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學習佛教經典語言 -- 2/2
我曾經觀察菩提比丘和無著比丘從頭開始,學習閱讀漢語佛典,無著比丘甚至在學習中文還未完成之前,又自學了西藏經文! ----- 有一位法友提及:「聽過不少法友提到接觸巴利語的經驗:雖然上了課,也背了單字跟語法,卻發現仍看不懂經文,因而打了退堂鼓,完全放棄了。」 我認為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觀察佛教經典語言的學習議題: 一是「維持學習興趣」, 二是「查字」, 三是「求速成」。 ----------- 第一個面向:「維持學習興趣」。 在學習佛教經典語言,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不能閱讀完整的一篇經文,沒學到「以前不知的新知識」、「導致新領悟的知識」,就失去學習興趣。 第二個面向:閱讀經文時,遇到不懂的字,沒有合適的字典或工具來釐清字義。 第三個面向:學習了一兩個月之後,仍然無法閱讀巴利經文。 -------- 我們先談第三項,學習語言,好像是一件終身學習的課程,想要在短短一兩個月就掌握一種語言,似乎是一種頗難達成的貪念,我所知道的巴利老師,都是窮二、三十年之力在學習某一經典語言。 關於第一項,要維持學習興趣,首先應該閱讀較短的經文,然後搭配完整、精確且有註解的英文譯本。 我的第一位巴利老師要我們閱讀巴利《長部》的經文,經常一個月下來才閱讀三十分之一的經文,令師生都精疲力竭。 這方面有兩個來源: 1. 「佛學數位圖書館」的《法句經》(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lesson/pali/reading/gatha1.htm) 2. 莊春江老師「莊春江工作站」的《漢譯相應部》(http://agama.buddhason.org/SN/index.htm#1),如果搭配菩提比丘的英譯《相應部》此書,效果會更理想: Bodhi, Bhikkhu, (2000),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 第二個面向關於「查字」,每一個人都會經歷此一挫折。 比如說巴利《法句經》29頌: Appamatto pamattesu, suttesu bahujāgaro; Abalassaṃva sīghasso, hitvā yāti sumedhaso. 要查閱「sīghasso」的字義時,會找不到此字,從(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lesson/pali/reading/gatha29.htm),可以發現這個字可以分解為「sīgha 快- asso 馬」,實際上,連音應該作「sīghāssa」,可能是因為押韻的關係才寫作(讀作)「sīghassa」。 又如《相應部9.8經》: 「Nadītīresu saṇṭhāne, sabhāsu rathiyāsu ca; Janā saṅgamma mantenti, mañca tañca kimantara. 在河岸邊、休息處,集會所與沿道路旁,聚在一起的眾人談論,......」 第四句「mañca tañca kimantara」,在字典上找不到這三個字,其實是「maṃ ca tvaṃ ca 我和你」,「kiṃ 如何?怎麼啦? antara 之間」,所以第四句是「我和你之間發生什麼事啦?」 其實,查不到字,我們閱讀漢譯經文也會遇到。 《金光明經》卷2〈功德天品 8〉:「東方阿閦如來」(CBETA, T16, no. 663, p. 345, c4-5),一般字典查不到「閦」字。 《雜寶藏經》卷2:「兄得此肉,藏[16]弃不噉」(CBETA, T04, no. 203, p. 458, c10),[16]弃=舉【宋】【元】【明】。 「弃」讀為「蒟」,和「舉」字讀音相同,意為「收藏、收拾安置」。 又如台北市《萬華糖廍文化園區》(https://www.facebook.com/FUN.TOWN.CLUB/),一般字典查不到「廍」字,總不能因此就放棄學習中文吧? 我們看歐美學者,他們不是以「漢字」當母語書寫的人,他們來學習圖片上的甲骨文,這可會比我們學習巴利更辛苦吧? 他們甚至可能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弄清楚「已、己、巳」三字的差別,甚至弄不清楚「干」字究竟是「干、乾、幹」的哪一個意思。 學外國語言、文字只在於有無決心要學,大家所遇到的困難都相差不遠。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還有一個可能的問題是 自學者不知從何開始,不得其門而入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