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法友飛鴻 386:「我不樂於死。 亦不願於生」,佛學問答 44


---------

江澐濬問  2020年3月2日下午9:53

想求教社團中的前輩們,有句《中阿含經》的經文「我不樂於死。 亦不願於生。 隨時任所適。 建立正念智。隨耶離竹林。 我命在彼盡。 當在竹林下。 無餘般涅槃。」查不到比較白話的翻譯,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
蘇錦坤回答: 2020年3月4日下午9:53
這幾句偈頌在《中阿含經》出現兩次,都是阿那律所說。第一次出現在《中阿含66經,說本經》,這約略是巴利《長老偈》910-915頌」。漢巴偈頌的對應如下:小括符()內為引自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之《長老偈》
  1. 我憶昔貧窮,唯仰捃拾活,闕己供沙門,無患最上德。(910 安那波羅我昔名,貧為食物運搬者,譽高沙門優婆利吒,我曾對彼為供養。)
  2. 因此生釋種,名曰阿那律,善解能歌舞,作樂常歡喜。(911 我之出生釋迦族,阿樓陀世所知,舞蹈歌唱人所侍,鐃鉢之音我覺醒。)
  3. 我得見世尊,正覺如甘露,見已生信樂,棄捨家學道。(912 見等覺者,奉無畏師,我起信心,出家得度。)
  4. 我得識宿命,知本之所生,生三十三天,七反住於彼。(913 往昔我住所,我已知宿住,帝釋天中生,三十三天立。)
  5. 此七彼亦七,世受生十四,人間及天上,初不墮惡處。(915 由此七輪迴,由此七輪迴,乃至十四迴輪,爾時天上立,我得善知識。)
  6. 我今知死生,眾生往來處,知他心是非,賢聖五娛樂。(917 群生之生死,我知其去來,五分之定立,知其是不是。)
  7. 得五支禪定,常息心靜默,已得靜正住,便逮淨天眼。(916 於五分定,修習寂靜,我獲輕安,得淨天眼。)
  8. 所為今學道,遠離棄捨家,我今獲此義,得入佛境界。(918 我奉事佛,成就佛教,我卸重擔,滅生有因。)
  9. 我不樂於死,亦不願於生,隨時任所適,建立正念智。(缺)
  10. 隨耶離竹林,我命在彼盡,當在竹林下,無餘般涅槃。(919 於跋耆族之愛魯婆命盡,其下竹林中,無漏我入滅。)
--------------
我們可以發現漢譯並未譯出「914 七度為人主,領理諸國事,四方勝利者,閻浮洲之君,不用刀與杖,以法訓誡民。 」同時,916頌與 917頌的次序相反。
漢譯第九頌「我不樂於死,亦不願於生,隨時任所適,建立正念智」在此一區段的阿那律所說頌雖然缺對應偈頌,但是這一頌是
長老 Saṃkicca 桑其迦所說的偈頌:
604 我奉侍師,成就佛教,我卸重擔,滅生有因。
605 我為成利益,出家已得度,今得有成就,斷盡諸結縛。
606 我不欣死,亦不欣生,如僕務終,靜待時至。
漢譯「我不樂於死,亦不願於生,隨時任所適,建立正念智。」巴利對應偈頌為:
Nābhinandāmi maraṇaṃ, nābhinandāmi jīvitaṃ;
Kālañca paṭikaṅkhāmi, sampajāno patissato.
我不樂於生,亦不樂於死;我正知正念,隨適當時候而得其結果。
--------------
所以回答江法友,前四句的意思為「我不樂於生,亦不樂於死;我正知正念,隨適當時候而得其結果。」
-------------
後四句的巴利對應偈頌為:
Vajjīnaṃ veḷuvagāme, ahaṃ jīvitasaṅkhayā;
Heṭṭhato veḷugumbasmiṃ, nibbāyissaṃ anāsavo.
在跋耆國的竹園裡,我將命終;
在竹叢之下,無漏而寂滅。
--------
漢譯的「耶離」可能是訛誤。
此處還可參考《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卷1〈阿那律品 23〉:「阿那律品第二十三(無獵九偈)
「昔我曾不食,...」(CBETA, T04, no. 199, p. 198, c1-2)
----------------
《中阿含74經,八念經》也有類似的偈頌,也是阿那律所說:([]為莊春江老師的翻譯,()為引自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之《長老偈》,<>引自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之《增支部8.30經》)
  1. 遙知我思念,無上世間師,正身心入定,乘虛忽來到。[了知我的思惟後,世間的無上大師,以神通以意生身而來。]<世間無上師了知我思,以神通意所成身而來。>(901 知我所思惟,世間無上師,以心所造身,神通近我前。)
  2. 如我心所念,為說而復過,諸佛樂不戲,遠離一切戲。[他教導比我思惟的還多,樂於無虛妄的佛陀,教導無虛妄。]<隨後如來而說明我意,佛無戲論所說無戲論。>(902 較我所思惟,說示更上者,樂解戲論佛,說示非戲論。)
  3. 既從彼知法,樂住正法中,逮得三昧達,佛法作已辦。[我了知他的法後,在教說中住於喜樂,已到達三明,佛陀的教說已被作。]<覺悟其法而歡喜其教,悟得三明而佛說已辦。>(903 我知其法,樂住於教,通達三明,成就佛教。)
  4. 我不樂於死,亦不願於生,隨時任所適,立正念正智。(606 我不樂於死,亦不願於生,隨時任所適,建立正念智。)
  5. 鞞耶離竹林,我壽在彼盡,當在竹林下,無餘般涅槃。(919 於跋耆族之愛魯婆命盡,其下竹林中,無漏我入滅。)
第四、第五兩頌為巴利對應經典《增支部8.30經》所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