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314:觸與轉



----------
我參加過不少佛學讀書會,甚至在某些雜阿含讀書會擔任導讀師兄。經驗上,可以將這讀書會區分為兩類:第一類,希望迅速汲取佛教的教導,馬上在日常生活實行,得到「功效」。第二類,想知道經文裡的每一個字是什麼意思,一字也不願意跳過。第一類的學員通常認為「研究」是文字障,這不是「急於了脫生死者」的要務。
我不是說,這兩類當中哪一類正確或哪一類比較好;我只是說有兩類讀書會,他們彼此的特性有很大的不同。
我所介紹的內容與認識,通常是屬於第二類讀書會的讀經方式,習慣於第一類的同學可能會對這種學習方式感到困惑而不自在(學這個有什麼用?)。
--------
《雜阿含經》的經文經常出現「以、已」混用,「相、想」不分的現象,這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從印度語系文本的角度看過來,也有「燈」、「洲」混淆,除了抄寫訛誤之外,大致上有「一詞多譯」、「多詞一譯」和「誤譯」等現象。
這裡僅以「觸」、「轉」的混淆為例,作以下的說明。
----------
  1. 《雜阿含57經》卷2:「何因?何集?何生?何轉?」(CBETA, T02, no. 99, p. 14, a14)
  2. 《雜阿含58經》卷2:「以何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CBETA, T02, no. 99, p. 14, b20-21)
  3. 《雜阿含291經》卷12:「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CBETA, T02, no. 99, p. 82, b10-11)
  4. 《雜阿含292經》卷12:「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CBETA, T02, no. 99, p. 82, c21)
  5. 《雜阿含371經》卷15:「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觸?」(CBETA, T02, no. 99, p. 101, c28-29)
  6. 《雜阿含466經》卷17:「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3]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CBETA, T02, no. 99, p. 119, a16-19)[3]轉=觸【宋】【元】【明】。
  7. 《雜阿含570經》卷21:「此諸異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CBETA, T02, no. 99, p. 151, a13-14)
  8. 《雜阿含969經》卷34:「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CBETA, T02, no. 99, p. 249, c11-12)
  9. 《中阿含23經》卷5〈舍梨子相應品 3〉:「生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以何為本?』」(CBETA, T01, no. 26, p. 451, b12-13)
  10. 《中阿含103經》卷26〈因品 4〉:「此四受何因、何習,從何而生,以何為本?」(CBETA, T01, no. 26, p. 591, b10)
  11. 《中阿含134經》卷33〈大品 1〉:「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CBETA, T01, no. 26, p. 635, a22-23)
  12. 《中阿含201經》卷54〈大品 2〉:「此四食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CBETA, T01, no. 26, p. 767, c22-23)
  13. 《長阿含14經》卷10:「何由而起?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CBETA, T01, no. 1, p. 64, a22-23)
----------
  1. 以上各例的對應巴利經文為:「kiṃnidāno 以何為因 kiṃsamudayo 因何為集 kiṃjātiko 因何而生 kiṃpabhavo 以何為起源」。
  2. 從《雜阿含466經》經文:「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3]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CBETA, T02, no. 99, p. 119, a16-19)[3]轉=觸【宋】【元】【明】。應該是以「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為正確,否則下一句「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就會成為「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觸;彼彼觸因、彼彼受生」。
  3. 《中阿含經》有幾經翻譯作「以何為本」,另有幾經翻譯作「以何為有」,這是對「pabhavo」作不同的詮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