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1年七月二日元智大學關則富教授為他擔當責任編輯的《元智全球在地文化報》79期向我邀稿,範圍是「翻譯」,當時我的構想是撰寫一篇〈佛教與翻譯〉的文章跟大學生介紹佛教的傳播與翻譯的關係,以及佛教藉由翻譯對漢文化產生的影響。
為了避免文章充滿陳年往事,我特別提到西元2013年應邀前往雲南省普洱市參加「大藏經漢譯藏補遺工作坊」一事,呼應翻譯與異文化接觸、翻譯以注入文化深度的思維。
-------------
佛教起源於印度釋迦牟尼的出家、修道、成道與涅槃。基督教派以耶穌基督的出生年度為紀元,佛教則以釋迦牟尼入滅年度為紀元,此一入滅年度有多種不同的主張,未能達到一致的結論。近年有學者以阿育王石柱的年代考證為基礎,佐以亞歷山大入侵印度的歷史紀錄,而有「西元前380年左右」的推算;如果接受此一說法,釋迦牟尼入滅迄今為兩千四百年,佛教傳入西域及漢地應是少於兩千四百年。
當今佛教是一個大家族,除了二十世紀以來的新興教派以外,大致可以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此三類「宗派」所依據的文獻依次為「巴利佛教文獻」、「漢譯佛教文獻」與「藏譯佛教文獻」(現今存世的梵文佛教文獻較為零散不成套,所以本文略而不論)。「巴利佛教文獻」是由最早的口誦經典「轉寫 transliteration」而來;「漢譯佛教文獻」則是翻譯自巴利、犍陀羅語、梵語等經典而來;「藏譯佛教文獻」絕大多數從梵語經典「轉寫、翻譯」而成,另有數量極少的文獻則是譯自漢語。[1] 依據當代佛教文獻學泰斗的意見,釋迦牟尼最初既不是以「巴利語」說法,也不是以梵語說法,他的語言很可能是「摩竭陀語」或「半摩竭陀語」;也就是說,現存的各種古代佛教文獻都是出自翻譯。
世界各大宗教採取絕然不同的語言政策,例如伊斯蘭教不許翻譯《可蘭經》,基督教雖然最初採用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在「新教運動」之前,基督教團反對將聖經翻譯成德語、英語之類的當地語言。佛教則與此不同,在最根本的紀錄裡,即記載佛陀鼓勵以各國當地語言解說佛法、傳播佛教。因此,佛教從發源地印度向外傳播,翻譯扮演很重要的推波助瀾的角色。所謂「翻譯」,並不是全然訴諸文字、載諸竹帛;各地在最初四、五百年以「傳誦」的方式傳承佛教文獻,即使有文獻提到佛典最早於西元前一世紀以文字書寫保存下來,但是一般認為在西元第七、八世紀仍然是以書寫與傳誦並行的方式傳播佛法。
印度文化注重以音聲傳承,漢地文化則是主張「鏤之金石、書諸竹帛」,漢地也注重傳誦,但是以文字書寫為可信的媒介。因此,佛教傳入漢地必需經由翻譯及輾轉抄寫,我們見不到依賴師弟誦讀的傳承紀錄。
如果擱置《四十二章經》不計,現存的翻譯佛典起自約當西元180年的東漢末年,直到西元1077年宋神宗廢止「傳法院」(前身是宋太宗創立的「譯經院」),這是長達九百年的翻譯專案,在世界翻譯史、文化接觸史都是一件影響重大、歷時長久的大事。
宋太祖趙匡胤在西元 971年下令雕刻了世界第一部佛教《大藏經》(歷史上稱為《開寶藏》,直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完成全部雕版。在此之前都是手抄本,稱為「寫本大藏經」),鄰近各國如遼、金、韓、日、越南紛紛來請求賜與《開寶藏》,北宋名臣蘇東坡還因此上表朝廷,要求停止這種耗費財力的賜與,其實,這當中並非單純功德與信仰的問題,背後還有政治、外交與文化的考量。
佛教傳入漢地,這一長時間的異文化接觸對漢文化當然發生巨大的影響。例如,在中國哲學史之類的書籍,都有相當多的篇幅介紹漢地學者對佛教哲學的傳承與發揚;在詩律與聲韻上,有學者主張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與「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的體裁都受到佛教偈頌的影響;在小說體裁上,晉朝「志怪類」與唐代「傳奇類」的小說,都受到翻譯佛典的影響。在建築上,塔、廟型式的建築,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與麥積山石窟都是在印度佛教建築型式的基礎上發展出來;佛教也融入漢地的日常生活當中,在節慶與喪葬禮俗,都可以看到其踪影。更何況,二十世紀的文化瑰寶,除了「殷墟甲骨」的發現以外,就是敦煌石窟保留下來佛教文物,都成為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筆者於西元2013年應邀前往雲南省普洱市參加「大藏經漢譯藏補遺工作坊」,這是藏傳佛教具有影響力的領袖規劃將漢譯《阿含經》翻譯為藏文的會議。會議現場已經有十六位藏傳佛教僧俗將約二十二部漢譯經典翻譯為藏語,另有約十位漢傳佛教學者蒞會交換意見,以協助翻譯團隊詮釋與訂正翻譯初稿。
此一會議的主持者致詞說,藏傳佛教藉助佛典翻譯得以成長,西藏文化藉助佛典翻譯得以沉澱、茁長而燦爛;如果沒有這些歷經數百年的翻譯,西藏文化就會黯然失色,或許就無法在歐美立足。他認為,不管翻譯出來的品質及影響力如何,翻譯本身就是自利利他,並且有深層文化影響的事業。他也憂心,藏族不再重視翻譯,這會令西藏文化的光采逐漸消退、萎縮而失去活力。
佛教的傳入和佛教文獻的翻譯也是如此,不管是在過去還是於未來,對以漢語、漢字為思想與文化媒介的族群,如果不賡續過去的翻譯,不繼續進行新的翻譯,將會導致文化失去活力。
最後,我們不需要基於宗教信仰的理由才關注佛教與翻譯;宗教是一項人類獨有的文化活動,宗教也圍繞在現實的日常生活當中。對宗教不感興趣的讀者,大可以從文化史、漢語史、文學史、藝術史、民俗活動的層面,去觀察佛教的歷史、內涵,以理解佛教與翻譯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1] 「轉寫 transliteration」為兩種書寫架構、構字原則及文法相仿的語言之間的轉換,例如英文「藥房 pharmacy」翻譯成西班牙文「藥房 farmacia」;「翻譯 translation」為兩種書寫架構、構字原則及文法不同的語言之間的轉換,例如英文「pharmacy」翻譯成德文「藥房 apotheke」或中文「藥房」。有時會將兩種均稱作「翻譯 translation」而不予區別;在實際操作上,有時是以「轉寫
transliteration」為主,而部分詞彙改用「翻譯 translation」,也就是轉寫與翻譯混用。
1 則留言:
真是精彩的一篇短文
這麼短一篇文章把佛教翻譯講得如此清晰
真是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