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這篇也是寫了一半的半成品。
我換了新筆電之後,臉書的貼文常寫到一半就消失,重新登入臉書之後,前面寫的都化為烏有,相當麻煩。在未找到真正原因之前,只好先貼出半成品,再持續補充到定稿。
請各位法友擔待、原諒。
------------
法友提到:「有些『雜阿含讀書會』的成員比較希望能從讀書會裡聽到一些馬上可以用在生活的教導,而不希望了解所讀的文獻有差異及譯錯、抄錯的問題。」
其實,這是一個應該更正的概念。有不少學佛者總是想聽一兩堂課就有一兩個佛理隨身可用。我認為,這樣的態度就像學中藥一樣,學了一兩堂課就想試試脈理,可以看一兩個簡單的病;學《本草綱目》學了十樣藥材就想抓藥開藥方,這樣會出人命的。
我曾帶領過幾次「《雜阿含經》讀書會」,我會先開宗明義,別學了第一、二堂課,就想依教奉行。先別急,先學個十堂課,在反思自己是否抓住佛教的要領之後,這時再求可以就近施行的方法,這會比較穩當一點。
西方有一句諺語:還沒讀懂地圖之前,先別游泳過河。
當然,有人會認為世尊在世時,聞法者都是聽聞一經,就歡喜讚嘆、信受奉行;沒聽過哪位當年的佛前弟子要聽完大多數《雜阿含經》才去獨一靜處,專心修行的。
不過,當代的情況不同。
- 1. 目前台灣附佛外道頗多,隨隨便便去「感恩師父!讚嘆師父!」小則浪費時間,大則「破財、耽擱工作事業、破壞家庭和諧」;甚至落得資助「害佛」的邪魔外道,這是害人害己了。
- 2. 在家人學佛總是要收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行」;前三者未具足,貿然去「法次法行」,有時走上了正軌,有時卻會誤入歧途。這應三思!
- 3. 常有人以「大乗義」來檢驗「阿含、尼柯耶」的佛法,初學者其實不用費這一個心。喜愛「大乗法」的初學者,可以依師奉行;如果是想學「阿含、尼柯耶」的初學者,則應該先把「大乗法」放在一旁,用心理解經、律裡頭的教導。遇見不少朋友來問:「『阿含、尼柯耶』中講『平等』與『無分別心』嗎?」「『阿含、尼柯耶』中講『初發心』嗎?」「『阿含、尼柯耶』中講『菩薩修行』嗎?」這些問題,對「大乗行者」與對「學習阿含教義的人」,都不是最優先處理的問題。
-------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19/11/11.html
-------
在佛教經、律的記載,也有聽聞一經、一偈、一言而入法悟道的人。不過,在佛教經典,世尊也一再稱揚多聞、鼓勵多聞。
從某一角度來看,佛教至少有兩種根器的人,第一種人聽聞一法、一經,即踏實篤行,終身不廢不移。另一種人則是多所修學,才擇一奉行。
佛教徒中也有兩種不同志願的人。第一種人以奉教勤修,以證法悟道、究竟解脫為職志。另一種人則是如覺音論師所記載的「中部師」、「長部師」、「相應部師」等等的「唄暱師 Bhāṇaka」,以傳承佛的教導為職志。
不管是兩種根器的哪一種,不管是兩種志願的哪一種,都不該互相譏嫌。
我們倒是應該靜下來想一想,我們今日得以聽聞佛法,是歸功於第一種人?還是幸虧有第二種人?還是兩者缺一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