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到 Richter 的網站去騷擾他,難得他來寒舍留言。不巧身為「譯人」的我,正為一本書趕校樣,所以延遲回答。
我的貼文是:
殘留在台語中的平埔族語--3 其他用語
「依阿,應是平埔語之母親」
Richter 的意見是:
「不見得。福建有些地方的閩語稱母親為 /i-a/,詔安閩南語稱母親為 /i-e/。」
其實我們在談兩件不是直接相關的事。
平埔族稱母親為「依阿」,是大多數與平埔族有血緣關係的人的共同記憶。
例如:
「更難堪的是2004年我的阿嬤以92歲的高齡過世時,靈堂前我聽著我的媽媽與我的姨媽跟舅舅們哭著喊『媽』,我的心裡是多麼難過!我媽媽的兄弟姐們在自己的『伊阿』離開人世間時,礙著世人的眼光,不敢呼喊叫了半世紀的『伊阿』,卻叫著陌生的名字『媽』。我媽媽僅存唯一的哥哥在阿嬤靈前,以他70多歲的年紀卻一個字都沒叫,或許他不願意演戲喊媽,因為大舅這輩子只有喊過『伊阿』。~~~平埔族的悲哀」(見部落格《消失的平埔Taokas道卡斯族猫盂ㄩˊ社》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taokassmiga/2009/06/25/34759)
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winfd/2007/12/11/6599#530745
我是宜蘭人,記得小時候,我的媽媽.舅舅叫外我外婆~~就是叫『依阿』
我們都以為是『偏叫』因鄉下地方小孩子不容易養大,以為叫『偏叫』可以騙過閻王諸神,這樣小孩子就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順利長大!經您這麼一說才恍然大悟!! 謝謝您!!
2007-12-12 20:10
我父親真的叫我奶奶"伊阿" 原來我也是道卡斯族的 很有趣耶
2007-12-19 14:26
to MOOMOO
伊阿 或許與南島語 INA有關係.
聽說道卡斯是由台中大安港登陸台灣的..大安港古稱海ㄤ港(鯨魚).道卡斯族相關的文獻資料如道卡斯古契文.還有聽說大甲就是道卡斯的同音漢語..
2007-12-19 16:45
天啊,我是道卡斯人
我母親生於1940年苗栗銅纙,母舅一家人叫外婆都是叫"阿依",所以我父親也叫外婆"阿依"
1992年我結婚時我父親準備給我岳家的正式禮物中也有檳榔,但我家和岳家全部沒有任何人吃檳榔.
父親只是表示是按古禮準備.也不了解是何原因.
我的妻姐當時也很警呀.我當時回答:我印象中的家族結婚均有以檳榔為禮物.
原來我是道卡斯人的後代
2008-04-04 13:15
我是斗葛
我38年次
我是後龍 新港社的『斗葛』
我叫我媽也是叫『依阿』
『斗葛』子孫 解
2008-07-06 15:33
TO SASAYA
我調查發現宜蘭.雲林.彰化.台中.苗栗.林口均有
"依阿"的稱呼,謝謝!
2008-09-15 11:45
"依阿"的稱呼
我老家在林口,自小聽我爸叫阿嬷為"姨阿".一直不解?,自此文,便恍然大悟,解開30幾年的迷惑.
原來我們應就是漢化的平埔族!
2008-12-04 10:55
to 漢化之小凱達格蘭
我有問過長輩以前他門多叫媽媽為 "依阿",
我小時後也是..
我確認聲音不是叫"姨阿",所以不是偏叫"姨阿",
只是現在已很少人會叫"依阿"了
在過幾代可能就會失傳了...
台灣人平埔親,但是很無奈...
就像熟番歌所言,
"人(漢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為父母慮其後!!
2008-12-04 23:10
阿依會說成道卡斯族語言..有可信來源資料嗎?
我網路上看過的..只因為台中縣當地人有這麼說..
這種說法太牽強了..
