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中部 117經》:「邪道品」、「正道品」與「出世間正道品」


《中部 117經,四十大法經》(Mahacattarīsaka Sutta) 審查了「邪道品」、「正道品」與「出世間正道品」。 《中阿含189經》「聖道經」提到「邪道品」與「正道品」,藏文保存的Śamathadeva(寂止天)造的《阿毘達磨俱舍論》註解,有一段此經文的對應引文;兩者都沒有討論「出世間道品」的經文。 無著比丘指出, 《中部 117經,四十大法經》此段定義「出世間道品」的用語,同於《分別論》(Vibhaṅga)中〈論分別〉對「道品」的解說,而異於《分別論》(Vibhaṅga)本身在〈經分別〉分析這些「道品」的方式。有一些在《中部 117經,大四十經》的術語並未出現在其他經文,而是屬於只有阿毘達磨論書與晚期巴利文獻所用的語言,例如以心的appanā(專注)和cetaso abhiniropanā(用心於) 來定義出世間正志。當敘述出世間「正語、正業與正命」時,《中部 117經》也用了一串未曾出現在其他經文的巴利術語,而這些術語出現在阿毘達磨論書討論這三項的定義中。《中部 117經》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認為世間道品是「有漏」、「執著後有」而向於善趣,《中部 117經》定義世俗道品用了與其他經典相同的方式來作定義,這是其他經典在定義導向究竟苦邊的八正道時對世俗道品的描述。如此,在其他經文認為是導向解脫的道品的一部分,《中部 117經》認為這是「有漏」與「執著後有」。 這種表達模式顯示了阿毘達磨思想型態的影響,如同《法集論》的僅在四道果與無為法稱他們為「無漏」。以這個觀點來看,其他任何法即使是善而且能導向解脫,《中部 117經》仍然認為這是「有漏」與「執著後有」。 到此為止的討論,可能引發的問題是:「《中部 117經》的整體教導需要多深入地講解出世間道品」?依據漢譯與巴利版本的本經序文,佛陀此次教導的主要意圖是,顯示修習正定時其他道品的支援功能。也就是說,重點不在個別的解說單一道品,而是以正定為基礎去闡釋相互關係。要闡明這一點,並不需要對出世間道品作講解。 因此,就此經中心議題的觀點而言,對出世間道品的講解並非不可或缺的,同樣的解說顯示了明顯的阿毘達磨特性與字彙,而且未出現在對應的漢譯《中阿含》與藏譯經文。這意味著,此段經文可能是後代添加的部分。也許本經早期有某一註解,此註釋的作者考量從出世間修證的觀點來解說道品,而這樣的解說本來只是解釋的模式之一,並保存在口傳的「註釋」,後來卻在口傳的歷程中,被接受而當作經文本身。 -------- 關於在「原本經文」中摻入「註釋」,造成「註釋」成為「經文」的一部分,請參考: 無著比丘,(2009),〈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蘇錦坤譯,《正觀》第48期,1-48 頁,南投縣,台灣。
https://www.academia.edu/7233446/%E7%84%A1%E8%91%97%E6%AF%94%E4%B8%98_%E8%A8%BB%E9%87%8B%E6%9B%B8%E5%B0%8D%E9%98%BF%E5%90%AB%E7%B6%93%E6%96%87%E7%9A%84%E5%BD%B1%E9%9F%BF_2009_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