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一)

121

以下引自部落格《地圖會說話》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398782

460

有些人為了撇清臺灣人與中國人的關係,極力炮製一套平埔血統論。他們宣稱,除了二次戰後來臺的人們以外,大部分臺灣人都擁有平埔族的血統。不可否認的是,多數平埔族的語言、文化已同化於漢人。再加上二次戰後,平埔族的民族身分遭到政府剝奪,因此大多隱身於漢人之中。不過,漢人當中擁有平埔血統的比例,絕不像平埔血統論者宣稱的那樣誇大。這個比例究竟是多少,需要更嚴謹的研究,我無法輕易論斷。遺憾的是,平埔血統論者為了藉由強化漢人與平埔族的關係來弱化漢人的中國淵源,大量地捏造證據、歪曲史料、發展偽科學的邏輯。這些人與他們最痛恨的炎黃子孫論者,真是哥倆好,一對寶。

令人驚訝的是,在網路上搜尋平埔族的資訊,竟然充斥著平埔血統論者放出來的流言。而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在網路上幾乎看不見了。會有這樣的局面,自然是因為治學嚴謹的學者們不願意寫通俗文章。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在當前的學術環境下,寫通俗文章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佔用寫學術論文的時間。然而,學術論文寫出來卻沒幾個人看。結果社會大眾看到的大多是:野雞學者的偽劣作品。
過去幾年,我已經浪費很多時間在寫通俗文章,因此也不差再多寫個幾篇來終結流言。為了增加可讀性,我仍將秉持短小輕薄的原則,只抓要點,略去瑣碎的細節。想要更進一步瞭解平埔族的讀者們,可依據我的提示去閱讀學術論文,不應以讀過幾篇通俗文章為滿足。

流言一:平埔族人口在荷蘭時代就已經二、三十萬了,到了日本時代初期卻剩下不到五萬人。由此可見,大多數平埔族都變成漢人了。

二、三十萬這個數字不知道是從哪裡生出來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VOC) 曾在臺灣留下六次全島性的番社戶口表 [1],分別是:
1647 年:62849 人
1648 年:63861 人
1650 年:68657 人
1654 年:43519 人
1655 年:39223 人
1656 年:31191 人

1654 年以後數字減少,原因是 VOC 對於許多番社失去控制能力,無法繼續統計其戶口。而 1650 年是 VOC 在臺灣的顛峰期,不但控制絕大部分的平埔族部落,還控制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許多部落。換言之,68657 人並非全是平埔族人口。我將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部落扣除之後,得到 47823 的數字,這才是平埔族的人口。

255 年之後,日本人在臺灣舉辦全東亞最早的人口普查。根據這次人口普查,1905 年「熟蕃」(平埔族) 共有 46432 人 [2]。從 47823 到 46432,平埔族人口確實停滯不前,但沒有大規模流失的情形。

有人說,若以千分之三的人口年增率來計算,47823 人經過 255 年之後,應該已經達到十萬人。然而,持續的人口成長若不是因為生存空間持續擴張,就是因為生產力持續進步。中國的人口早在公元 2 年便達到 6000 萬,但往後一千年間都無法突破這個上限。直到 11 世紀,隨著一年二熟稻的引入,中國的人口才突破 6000 萬大關。到了 18 世紀,隨著蕃薯、玉米等美洲作物的普及,中國的人口才突破 1 億 5000 萬大關 [3]。由此可見,當生存空間維持不變時,生產力若沒有突破,人口達到上限後便不會再增加。

1650 年時,平埔族在採集狩獵的生活形態下,應該已經達到人口上限。後來,平埔族學習漢人的農耕技術,意味生產力的增加,應有助於人口成長。但是另一方面,平埔族的生存空間也在漢人的侵佔之下大幅萎縮,對於人口產生負面影響。兩個因素互相抵銷之後,得到平盤的局面。無論如何,我們沒有理由假設 1650-1905 年期間平埔族擁有千分之三 (或更多) 的人口年增率。

整體而言,1650-1905 年期間平埔族人口只減少一千多人。不過,也許每個地方的情況不太一樣。有些地方的平埔族人口可能流失較為嚴重,有些地方則不減反增。因此,下面我將分區比較 1650 年與 1905 年的人口。