因為台灣詔安腔客語,就有這個阿依...是母親的意思..
而且詔安人移民台灣各地..正如你說的:
>我調查發現宜蘭.雲林.彰化.台中.苗栗.林口均有
2008-12-27 00:34
參考看看
道卡斯語 母 :taai
http://manjusibe.myweb.hinet.net/n1321.htm
2008-12-27 01:28
平埔道卡斯
>因為台灣詔安腔客語,就有這個阿依...是母親的意思..
1.請可否提供參考資料..大陸是否客家人也稱母親為"依阿"
2. 據外國網站資料,平埔語, INA = 母親 = 依那
3. 是否 taai = 賽夏族語母親 ?
2008-12-28 15:19版主你好:
我奶奶是彰化王功人,爸爸也都叫奶奶"依阿",但我覺得音比較同"ㄧㄥ阿"(鼻音比較重的),姑姑們也會叫奶奶"阿依啊"或"阿依"
2009-06-27 02:49
所以只能長話短說
另外,讓我疑問的另個問題是,我不曉得傳統的滿漢文化中國文化或平埔族文化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就是,我爺爺過世的時候我奶奶傷心的一邊哭一邊唱著我沒聽過的語言小調,我相當確定不是北京話的國語或台語,但是令人訝異的是,我奶奶只會講台語...,而且我也曾參加過當地其他人的告別式,也有聽過其他的人唱這樣的小調(一樣是不知道是什麼語言),當地人講的台語也有特殊的腔調。
2009-06-27 02:54
還有..(不好意思問題很多)
奶奶是雙眼皮的,皮膚也很白。(平埔族的膚色不曉得是?因為高山族的阿美族也是白皮膚)在彰化有時鄰居過來跟我爸打招呼也會說:恁" 依阿"最近好嗎?(台語)
我們家族是有宗親會的也有族譜,所以我能確定先祖(男)是從福建省渡海而來居住在台灣,好像來很久了因為非常多代(忘了是清朝前還是後)
我的手臂微彎的時候也有大家說的漢人的記號..真的蠻想知道我們是不是有平埔族的基因~~!
2009-06-27 03:04
維基上面有這樣的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8C%E6%9E%97%E7%A4%BE&variant=zh-tw
二林也在彰化離王功很近(中間有芳苑)
上面說:
二林鎮位於台灣彰化縣西南部,古時是巴布薩族二林社所在之地。
巴布薩族(Babuza,又稱貓霧捒族、貓霧族)為台灣原住民之一支,分佈於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西緣附近,隸屬平埔族。
真是驚奇的發現。
2009-06-27 03:29
平埔記憶
外來的殖民,使得咱的母語只存少數的單字記憶。背族忘袓,真是悲哀!我的老爸是彰化和美人,老母是彰化鹿港人。叫老母攏是依阿,候生是矸仔。呷糜講呷嘜mai.在沈建德的著作中,應屬babuza平埔族。佇我的親晟中有蹛台中縣神岡的pazeh平埔族,抑是同款稱呼。
2010-05-15 16:35
我們家族分佈在台北北投、士林
我祖母稱呼自己的母親時,也是用"伊阿"稱呼。
但我們家使用的語言是所謂的閩南語,不是客語。
2010-06-19 16:06
在比較學術的網站裡,有外國學者把許多人類學家原野採集的結果,列在此處。
我只摘錄與台灣有關的地區,所有南島語系的資料,請自行到文章最後的網址去閱讀。
古南島語: t-ina
布農、巴賽: t-ina
噶瑪蘭: t-ina?(?是代表塞喉音,類似台語讀成入聲字)
排灣:kima
南鄒 Kanakanabu: cina
阿美、西拉雅、卑南、道卡斯、巴宰、: ina
在語言學的立場,這強烈建議這一名稱來自共同的母語的演變:古南島語。
