──3經。 3.問答體而不知是誰所問的,是〈死前經〉、〈鬥諍經〉、〈小積集經〉、〈大積集經〉、〈迅速經〉──5經。 4.問答而不知是誰問的,〈義足經〉作「化佛」問;《義品》釋(《大義釋》)作「化人」問。《大毘婆沙論》卷一(T27.1a)也說:「諸佛法爾,所知法性,於諸世間定應開示,然無問者。爾時,世尊化作苾芻,形容端正眾所樂見,剃除鬚髮,服僧伽胝,令彼請問,佛世尊答,猶如徵問義品因緣。」《義品》的問者,如有明確的人事,也就不用解說為化人問了。所以義品偈本為傳誦中的一群(起初也未必有16章);除三經外,根本不知是為誰說的。而傳說《義品》的問答因緣,也就每因部派不同而傳說紛歧了。
關於《義品》第一章《貪欲經》與其他四章《洞窟八頌經》、《邪惡八頌經》、《清淨八頌經》、《第一八頌經》是否同為原始的八頌型式,是否同為『八頌』的早期結集雛型之一,對此,有一個對第一章《貪欲經》比較不利的觀點,其他四章的韻腳為 tri.s.tubh 而第一章《貪欲經》的韻腳為sloka,顯然不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