(一) 西拉雅族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西拉雅本族的 Sinckan (新港社)、Backaloangh (目加溜灣社)、Tavakangh (大目降社)、Soulangh (蕭壠社)、Mattauw (麻豆社) 計 5954 人;大武壠社群 (四社熟番) 計 1092 人;馬卡道支族 (鳳山八社) 計 11986 人;以上總計 19032 人。

西拉雅人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臺南廳、鹽水港廳、阿緱廳範圍內 (介於中間的鳳山廳幾乎被跳過)。由於漢人侵佔其傳統領域,部分西拉雅人向蕃薯寮廳、恆春廳,以及臺東廳璞石閣支廳的範圍遷徙 [4]。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上述六廳、一支廳的「熟蕃」總計 31600 人。

從 19032 人到 31600 人,西拉雅的人口明顯增加,年增率達到千分之二。這也顯示,西拉雅人向內山、後山的遷徙,確實幫助他們維繫部族的生命力。

(二) 洪雅族魯羅阿社群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魯羅阿社群計 2850 人。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嘉義廳、斗六廳範圍內。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上述二廳的「熟蕃」只有 163 人。相較於西拉雅人,魯羅阿社群不愧是「流離失所」。不過,我們不能排除魯羅阿社群加入西拉雅大家庭的可能性。

(三) 中部地區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洪雅族阿里坤社群計 1090 人;巴布薩族計 3171 人;拍宰海族計 1649 人;拍瀑拉族計 454 人;以上總計 6364 人。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臺中廳、彰化廳、南投廳的的「熟蕃」總計 5376 人。由此可見,中部地區的平埔族人口有輕微的流失情形 [5]。

(四) 道卡斯族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道卡斯族計 2935 人。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新竹廳、苗栗廳範圍內。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上述二廳的「熟蕃」總計 2910 人。如此看來,道卡斯族的人口大致維持平盤局面。

(五) 凱達格蘭族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凱達格蘭族計 6972 人。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臺北廳、基隆廳、桃園廳範圍內。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上述三廳加上深坑廳的「熟蕃」只有 1561 人。顯而易見地,凱達格蘭族的人口流失非常嚴重。

(六) 噶瑪蘭族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凱達格蘭族計 9670 人。而 1905 年的人口普查則顯示,宜蘭廳的「熟蕃」剩下 2726 人。不過,噶瑪蘭人曾集體向花東地區遷徙。若再加上臺東廳花蓮港支廳、成廣澳支廳的「熟蕃」人口,則有 4779 人。即便如此,噶瑪蘭族的人口流失仍然很明顯 [6]。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簡單的結論。
(1) 西拉雅族的人口不但沒有流失,還以千分之二的年增率持續增加。
(2) 除了西拉雅族以外,其餘平埔族或多或少都有人口流失的情形。其中,又以洪雅族魯羅阿社群、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的人口流失最為嚴重。
(3) 即便如此,平埔族的人口流失規模是數以千計,而不是像流言說的數以十萬計。

註釋:
[1]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收於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臺北:稻鄉,
2001。頁1-38。
[2] 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 121-166。
[3] 陳紹馨,〈臺灣人口史的幾個問題〉,《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頁9-21。
[4] 關於平埔族向後山遷徙的過程,可參考: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臺北:稻鄉,2001。
[5] 關於中部平埔族人口流失情形,可參考: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2009。特別是第四章第三節。
[6] 關於噶瑪蘭族人口流失的情形,可參考: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 平埔族史篇 (北)》,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餘響和反應

#4 Lim 於 2010/06/18 08:05

to ethantw:
版主是在說流言一不成立,
也就是平埔族沒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失,
也就是漢人裡沒有大量來自平埔的黑數,
那不代表您沒有平埔族血統阿,
如果你的血緣中父母親那輩有一枚平埔,你是1/2
祖父母輩有一枚是1/4,曾祖父母輩有一枚是1/8
再往上推是1/16,1/32,1/64.......
而多數Holo、Hakka來台都5-10代了,
因此混有一兩個平埔先祖也不奇怪,
但,這又如何?
咖啡1/8 糖還辨認得出來嗎?
正如版主所言,
那些血統切割論者往往大肆渲染"有"這一點,
他們還有一些奇怪的假設例如:
"來台的都是羅漢腳"、"黑水溝九死一生"、"水土不服大都死了"、"賺了錢就回原鄉了".......
這些人與他們最痛恨的炎黃子孫論者,真是哥倆好,一對寶
族群或國家認同應是看自身認同為何而非血緣