至於「福建有些地方的閩語稱母親為 /i-a/,詔安閩南語稱母親為 /i-e/。」這一證據是否足夠排除 ina 來自南島語言的推論,至少學術界還沒有人如此主張。
附帶一說,滿州語稱父親為「阿瑪」,母親為「額娘」,
其實有南島語(及部分台灣原住民語)是稱父親為「Ama 阿瑪」,母親為「i~n~na 額娘」,為何會如此?你我都知道,這可不能信口胡謅、大膽臆測,隨便亂講的。
《Austronesian Basic Vocabulary Database》
http://language.psy.auckland.ac.nz/austronesian/word.php?v=59
Richter 提到... 2010年6月25日下午4:29
>> 至於「福建有些地方的閩語稱母親為 /i-a/,詔安閩南語稱母親為 /i-e/。」
這一證據是否足夠排除 ina 來自南島語言的推論,至少學術界還沒有人如此主張。
我的意思是,「伊阿」未必都源自平埔,因為有些閩語也這樣叫。
至於「阿姨」,應該來自閩語或客語。
建甌閩語 i-a
平和客語 oi-ni
詔安客語 a-ne
詔安閩語 a-ne, a-i, i-e, i
潮汕話 a-i
Richter 提到... 2010年6月25日下午4:34
>> 二林鎮位於台灣彰化縣西南部,古時是巴布薩族二林社所在之地。
地名源自平埔,不見得表示現在的居民就源自平埔。
Taiwanlang 提到...2010年6月28日下午10:08
なるほと. 從小舊聽到很多親友叫她門媽媽 一ㄚ. Iap Sian-chin 提到... 2010年7月2日下午6:09
同安也是叫i-a。
我深信,在探究台灣閩南語的語源時,應該與中國福建甚至東南亞漳泉裔社群的閩南語做對照,才不會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判斷某些詞彙來自平埔族語或日語。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2010年7月2日下午10:37
Iap Sian-chin 版友:
本文稱 ina 為來自台灣各社的原住民母語:
巴賽、蛤瑪蘭、巴宰、卑南、西拉雅、道卡斯...的共同用語,閩南語並不稱母親為伊阿(稱母親為「伊阿」,可能會被誤解是叫「小姨子 i-a」)。
在說台語的族群當中,並不把母親稱為「伊阿」,而導致某一部分人必須在相當隱密而避諱的情況下,稱自己母親為「伊阿」,這顯示相當高的台灣原住民的連結。
如果,台語或同安語本來就稱母親為「伊阿」,大可以公開稱謂,無需避諱。
版主:
我母親曾向我提過,我外婆就是這樣稱我外曾祖母的,是公開稱呼,並無避諱。
如果中國同安也這樣說,那這個詞是否就不太可能是源自平埔族語?不過,我要再和對岸的朋友做進一步確認。
limkianhui 提到...2010年7月10日下午12:57
在下正好是福建在地人。我提供一個我們這邊的事實給你們做參考。
在我們福建的漳州北部(如龍海市一帶)、同安集美一帶,我們有將“母親” 稱為“姨仔”(白話字可記為“î--á”,其中“仔”讀輕聲,“姨”讀本調。這個從語境上就與“小姨子”不同,因為“小姨子”的“姨仔/î-á”不是輕聲而是正常變調)。我們稱呼母親為“姨仔”(î--á)當面或背面都可以,但近年來這種叫法已經慢慢消退,現基本上只有四十幾歲以上的人才會這樣叫他母親了,而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基本上沒有這麼叫了。我舉例:
1、是阮姨仔(î--á)叫我來的啦,毋是我家己卜來的啦。
2、幹恁姨仔(î--á)老膣屄!
3、姨仔(î--á),汝卜來食寡ám糜毋?
