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多詞一譯」與「一詞多譯」


當代著名的古代漢譯佛典研究學者(特別是東漢、三國、西晉的譯典)有,辛島靜志(Karashima Seishi)、那體慧(Jan Nattier)、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何理巽(Paul Harrison)等人。在「將漢譯經典迴譯成梵文或巴利文」(Reverse Engineering)這一議題上,那體慧提出了「多詞一譯」的警訊。
相對於「一詞多譯」(https://www.academia.edu/26539267/Reflections_on_diverse_renderings_of_an_Indic_word_2016_%E4%B8%80%E8%A9%9E%E5%A4%9A%E8%AD%AF_%E7%8F%BE%E8%B1%A1%E7%9A%84%E7%9C%81%E6%80%9D),「多詞一譯」的例子其實累積了還不夠多,探索得也不夠深入,仍有相當多待進一步解答的議題。
首先,那體慧指出,即使多部經典翻譯為「佛」,對應的梵巴經典都作「世尊 bhagavā
《長阿含 1經》:「一時,佛在舍衛國」(CBETA, T01, no. 1, p. 1, b12)。
巴利《長部 14經》DN 14:「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即使是後面的經文提到「世尊」,巴利對應經文仍然作「世尊 bhagavā」;也就是說,你無法從「佛」的譯詞推論回去,以為原文就是「buddha」
《長阿含 1經》:「爾時,世尊在閑靜處,天耳清淨,聞諸比丘作如是議,即從座起,詣花林堂,就座而坐。」(CBETA, T01, no. 1, p. 1, b22-24)。
那體慧指出的第二個例子是「沙門」,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