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只是抓人話柄找碴。對於民俗活動,我也通情達理,沒有要爭個水落石出、卸磨殺驢的意思。
洞山良价禪師謂弟子雲居云:「昔南泉問講《彌勒下生經》僧云:『彌勒甚麼時下生?』僧云:『現在天宮,當來下生。』南泉云:『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雲居隨舉而問云:「只如『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未審誰與安名?」(CBETA, T47, no. 1986B, p. 522, a26-b1)
-------
1. 台灣民俗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不少人在今天拜土地公。等等,「田頭田尾土地公」,依據台灣民俗,好人、善人死後有機會成為「土地公」,也就是說,「土地公」不是同一個人,各地的「土地公」為不同「人」或「神」,怎會在同一天過生日?
2. 台灣寺廟習慣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彌勒菩薩生日」、「彌勒佛聖誕」,有一次跟一位法師問:「彌勒菩薩下生了沒?」法師說:「蘇居士愛說笑,《彌勒下生經》說當來下生,當然還沒。」我問:「如果說是當來下生而尚未下生,哪來聖誕?這又是誰知道這一天是彌勒聖誕?」
3. 有一次,另有一位法師問我:「蘇居士是否主張《雜阿含經》是佛口親說,真實無虛?」
我回答:「其實,現存的《雜阿含經》或巴利《相應部》,都是部派輾轉傳誦的結集成果,中間仍然會有某些混雜、訛謬,不能執持一經,就認為是『一字均不許變異』。」
法師說:「原來如此,還有人認為你是堅信四阿含呢!你能否舉一例?」
我回答:「字、句誤傳、誤解的例子很多,姑且不談;
就巴利文獻而言,巴利《中部112經》為「六淨經」,實際上只列了五項;覺音論師在《中部註》說「有一位住在海邊的長老說,四食也應包括在內。」回顧漢譯對應經典《中阿含187經》,確實列了六項,而且多的確實是「四食」。
《雜阿含1106經》提到釋提桓因以七種緣由而名釋提桓因」,《相應部11.12經》與漢譯內容略同,實際上,回溯吠陀文獻,可以知道這是對於古代印度神話的誤傳。
又如《雜阿含287經》佛陀稱「我得古仙人道」,對應的《相應部12.65經》稱此為:「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pubbe ananussutesu dhammesu cakkhuṃ udapādi ñāṇaṃ udapādi paññā udapādi vijjā udapādi āloko udapādi.」相當於《雜阿含379經》:「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CBETA, T02, no. 99, p. 103, c15)
既然是「本所未曾聞法」,為何知道是「我得古仙人道」?
既然知道是「我得古仙人道」,為何稱此為「本所未曾聞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