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論文簡介 20-3:蘇錦坤〈試論對照目錄的「對應經典」與「參考經典」---以《中阿含》為例〉 3/6



婆羅門口誦傳承是從幼兒開始訓練起,只記音聲,不記字義;有一套相當完備的記憶輔助系統。
佛教的口誦傳承,承擔背誦任務的比丘通常已經超過二十歲,雖然也有一些輔助的背誦機制,但是,無法像婆羅門背誦傳承的準確與持久。
我們發現,佛教的口誦傳承顯然的是法義重於地點,所以《增一阿含經》提到「不得說經處」時,可以說是在「舍衛城」,顯然並未把此類「忘失」當作一件嚴重的大事:
《增壹阿含經》卷1〈序品 1〉:
「今稱諸經聞如是,佛處所在城國土,
 波羅捺國初說法,摩竭國降三迦葉;
 釋翅、拘薩、迦尸國,瞻波、句留、毘舍離。
 天宮、龍宮、阿須倫,乾沓和等拘尸城;
 正使不得說經處,當稱原本在舍衛。
 吾所從聞一時事,佛在舍衛及弟子,
 祇桓精舍修善業,孤獨長者所施園。」(CBETA, T02, no. 125, p. 550, b9-16)。
用白話來講,就是:如果忘記此經的說經地點,那就隨便說一個地方,比如說,就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分別功德論》也說:「若不得說經處,但稱在舍衛者,以佛在舍衛經二十五年比,在諸國最久。」(CBETA, T25, no. 1507, p. 33, b19-21)。
說經地點並不是像「六成就」所說的那麼一板正經,什麼「時成就、人成就、地成就」等等,經典最重要的是佛講說的義理,地點忘了,就胡謅一個好了。(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在舍衛國」--處成就,「與大比丘眾」--眾成就。)
《十誦律》卷40:

佛在舍衛國。長老優波離問佛:「世尊!我等不知佛在何處說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我等不知云何?」佛言:「在六大城:瞻波國、舍衛國、毘舍離國、王舍城、波羅㮈、迦維羅衛城。何以故?我多在彼住,種種變化皆在是處。」(CBETA, T23, no. 1435, p. 288, b26-c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