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這個例子有沒有什麼看法??
http://pansci.asia/archives/68089
Wildkid 2017年5月7日 下午4:17
===========
Dear Wildkid:
是的,我之前讀過這一個報導。
其實,你和我看到的不是同一條彩虹。(http://yifertw.blogspot.tw/2009/02/3.html)
我喜歡閱讀的一本書,是天下文化出版,Sacks 著作的《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Sacks 身為腦神經外科醫生,他報導的一些病狀,讓我們有一道微細裂縫,去窺探我們本身怎樣去感覺到我。在讀書會裡,我常分享此書的幾個故事,大家一起來設想「無我」是怎樣的理解方式。
「無我」,是勝義諦「無我」,世俗諦「有我」?
「無我」,是時間拉長以後「無我」,還是當下這一剎那「無我」?
「無我」,是智慧觀照下「無我」,感覺層面時時「有我」?
「無我」,不是哲學、邏輯、智力之下感知「無我」,而是禪定、止觀才能證入「無我」?
我們對「色、眼、眼識三事和合生觸」,進而知覺到 「我看見」,而實際上,「眼根」可能不僅是「眼睛」這個器官。這也是醫學報導上「深度麻醉的病人」能看得到動手術的醫生,在麻醉甦醒之後,能說得出醫生的特徵的可能原因。
至少在當今的醫學知識裡,「眼、耳、鼻、舌、身、意」六套認知系統加上「記憶」,在不同的時間不同比率的混合(綜合)出當下的「我」來,這樣的我當然不會是「固定不變」的我。
但是,「無我」的意涵是什麼?了知「無我」之後與之前矇懂無知在行為上會有什麼不同?
(以下影片引自台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焦傳金老師主講「眼睛與人工視學」,人工視覺請從 40 分鐘處開始閱讀)
(http://tkwen.sutta.org/Contemplatingexternally.pdf)
4 則留言:
當眼識無損害時,不用眼睛這一器官而可以「見」到色。
這有三種情況:
1. 這是「意根、意識」作用下的「想」,而不是「色、眼識」下的「看到」。
2. 「眼根」不是一定得經過眼睛這一器官,才能產生「觸」。
3. 當代科學可以用電子設備將外在環境轉為視覺訊號,與視覺感覺神經接線,能讓「目盲者」看到外物。
這三種情況應該會增強對「無我」的認識(或者至少是增強對「無我」的信心),
我對提問者的回答是:「為什麼『盲視』這一現象,會讓你對佛法失去信心呢?」
他現在是意對色,這實驗是隨機擺放物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