#5 allofyou 於 2010/06/18 09:17

謝謝,不管我有沒有平埔族的血統,

我都希望看到如此中懇的論述。

#13 克保   於 2010/06/18 13:59

我必需要說,大部份的坊間通俗歷史是說荷蘭時代全台原住民約「二、三十萬」,而不是「平埔族二、三十萬」,更不是說荷蘭人統治下的原住民有「二、三十萬」。
1650 年番社調查前,荷蘭人已經對麻豆和大肚王國等進行數次戰役,包括 1645 年摧毀大員與淡水間的十三個村莊,殺害 126 名原住民。因此才掌握中部平原。荷蘭人統計的總共大約315社。 1650 正是劊子手費爾勃格當長官的時候,之後人口減少並不是荷蘭失去對平埔族的控制,而是許多平埔族被費爾勃格屠殺或是不得不逃亡。如 1639 年時,小琉球 405 名原住民被殺,191 名當奴隸,最後數年間把整個小流球的原住民滅種。
荷蘭不曾統治大部份的台灣原住民,而費爾勃格七年任內高壓武力下,統管的番社從 315 降到 162 社,代表許多存活的原住民逃去荷蘭人無法管理也無法統計的地方。
這還不包括後來鄭氏軍隊對中南部平埔族的屠殺。

Richter於 2010/06/18 15:20 回覆

「平埔族二、三十萬」的流言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一堆。

#17 克保 

於 2010/06/18 17:17網路上說「荷蘭時代平埔族二、三十萬」的大部份應該是引用錯誤。最先提出這個論調的文章內文都是寫「荷蘭時代原住民有「二、三十萬」,並且明確寫出「荷蘭人範圍下的番人有六萬」。並不是「治學嚴謹的學者們不願意寫通俗文章」的情況。而是寫了之後引用的人口誤或筆誤所至。像我上篇回文也是出現筆誤。

Richter於 2010/06/18 17:33 回覆

從這個流言被散佈的情況來看,應該不是筆誤,而是刻意誤用。

#13 Richter  於 2010/06/18 23:07網路上有人針對這篇文章又放出新的流言:荷蘭人只控制臺南一帶,怎能拿臺南的人口代表全臺灣。
如果 VOC 的戶口表只限於臺南,又如何算出凱達格蘭、噶瑪蘭的人口?計算平埔族時又何需扣除卑南族、阿美族的部落?
資料來源都列出來了,找來看看有那麼難嗎?

#14 sopher 於 2010/06/18 23:43

學界也不是全無回應:
<<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理論、實務、與倫理>>
http://www.hi-on.org.tw/ad/20080827_a_1.doc
針對林媽利等人的估算所作的批評,指出台灣漢人大部分的血統來自長江以南漢人,而跟高山族原住民無多大重疊。

#14 dolphin  於 2010/06/20 16:22

感謝版主提供這麼多資料
不過我有個疑問,一般人口成長是以人口數加出生與遷入減死亡與遷出來計算,但是在這個例子,如果要計算平埔族的人口數,應該是要加出生減死亡與漢化,但是這方面的資料看來不全,許多鄉野調查時發現的平埔族也是自認為漢人。漢化的比例看來只有透過DNA等科學方式才能統計出來吧。

Richter   於 2010/06/20 17:10 回覆

1) 計算人口成長不需要用到出生、死亡、遷移的數據。只有當分解人口成長的組成時,才需要。
2) >> 許多鄉野調查時發現的平埔族也是自認為漢人
要注意是什麼時間點。18-19 世紀?20 世紀初?還是現在?
3) 漢化是語言、文化的同化,與 DNA 無關。漢化並不等於被當成漢人甚至與漢人通婚。請見: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08696

 

3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我已補上 VOC 戶口表的番社位置圖以及一些註腳,敬請更新。

阿福 提到...

版主您好
您這個說法我不能茍同,因為我的祖媽就是平埔族,祖公清康熙初年來到淡水白石湖(台北市內湖區)開墾,後入贅平埔族(平埔族為母系社會,所以才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當時北台灣根本沒官方如何統計人口,更何況宜蘭及整個台灣東部(台東地區是台灣最後開發地區)。
請搜尋台灣人的台灣史

台語與佛典 提到...

阿福您好:
我這只是轉貼部落格《地圖會說話》的觀點而已,我想這一個說法和觀點值得大家匯集更多資料來討論。
這是轉貼文章,不是本版的文章。
歡迎留言傳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