至於我們福建的閩南人為何將母親稱為“姨仔(î--á)”呢?我們這邊傳統上是說,可能一個小孩出生下來之後,他的“命比較硬”,迷信上說可能會“剋”到親人,為了辟這個邪,對於至親的稱呼,就需要“改口”。於是,稱父親為“叔”;稱母親為“姨”,以此來疏遠這個孩子與至親的關係,才不至於去剋到自己的雙親。
現在,在我們福建泉州的永春縣(講閩南語永春腔),老一輩的還有人稱其父親為“叔”。但是,在漳州或集美,稱父為“叔”的,已經基本聽不到了,只是稱母為“姨仔(î--á)” 還很普遍。 Richter 提到... 2010年7月10日下午1:08
根據《漢語方言地圖集》,閩南的詔安、雲霄、東山,以及廣東的潮汕地區,母親不是叫「阿姨」,就是叫「姨仔」。
Richter 提到...2010年7月10日下午1:53
提供一個訊息:
"『潮汕』潮汕人都称呼自己的母亲为“阿姨”的吗?
我的男朋友是汕尾海丰人。后来我去他家发现他和弟弟妹妹都叫他妈妈为“阿姨”。亲戚朋友都是如此。"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07/1/1960.shtml
Richter 提到...2010年7月10日下午6:35
泉州網上的討論:
"闽南话很有意思,人不叫rén,叫狼(lǎng);妈不叫妈,叫“奶”(nê,阳平)、“姨啊”(yǐ a)、“阿母”(a vù)"
http://bbs.qzwb.com/archiver/tid-4197.html
20 則留言:
>> 至於「福建有些地方的閩語稱母親為 /i-a/,詔安閩南語稱母親為 /i-e/。」這一證據是否足夠排除 ina 來自南島語言的推論,至少學術界還沒有人如此主張。
我的意思是,「伊阿」未必都源自平埔,因為有些閩語也這樣叫。至於「阿姨」,應該來自閩語或客語。
建甌閩語 i-a
平和客語 oi-ni
詔安客語 a-ne
詔安閩語 a-ne, a-i, i-e, i
潮汕話 a-i
>> 二林鎮位於台灣彰化縣西南部,古時是巴布薩族二林社所在之地。
地名源自平埔,不見得表示現在的居民就源自平埔。
なるほと. 從小舊聽到很多親友叫她門媽媽 一ㄚ.
同安也是叫i-a。
我深信,在探究台灣閩南語的語源時,應該與中國福建甚至東南亞漳泉裔社群的閩南語做對照,才不會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判斷某些詞彙來自平埔族語或日語。
Iap Sian-chin 版友:
本文稱 ina 為來自台灣各社:
巴賽、蛤瑪蘭、巴宰、卑南、西拉雅、道卡斯...的共同用語,閩南語並不稱母親為伊阿(稱母親為「伊阿」,可能會被誤解是叫「小姨子 i-a」)。
在說台語的族群當中,並不把母親稱為「伊阿」,而導致某一部分人必須在相當隱密而避諱的情況下,稱自己母親為「伊阿」,這顯示相當高的台灣原住民的連結。
如果,台語或同安語本來就稱母親為「伊阿」,大可以公開稱謂,無需避諱。
版主:
我母親曾向我提過,我外婆就是這樣稱我外曾祖母的,是公開稱呼,並無避諱。
如果中國同安也這樣說,那這個詞是否就不太可能是源自平埔族語?不過,我要再和對岸的朋友做進一步確認。
在下正好是福建在地人。我提供一個我們這邊的事實給你們做參考。
在我們福建的漳州北部(如龍海市一帶)、同安集美一帶,我們有將“母親”稱為“姨仔”(白話字可記為“î--á”,其中“仔”讀輕聲,“姨”讀本調。這個從語境上就與“小姨子”不同,因為“小姨子”的“姨仔/î-á”不是輕聲而是正常變調)。我們稱呼母親為“姨仔”(î--á)當面或背面都可以,但近年來這種叫法已經慢慢消退,現基本上只有四十幾歲以上的人才會這樣叫他母親了,而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基本上沒有這麼叫了。我舉例:
1、是阮姨仔(î--á)叫我來的啦,毋是我家己卜來的啦。
2、幹恁姨仔(î--á)老膣屄!
