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uan Chuan Su 提到
《別譯雜阿含132經》(SA2):
「不愁念過去,亦不求未來,
現在正智食,[4]纔欲為存身。
欲於未來世,追念過去事,
六情皆怡悅,是以顏色和。
如新生茅葦,剪之置日中,
凡夫自燋乾,其事亦如是。」(CBETA, T02, no. 100, p. 426, a14-19),[4]纔=裁【宋】【元】【明】。
他提到,上引經文應該作:
- 1. 不愁念過去,亦不求未來,現在正智食,[4]纔欲為存身,六情皆怡悅,是以顏色和。([4]纔=裁【宋】【元】【明】。)
- 2. 欲於未來世,追念過去事,如新生茅葦,剪之置日中,凡夫自燋乾,其事亦如是。
-------------
依照上述標點,則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集成)的標點作三首偈頌並不恰當。
-----------
我們閱讀漢譯的另一部對應經典《雜阿含995經》,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集成)的標點作單一的一首偈頌並不恰當。
《雜阿含995經》(SA):
「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
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
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
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
愚癡火自煎,如雹斷生草。」(CBETA, T02, no. 99, p. 261, a3-7)。
我們對照《相應部1.10經》的對應偈頌,巴利文獻呈現的是兩首偈頌:
- 1. Atītaṃ nānusocanti, nappajappanti nāgataṃ; Paccuppannena yāpenti, tena vaṇṇo pasīdati.
- 2. Anāgatappajappāya, atītassānusocanā; Etena bālā sussanti, naḷova harito luta.
帖主抄錄菩提比丘的英譯,並且加以漢譯如下:
- 1. They do not sorrow over the past, Nor do they hanker for the future. They maintain themselves with what is present, Hence their complexion is so serene. 他們於過去無憂,也不期盼未來;他們隨現在所得而維持色身,因此顏色安詳鮮明。
- 2. Through hankering for the future, Through sorrowing over the past, Fools dry up and wither away, Like a green weed cut down. 因為期盼未來,因為追悔過去;愚者枯萎而凋謝,如同被砍下的綠色蘆葦。
---------
如果漢譯所依據的「印度語系文本 Indic texts」與巴利文本相同或「大致相似」的話,我們比對漢譯與巴利經文的差異如下:
- 上半段 Atītaṃ nānusocanti, nappajappanti nāgataṃ; (SA2):「不愁念過去,亦不求未來」。 (SA):「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 (巴利漢譯):「他們於過去無憂,也不期盼未來」。三譯大致相同。下半段 Paccuppannena yāpenti, tena vaṇṇo pasīdati. (巴利漢譯):「他們隨現在所得而維持色身,因此顏色安詳鮮明」。 (SA2):「現在正智食,是以顏色和」。 (SA):「現在隨所得,顏色常鮮澤」。我們可以比對出, (SA2)「[4]纔欲為存身,六情皆怡悅」和 (SA)「正智繫念持,飯食繫念故」,為巴利偈頌所無。因為兩本漢譯為「平行文本」,並無 A 來自 B 或 B 來自 A 的狀況,所以很有可能 (SA) 和 (SA2) 的文本都有這兩句,而不是漢譯團隊在此增添了兩句。
- 上半段 Anāgatappajappāya, atītassānusocanā; (SA2):「欲於未來世,追念過去事」。 (SA):「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 (巴利漢譯):「因為期盼未來,因為追悔過去」。三譯大致相同。下半段 Etena bālā sussanti, naḷova harito luta. (巴利漢譯):「愚者枯萎而凋謝,如同被砍下的綠色蘆葦」。 (SA2):「如新生茅葦,剪之置日中,凡夫自燋乾,其事亦如是」。(SA):「愚癡火自煎,如雹斷生草」。我們可以比對出, (SA2)將兩句翻譯成四句; (SA)則正確地翻譯成兩句,而且《大正藏》與《嘉興藏》「如雹斷生草」,在南宋《思溪藏》是作「如暴斷生草」;我們看 (SA) 的經文是「將新生嫩綠的茅葦,刈割下來在太陽下曝曬」; (SA) 的經文與巴利偈頌都未提到「雹」,所以南宋《思溪藏》作「如暴斷生草」應該是正確的;古文「曝」、「暴」兩字通用,這是曝曬的意思。
