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於 1992年出版的《如來藏之研究》69頁提到:
『增支部』「一集」這樣(南傳一七‧一五)說:
「比丘眾!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雜染、無聞異生不如實解,我說無聞異生無修心故」。
「比丘眾!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解脫,有聞聖弟子能如實解,我說有聞聖弟子有修心故」。
這是『阿含經』中明確的心明淨說。心是極光淨pabhassara的,使心雜染的隨煩惱 upakkilesa,是「客」,可見是外鑠的,而不是心體有這些煩惱。心清淨而與客塵煩惱發生關係,是如來藏說的重要理論,不能不說是淵源於『阿含經』的!
「心性本淨」,在部派佛教中,是大眾部Mahāsāṃghika、分別說部Vibhajyavādin 二大系所繼承宏揚的。『異部宗輪論』(大正五0‧一五中──下)說:「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心性本淨,客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
元亨寺譯《增支部1.51經》「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為客隨煩惱所雜染,而無聞之異生,不能如實解,故我言無聞之異生不修心。」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能從客隨煩惱得解脫,而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解,故我言有聞之聖弟子修心。」(CBETA, N19, no. 7, p. 12, a13-p. 13, a2 // PTS. A. 1. 10)
此處「無聞異生 assutavā puthajjana」應譯作「無聞凡夫」。
當然,有人將「uāgantuka upakkilesa」譯作「客塵煩惱、外來的煩惱」,但是南傳註釋書系統是將此字譯作「外來的『染垢、各種煩惱、隨煩惱』」的意思。依據南傳註釋書系統,此處是講心有雜染污垢、有煩惱時,無法達到「光明淨 pabhassara 輝耀放光」,所以菩提比丘譯作「luminous 發光的」,南傳註釋書解釋為「心在禪定時的明覺狀態」,而非指「本生俱來的清淨如來藏」。菩提比丘將「āgantuka upakkilesa 客塵隨煩惱」的「āgantuka」翻譯作 "adventitious".
我書讀得不多,英文不好。如果由我來翻譯「外來的」,我應該會選擇 'foreign' 或 'additive'。
但是長老菩提比丘選擇一個對我來說是「陌生而少用的字」: "adventitious".
如果以 "adventitious root 不定根" 來理解這個字的話,植物的 "adventitious root 不定根" 不是指「外來的、從外入侵的」,而是「植物受傷或遭遇外界的激素、微生物或其他病源等外在刺激,而在莖或葉長出的根」,恐怕不是簡單一句「心性本淨,為客塵煩惱所染、所覆」可以交代得清楚的。
關則富老師指出,這一「經義」並非部派所共許,例如: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72:「聖教亦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此不應理。...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CBETA, T29, no. 1562, p. 733, a12-b21)。
《異部宗輪論》卷1:「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CBETA, T49, no. 2031, p. 15, b25-c28)。
可以說,引《增支部1.51-1.52經》來作「心識本淨」的經證,這是「引喻失義」。
-----------
莊春江老師註解「隨雜染 upakkilesā」為:
「上煩惱/惱/煩惱/覆(SA);穢(MA);垢穢/瑕穢(DA);結(AA)」,南傳作「隨雜染」(upakkilesā,另譯為「隨煩惱;小雜染;隨染,染污;垢穢,鏽」),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不完備;缺點」(the imperfections),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敗壞」(corruptions),並說此字有時指修定的缺點或不完備,有時指修觀的缺點或不完備,有時指從貪瞋癡三不善根生起的小污穢─三不善的模式或分枝(either as their modes or their offshoots, MN.7)。
(2)「心的污染」(cittaklesehi, cittakilese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理的污穢」(mental defilement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