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坤,(2014),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法鼓佛學學報》15期,67-108頁,法鼓佛教學院,新北市,台灣。
-----------
以前我們常從巴利經文看過來,指出漢譯經典的問題點;這一篇貼文我們要從漢譯經典看過去,指出巴利經文的問題點。
上一篇貼文我們提到,《相應部》的〈有偈品〉當中〈1 諸天相應〉的主角都是「天 deva」,(其實,有不少經文純粹是兩首偈頌,並未說明:誰是問者、誰是答者。既沒有「如是我聞」,也沒有「信受奉行」);和〈2 天子相應〉的主角都是「天子 devaputta」。
一般詮釋巴利文獻時,通常把「天子 devaputta」解釋成「年輕的天子」,例如,菩提比丘英譯為「年輕的神」(the young deva)。
---------
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相應部1.50經》:「比丘解脫有七人,而上生達無煩天」(CBETA, N13, no. 6, p. 51, a5 // PTS. S. 1. 35)。
世尊座下的七位比丘出生到「無煩天」,這樣的「天眾」夠年輕了吧?可是《相應部1.50經》是隸屬〈1 諸天相應〉,而不是〈2 天子相應〉。
《相應部1.1- 1.10經》的主角都是「天」,在對應漢譯經典都翻譯作「天子」。
例如,《雜阿含507經》卷19:「時有四十天子來詣尊者大目犍連所,...時四十天子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尊者大目揵連:「我得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故生天上。」有一天言:「得於佛不壞淨。」...」(CBETA, T02, no. 99, p. 134, c25-p. 135, a4)。
似乎,漢譯者並不在乎誰是天、誰是天子。
-------------
《雜阿含經1267》卷48:「有一天子」(CBETA, T02, no. 99, p. 348, b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