因此《雜阿含995經》(SA):
「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
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
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
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
愚癡火自煎,如雹斷生草。」(CBETA, T02, no. 99, p. 261, a3-7)。
應該標點作:
- 1. 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
- 2. 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愚癡火自煎,如雹(曝)斷生草。
------------
要作如此判斷,有一些前置研究需要完成。目前有四篇論文可供參考:
- 1. 蘇錦坤,(2008),〈《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正觀》45期,5-80頁,南投縣,台灣。https://www.academia.edu/7203010/On_Chinese_Udd%C4%81nas_of_Another_Sa%E1%B9%83yukta-%C4%81gama_T100_2008_%E5%88%A5%E8%AD%AF%E9%9B%9C%E9%98%BF%E5%90%AB%E7%B6%93_%E6%94%9D%E9%A0%8C%E7%9A%84%E7%89%B9%E6%80%A7
- 2. 蘇錦坤,(2009),〈《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正觀》48期,69-142頁,南投縣,台灣。https://www.academia.edu/7215543/Hemavatta_Sutta--_the_comparative_studies_among_S%C4%80_S%C4%802_and_Snp_2009_%E9%9B%AA%E5%B1%B1%E5%A4%9C%E5%8F%89%E7%B6%93_--%E5%B7%B4%E5%88%A9%E7%B6%93%E5%85%B8%E8%88%87%E6%BC%A2%E8%AD%AF%E6%96%87%E7%8D%BB%E6%AF%94%E8%BC%83%E7%A0%94%E7%A9%B6
- 3. 蘇錦坤,(2014),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法鼓佛學學報》15期,67-108頁,法鼓佛教學院,新北市,台灣。https://www.academia.edu/10159419/2016_version_Stanza_of_Praise_to_the_Buddha_differences_among_SN_SA_and_SA2_2014_%E8%AE%9A%E4%BD%9B%E5%81%88_--%E5%85%BC%E8%AB%96_%E9%9B%9C%E9%98%BF%E5%90%AB%E7%B6%93_%E5%88%A5%E8%AD%AF%E9%9B%9C%E9%98%BF%E5%90%AB%E7%B6%93_%E8%88%87_%E7%9B%B8%E6%87%89%E9%83%A8_%E7%95%B0%E5%90%8C_
- 4. 蘇錦坤(2020),〈寫本與默誦---《別譯雜阿含經》的翻譯議題〉。
第四篇,要等 2020年四月左右《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5期出版後,再貼出與法友分享。
--------------
T100《別譯雜阿含經》的翻譯是一個謎,也是一個奇蹟。
學者一般認為 T100 的翻譯要晚於單卷本 T101 《雜阿含經》(約西元180年),而早於五十卷本 T99 《雜阿含經》(約西元443年);我用我的直覺推斷,T100 約翻譯於西元380年,也就是說,從文體來判斷,比較接近 T99,而與 T101 相差較遠。
雖然有下列眾說紛紜:
- 1. 《別譯雜阿含經》為五十卷本 T99 《雜阿含經》的簡本,譯文從 T99 《雜阿含經》刪減而成。
- 2. 五十卷本 T99 《雜阿含經》的印度文本有一簡略本,《別譯雜阿含經》為翻譯自此一簡本。
- 3. 《別譯雜阿含經》的印度文本與五十卷本 T99 《雜阿含經》的印度文本相當,目前所存的《別譯雜阿含經》為完整的翻譯,但是經過戰亂之後殘缺,目前所見為殘留的缺本。
帖主於待刊出的論文中指出兩點:
- 1. T100 《別譯雜阿含經》的印度文本不是根據「寫本」翻譯,而是依據「闇誦」翻譯。
- 2. T100 《別譯雜阿含經》所依據的印度文本,與巴利《相應部》和十卷本 T99 《雜阿含經》的印度文本為「平行文本」。
========
除了文獻學的議題之外,此經還有一個「法義」的議題。
我們一口氣談不了這麼多,下去喘一口氣,有空再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