3、姨仔(î--á),汝卜來食寡ám糜毋?
至於我們福建的閩南人為何將母親稱為“姨仔(î--á)”呢?我們這邊傳統上是說,可能一個小孩出生下來之後,他的“命比較硬”,迷信上說可能會“剋”到親人,為了辟這個邪,對於至親的稱呼,就需要“改口”。於是,稱父親為“叔”;稱母親為“姨”,以此來疏遠這個孩子與至親的關係,才不至於去剋到自己的雙親。
現在,在我們福建泉州的永春縣(講閩南語永春腔),老一輩的還有人稱其父親為“叔”。但是,在漳州或集美,稱父為“叔”的,已經基本聽不到了,只是稱母為“姨仔(î--á)”還很普遍。
根據《漢語方言地圖集》,閩南的詔安、雲霄、東山,以及廣東的潮汕地區,母親不是叫「阿姨」,就是叫「姨仔」。
提供一個訊息:
"『潮汕』潮汕人都称呼自己的母亲为“阿姨”的吗?
我的男朋友是汕尾海丰人。后来我去他家发现他和弟弟妹妹都叫他妈妈为“阿姨”。亲戚朋友都是如此。"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07/1/1960.shtml
泉州網上的討論:
"闽南话很有意思,人不叫rén,叫狼(lǎng);妈不叫妈,叫“奶”(nê,阳平)、“姨啊”(yǐ a)、“阿母”(a vù)"
http://bbs.qzwb.com/archiver/tid-4197.html
謝謝 limkianhui 與 Richter 提供不同的資料,看來這個問題比我原先設想的要複雜得多。
我舊家在台中海線一帶,我媽以前也稱我外婆作「阿姨」或者「姨阿」,念法比較像是英文E的聲音,像是依阿,阿依這樣的音,念法跟稱呼母親姊妹那種阿姨和姨阿的二三聲的音不一樣。
我也認同是閩南話影響台灣原住民語的原因比較大,以前就有人炒作過「牽手」這詞是來自原住民語,真的讓我很困惑,因為這意思一看從台語詞彙上都可以理解,最後也被發現福建、馬來西亞的華人亦有使用「牽手」一詞,台灣有些人很愛炒作台語有平埔族的言語,卻從不探討福建與東南亞各地閩南裔華人的用法,從歷史上的遷徙,及閩南語影響了當時平埔族語的說法還比較可靠。
且從明代《東番記》上記載當時的台灣原住民(十七世紀初期),「地暖,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人精用鏢。鏢,竹棅鐵鏃,長五尺有咫,銛甚。出入攜自隨,試鹿鹿斃,試虎虎斃。居常禁不許私捕鹿。」
原住民連衣服都沒穿,武器使用的是更原始的標槍,亦無弓箭,可見衣物穿著及傳統服飾係後來才發展出的。
閩南沿海自古是南島平埔的殖民貿易地,閩南語中殘留平埔詞彙再正常不過
有一個可能是i-a 之類的說法是福建古原住民族 (泛稱百越)詞彙的遺留,融入當地閩南漢語之中, 而台灣有這樣的用法有兩種可能 1、閩南人帶入 2、平埔族原與這些福建古原住民族同源,早於漢人搬到台灣
彰化永靖,老一輩也是叫“伊丫”
南投名間我這一輩從小到大也叫姨阿,並不是老一輩的人才這樣叫
大家都有聽過 "伊啊"稱呼媽媽的叫法
我比較好奇(想知道) 有沒有人聽過 "盪" 或 "阿盪" 來稱呼爸爸的叫法?
小時候聽我媽這樣叫過我外公....
我母親叫外公或在別人面前提外公,就用"哦盪"稱呼爸爸!
我彰化我叫媽媽叫阿伊喲
我住汐止1962年生,排行六,大哥大我25歲,自小哥哥們都叫母親姨阿,我當然也跟著叫。雖然母親仙逝多年,現在我們兄弟間,提到母親的事,依然叫姨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