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2021年北宋《開寶藏》之「復刻」並贈存成都文殊院




相別1050年後,首部雕版佛教經典總集《開寶藏》「回歸」成都 ------------ 中國首部佛經總集《開寶藏》刻印於成都 《開寶藏》是中國第一部雕版印行的佛教經典總集,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在成都刻板開印。而2021年,是《開寶藏》在成都開印的1050年。 將時間撥回一千多年前,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四年(971),令內侍官高品張從信前來成都主持刻經大業,歷時12年,於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八年(983),刻成13萬張板片,全藏收書1076部(一說1085部),為卷5048卷,分裝480帙。因始刻於開寶年間,後世遂稱《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亦稱為《開寶藏》。 據悉,《開寶藏》是我國第一部官刻本的佛教大藏經,也是中國第一部木版雕刻的大藏經,其以書法端麗嚴謹、雕刻精良著稱。它更是宋代閩浙私刻和遼刻、金刻以及高麗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據的祖本。《開寶藏》刊刻於成都,則具有重要的歷史原因和文化因緣。成都以及蜀地富庶的物質基礎,濃厚的文化氛圍,發達的印刷事業和悠久的藏書傳統,是促成這一壯舉付諸實施的重要因素。 只是到了20世紀,這部大藏幾乎散佚殆盡,存世的單卷而較為完整者僅剩12件。2018年,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對《開寶藏》現存於世的殘卷全力搜索,復雕木刻成版,共237塊雕版506面。鑒於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為開寶藏的文化地標的特殊淵源,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將復雕經版悉數捐贈給海內外知名的成都文殊院,同時還將該印製經書捐贈給四川省圖書館、成都圖書館等文化學術單位。 2021年12月28日下午,復雕《開寶藏》捐贈儀式暨學術座談會在四川省圖書館舉行。議程有復雕《開寶藏》捐贈儀式,及大藏經與文明傳承——紀念開寶藏開雕1050週年學術座談會。 本次活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由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四川省歷史學會、 成都文殊院(立心書院)承辦。 ----------- 弘化社捐贈經版 《開寶藏》回歸故里 在復雕《開寶藏》捐贈儀式上,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長何天谷、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趙紅川、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蔣炎洲等分別緻辭。他們回顧了中國第一部佛教木刻大藏經《開寶藏》在成都刊刻的悠久歷史,並歡迎它以「重生」的形式,回到它的誕生地——唐宋雕版印刷發源地和中心成都。 儀式上,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向成都文殊院捐贈了精美的復雕《開寶藏》經版;向四川省圖書館、成都圖書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歷史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捐贈《開寶藏》經書;還向內江聖水寺、新都寶光寺、龍泉石經寺、成都昭覺寺、成都大慈寺、峨眉山佛學院等寺院捐贈《開寶藏》經書。 ----------- 文殊院將建空林博物館展陳院藏珍品 成都文殊院(立心書院)作為本次活動的承辦單位之一,對《開寶藏》的「回歸」十分重視,今後或將在由文殊院打造的空林博物館內展出這批精美的《開寶藏》復刻雕版。空林博物館目前正在規劃建設中,是集保護、展示、研究和交流為一體並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現代化、公益性博物館。建成後,將展示文殊院珍藏的佛教文物精品和歷代名人字畫。屆時,遊客將有幸目睹《開寶藏》復刻雕版、張大千書畫、康熙親筆書畫、發繡觀音像等珍貴文物。 ------- 川內專家、大德探討「大藏經與文明傳承」 捐贈儀式結束後,川內十餘位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圍繞《開寶藏》的「回歸」,在「大藏經與文明傳承——紀念開寶藏開雕1050週年學術座談會」上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與交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傑出研究員、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主持座談會。 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成都市佛教協會會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通過現場視頻連線的方式,全程在線參加了本次活動,並向《開寶藏》「回歸」成都表示祝賀。大和尚對「大藏經與文明傳承」十分重視,他認為,第一,《開寶藏》的開雕是佛教中國化文獻傳承的最高成果;第二,宋代巴蜀文化在中華文化中佔有卓絕的地位,《開寶藏》是其中重要的文化符號;第三,《開寶藏》表達了巴蜀人對巴蜀本土文化的自信,同時彰顯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影響力,堪稱「文化活化石」。 譚繼和在發言中梳理了「開寶藏」的千年歷史文脈。他談到,「開寶四年」是中華文化歷史記憶中一個標誌性的編號。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重雕復刻的「復宋本」《開寶藏》具有薪火相傳的重大意義,因為它不僅是慈善之舉,更是守護本土文化的愛國精神。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西南民族大學立德樹人獎榮獲者祁和暉,從正史中搜集了唐宋時期佛教大藏經東傳日本、高麗等國的史料,認為現有的佛教大藏經都是以《開寶藏》為發端、由各個國家共同努力完善而成的。 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大學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舒大剛認為,《開寶藏》刊刻於成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原因和文化因緣。除了自東漢以來成都佛教素來鼎盛之外,成都以及蜀地富庶的物質基礎、濃厚的文化氛圍、發達的印刷事業,以及悠久的藏書傳統,也是促成這一壯舉付諸實施的重要因素。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先秦史研究會副會長彭邦本在發言中首先指出,《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作為首部雕版印行的漢文佛教經典總集,誕生於當時天下雕版印刷業中心的蜀地成都,可謂實至名歸。同時也表示從新石器時代寶墩文化和三星堆—金沙文化以來,蜀地文化、文明形成了兼容並蓄的歷史傳統。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段玉明發言內容包括「從《經錄》到《藏經》」,以及「從石刻佛經到雕版佛經」。他指出,《開寶藏》是宋代以後僧人由《經錄》轉向大藏經彙編的最早成果,《開寶藏》的雕版終結了石刻佛經時代。同時《開寶藏》的印行也開啟了大眾閱經時代的到來,佛教弘化也發生了整體性的轉型。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向世山從佛教史、成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三個角度闡明了《開寶藏》雕印的重要文化歷史意義。他認為復雕《開寶藏》在復興中華文明、天府文化上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成都大學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從宋太祖與宋太宗對當時成都的認識,以及當時佛教界對成都的評價,引申至中原人、江南人及江東人對巴蜀文化的認識。他認為文化力量是所有力量中的關鍵力量,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是相互成就的結果,《開寶藏》便是其中之一。 四川省圖書館研究員、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四川省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嘉陵則從佛經文獻史和文化史兩個角度,闡釋了《開寶藏》的重要意義和影響。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民族博物館館長雷玉華從考古的專業角度出發,透過川內諸多石刻佛經留存,指出《開寶藏》為諸多唐代石刻佛經刻寫的原本,也是歷代大藏經刊刻的源頭。 西南民族大學研究員尹邦志則側重從信眾信仰的角度闡述《開寶藏》的意義。他認為,木刻本是手寫本的延續,同時木刻本也是手寫本的突變;手寫本是作為信眾對信仰「功德」的追求,這是手寫本的「生命」所在,而刻本的傳播和影響則主要是體現在文化意義上,兩者所體現的意義和價值有別。 譚繼和高度肯定此次座談會的學術水平及其現實意義。他指出《開寶藏》對中華文化、巴蜀文明、佛教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持續深入地推進《開寶藏》研究任重而道遠。 ----------- 文章來源:成都文殊院微信公眾號 引自:
https://www.facebook.com/baota84000/posts/441153527562142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