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書房夜話 91:大般涅槃經


觀覽並閱讀 Wei-jen Teng 鄧偉仁老師的講課「佛陀最後的教化—大般涅槃經」,我個人有很多心得,尤其鄧老師在開講這一古老經典的時代意義時,讓人感觸良多。
所以,在 Yuan Chuan Su 的貼文之下,我雖然留下幾點「吐槽點」,這只是代表我認真聽講,不是表示我不肯定此一視頻。
以下是另一則感想。
------------
對於平行文本所呈現的面貌,是文獻學者常關心的問題,在面對幾個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敘述時,哪一個正確?還是全都正確?還是不存在「正確或不正確」的議題?
以下,第一個世尊所教誡的「七法」,我先列巴利經文,次列莊春江老師的漢譯,小括弧 () 中是 T 1《長阿含經》的經文,中括弧 [] 中是 T5 《佛般泥洹經》的經文。
  1. 1. 比丘們有經常的集合、時常的集合。(數相集會,講論正義),[當數相聚會誦經]。
  2. 2. 比丘們和合地集合、和合地結束、和合地作比丘應該做的事(上下和同,敬順無違),[上下相承用坐起]。
  3. 3. 比丘們『不安立沒被安立的』、『不斷絕已被安立的』、『依所安立的』學處,受持後轉起。(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坐起不得念家室妻子]。
  4. 4. 比丘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那些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並且認為應該聽他們的。(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在山阻間,若在深林樹下塚間,當自思惟五滅]。
  5. 5. 比丘們不受已生起、導致再生的渴愛影響。(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少年奉道,當先問長老比丘,敬畏承用,受教莫厭]。
  6. 6. 比丘們是林野住處的期待者。(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心當奉法,敬畏經戒]。
  7. 7. 只要比丘們自己提起念:是否未來過的美善同梵行者會來,已來過的美善同梵行者會住於安樂。(先人後己,不貪名利)。[持二百五十戒,具以得阿羅漢道,欲來學者莫却,入者相承用,來者所有衣被飲食當共用,病瘦當相瞻視]。
---------------
以下是帖主對各項差異下一些補充或評斷。
  1. 1. bhikkhū abhiṇhaṃ sannipātā sannipātabahulā bhavissanti 比丘們將經常集會、時常集會,巴利經文並未提及集會而從事何種活動。T1 《長阿含經》說,「集會而講論正義」, T5 《佛般泥洹經》則說「聚會誦經」,顯然這不是「半月半月誦戒」,而是「集誦 saṅgīti」經文。這也跟初期僧團主要的活動吻合。T6《般泥洹經》的譯文也是如此:「當數會講誦經道,無有懈怠」(CBETA, T01, no. 6, p. 176, b19-20)
  2. 2. bhikkhū samaggā sannipatissanti, samaggā vuṭṭhahissanti, samaggā saṅghakaraṇīyāni karissanti 比丘們和合地集合、和合地結束、和合地作比丘應該做的事。T1 《長阿含經》說,「上下和同,敬順無違」, T5 《佛般泥洹經》則說「上下相承用坐起」。老實說,閱讀兩本漢譯的譯文顯然無法理解此項的意義,勉強知道要「上下和同」。巴利經文教誡的是「積極參與集會,無特別事故不可早退,要共同從事僧團活動,要一起分擔僧團責任」。
  3. 3. bhikkhū apaññattaṃ na paññapessanti, paññattaṃ na samucchindissanti, yathāpaññattesu sikkhāpadesu samādāya vattissanti. 比丘們『不安立沒被安立的』、『不斷絕已被安立的』、『依所安立的』學處,受持後轉起。這一句元亨寺版翻譯得比較清晰:「諸比丘依照未制立者不制立,已制立者不廢,實行所制立律法」(CBETA, N07, no. 4, p. 26, a9-10 // PTS. D. 2. 77)。對於「學處、戒條」應「已制者不廢、未制者不另制」,忠實勤勉地遵循戒律。T1 《長阿含經》說,「奉法曉忌,不違制度」, 彷彿反映這經文的教義;T5 《佛般泥洹經》則說「坐起不得念家室妻子」,顯然是「脫了軌」。而 T6《般泥洹經》的譯文有點相似,不過是列在第六項:「當奉法,敬畏經戒,以修梵行」(CBETA, T01, no. 6, p. 176, b23-24)。
  4. 4. bhikkhū ye te bhikkhū therā rattaññū cirapabbajitā saṅghapitaro saṅghapariṇāyakā, te sakkarissanti garuṃ karissanti mānessanti pūjessanti, tesañca sotabbaṃ maññissanti. 比丘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那些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並且認為應該聽他們的。T1 《長阿含經》說,「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 T5 《佛般泥洹經》則說「少年奉道,當先問長老比丘,敬畏承用,受教莫厭」,不過,這在T5 是第五項,而非第四項。
  5. 5. bhikkhū uppannāya taṇhāya ponobbhavikāya na vasaṃ gacchissanti. 比丘們不受已生起、導致再生的渴愛影響。T1 《長阿含經》說,「淨修梵行,不隨欲態」,這在T1 是第六項,而非第五項。T5 《佛般泥洹經》則說「坐起不得念家室妻子」,不過,這在T5 是第三項,而非第五項;而且T5 此句的意思與巴利經文有一段差距。
  6. 6. bhikkhū āraññakesu senāsanesu sāpekkhā bhavissanti. 比丘們是林野住處的期待者。元亨寺版翻譯作:「只要諸比丘仍樂住阿蘭若」,似較清晰。帖主在現存的 T1《長阿含經》的經文找不到這一項的恰當對應項目。T5 《佛般泥洹經》則說「在山阻間,若在深林樹下塚間,當自思惟五滅」。不過,這在T5 是第四項,而非第六項。「思惟五滅」四字,「宋、元、明藏」作「思惟五戒」,應是較為合適。
  7. 7. bhikkhū paccattaññeva satiṃ upaṭṭhapessanti – ‘kinti anāgatā ca pesalā sabrahmacārī āgaccheyyuṃ, āgatā ca pesalā sabrahmacārī phāsu vihareyyu’nti.只要比丘們自己提起念:是否未來過的美善同梵行者會來,已來過的美善同梵行者會住於安樂。元亨寺版翻譯作:「只要諸比丘善護其念,使得未來之良善同梵行者能來,已來之良善同梵行能安住」,似較清晰。T1 《長阿含經》說,「先人後己,不貪名利」。T5 《佛般泥洹經》則說「持二百五十戒,具以得阿羅漢道,欲來學者莫却,入者相承用,來者所有衣被飲食當共用,病瘦當相瞻視」。兩部漢譯與巴利經文均有相當差異。不過,這在T5 是第三項,而非第五項;而且T5 此句的意思與巴利經文有一段差距。T6《般泥洹經》翻譯作:「當遵道供養聖眾,開解童蒙,來學者受給施衣、食、臥床、疾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