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書房夜話 104:查「字典」


這裡我舉兩個漢語詞彙和兩個巴利詞彙為例,來看各家的字典功效如何。
-----------
意行:
  1. 丁福保《佛教大辭典》,無此詞條。
  2. 法鼓文理學院「佛學術語字辭典」,無此詞條。
  3. 《佛光大辭典》,無此詞條。
  4.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無此詞條。但是相關經文對「意行」的註釋引《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3〈三法品 4〉:「意行云何?答:意亦名意行、意業亦名意行、想思亦名意行」(CBETA, T26, no. 1536, p. 379, b16-17)。
  5. 林光明(譯釋),(中村元原著),《廣說佛教語大辭典》:「意行:心念之潛力」,不完整、不貼切。
  6. 《大智度論》卷36〈習相應品 3〉:「『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是名意行。」(CBETA, T25, no. 1509, p. 325, b24-26)
  7. 《雜阿含568》卷21:「想、思名為意行」(CBETA, T02, no. 99, p. 150, a25)
  8. 《中阿含161經》卷42〈根本分別品 2〉:「十八意行」(CBETA, T01, no. 26, p. 690, b23)
------------
cittasaṅkhāro
  1. 明法比丘《巴漢字典》:SA.41.6./III,93.:Cittappaṭibaddhattā cittena saṅkharīyati nibbattīyatīti cittasaṅkhāro.(以心與心連接令行,令產生,為‘心行’。)
  2. 《相應部41.6經》:「Saññā ca vedanā ca cetasikā. Ete dhammā cittappaṭibaddhā, tasmā saññā ca vedanā ca cittasaṅkhāro」莊春江老師翻譯為「想與受是屬於心的,這些法被心所限制,因此,想與受是心行。」。
------------
帖主說明,此一例子可以顯示:「單純依靠字典來閱讀經典」並不完整,有時會忽略了經文重點。
漢譯的「意行」對應了兩個不同的巴利詞彙。
  1. cittasaṅkhāra
  2. manopavicāra
cittasaṅkhāra 有三種情況,1: 「行蘊」的「行」,「意行」是一種意向(volitional)。2. 「行為的影響力」,「意行」即是「意業」。3. 「意行」即指「想、受」。入「想受滅定」時,是「語行(口行、尋伺)」先滅,次滅「身行(出入息)」,後滅「意行(想、受)」。
manopavicāra 是「心的近伺觀察」,《中阿含161經》所譯「十八意行」即是此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