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主對鍾秉潔老師此篇論文的評論:
- 19頁「根據《島史》與《島史》,西元前 29-17年之間,約當錫蘭國王 Vaṭṭagāmanī Abhaya ,毘吒伽彌尼王的統治期間,僧團憂懼正法斷滅,將口誦傳統的內容以文字記錄下來。」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39頁:「至於銅鍱部現存聖典的集成,據說:西元前四0年頃,毘吒伽彌尼王Vaṭṭagāmaṇi時,僧眾舉行結集,將口誦的聖典,記錄下來。那時記錄的,與現存的聖典,大致相去不遠。」帖主無能力判斷哪一年代較為準確。淨海法師《南傳佛教史》21頁稱,發生於西元前 43-17年之間。
- 19頁「如此,巴利文獻是所謂的『小乘』十八部派唯一保留下來的『原始佛教』文獻」。」帖主以為,應該如此敘述:「所謂『部派佛教』時期的十八部派,唯一保存完整的『經、律、論』文獻的是位於錫蘭島的『上座部』(赤銅牒部)」。然後於註解說明:「『大乘佛教』稱『部派佛教』為『小乘』,有失公允,並不妥當。」
- 法顯法師提到「五部」:《摩訶僧祇律》卷40:「於是遂有五部名生:1. 初曇摩崛多別為一部,2. 次彌沙塞別為一部,3. 次迦葉維復為一部,4. 次薩婆多。薩婆多者,晉言說一切有。... 5. 摩訶僧祇者,大眾也」(CBETA, T22, no. 1425, p. 548, b15-25)。帖主從附圖來看,鍾秉潔老師設計的圖表看不出「五部並存」的年代。
- 21頁「《增一阿含》為曇摩難提所翻譯,而經僧伽提婆訂正」。帖主以為,今本T125《增一阿含經》是否為曇摩難提所譯;即使是「曇摩難提所譯」,是否「經僧伽提婆訂正」。仍是待進一步研究的議題,不應以「定論」的方式來說明。
- 21頁「《別譯雜阿含經》為隸屬『迦葉維派』」。帖主以為,未經詳細的對應經典比較研究,這種主張可以算是「無稽之談」,更何況,當今學者是否有人讀過「迦葉維派」的任何一本「經」、「律」、「論」都成問題,更何況未深入進行《別譯雜阿含經》的比較研究。
- 《中阿含98經》、《增一阿含12.1經》與《中部10經》,鍾秉潔老師認為「上述三部經典的共同部分是古老的核心,相異的多出來的經文,是個部派於後來添加的細節。」帖主認為:鍾秉潔老師所列的例一和例二,自相矛盾。所以例二的主張不能成立。為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