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佛學問答 82:只是「願解如來真實義」,而不是用來爭勝負




我們希望是真心地討論文獻的意義,而不是爭個誰勝誰負、孰賢孰鈍。能在求知的情境下,找到解答的途徑。
舊學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養轉深沉。(宋朝、朱熹的詩)
------
今天(2013/4/3)早上又到了星期三「雜阿含經讀書會」的時間,在讀書會的討論時間裡,我提到閱讀《雜阿含經》切忌「依文解義」,以漢字表面的文字意思來詮釋經文,必須警覺到佛經是一種翻譯文本,有很多情況必須回溯到經典的源頭,看印度文本的對應的用字是那些字,這些字的字義又是什麼,以免誤解經義。依照「願解如來真實義」的素樸想法,從對照閱讀去體認經文的「本義」,應該是學佛的最基本的起始點。 例如下列經文的字義,不能以漢字直接解釋什麼是「法無有吾我」、「比丘解脫此」、「此受,當來有愛」、「嗟蘭那鳥」,《雜阿含345經》的「法數」也是如此: 《雜阿含64經》: 「法無有吾我, 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 則斷下分結。」」(CBETA, T02, no. 99, p. 16, c8-10)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09/641.html 《雜阿含70經》:「即此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CBETA, T02, no. 99, p. 18, b22-23)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3/70.html 《雜阿含267經》卷10:「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CBETA, T02, no. 99, p. 69, c21) 《雜阿含345經》中,世尊所問的「法數」,與舍利弗所答的「法數」究竟是「答非所問」呢,還是兩者有何關聯,都應從巴利經文去探索。非常幸運地,此一問答除了巴利《相應部》有對應經典之外,在《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都保有對應的翻譯,讓我們後代的讀者能夠將翻譯的障礙減到最少,而免除了許多不必要、而且不正確的揣測。 對於《雜阿含345經》,同學們除了對「問」與「答」的對應關係以外,也關切經文中舍利弗為何三問都不回答,為何世尊說「真實」之後才回答?世尊所說的「真實」是什麼意思?巴利經典與漢譯《雜阿含345經》兩者之間有什麼差異? 「雜阿含經讀書會」的同學希望我演繹一次經文的詮釋,由於課後所剩的時間不多,我就將我的詮釋貼出於此,對讀者和我而言,都比較有充裕的時間來讀、寫、探討、質疑、論究。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3/04/345.html
-----------

阿.开.木.木. (A.K.E.E.) 2018-08-22 10:47:39

你的解說頗有道理,值得參考。 歸依法
讀賢友的帖子總是很有收獲,善哉!昨天在 sutta central 上見到了梵文的《瑜伽師地論》,最終搞清了這裡玄奘譯師的另一个翻譯錯誤,在此向賢友匯報。
《經集》1033頌 (去掉了後世添加的一句)
Avijjāya nivuto loko,
Vevicchā pamādā nappakāsati;
Jappābhilepanaṃ brūmi,
Dukkhamassa mahabbhayaṃ.
梵語《瑜伽師地論》Śag 39.2
avidyānivṛto lokaḥ pramādān na prakāśate /
jalpābhilepanaṃ brūmi duḥkhaṃ tasya mahad bhayaṃ //
《經集》(釋達和翻譯)
我說:無明故世間被覆蓋,
因慳吝放逸故不光輝,
欲望故染著,
苦為其大怖畏。
漢譯《瑜伽師地論》卷19:
「無明覆世間,放逸令不顯,
 戲論能塗染,苦為大怖畏。
」(CBETA, T30, no. 1579, p. 386, b17-19)
1 戲論: Jappati,(Sk.jalpati (=japati))﹐渴望(hunger for)。 jappati:To speak,to mutter,to whisper
巴利語 jappati=梵語 jalpati,這個動詞,即是欲求的意思,也是說話的意思。其名詞形式是 jappa=jalpa。
玄奘在翻譯時,此偈中的 “jalpa 欲望” 被错錯解為該詞的另一個意思“言說”,所以錯譯成了“戲論”。
所以這段解釋的話也有問題:
《瑜伽師地論》卷19:「若諸在家異類白衣。為諸戲論之所塗染。當知戲論略有三種。謂三種言事名為戲論。於四種言說有所宣談亦名戲論。能發語言所有尋伺亦名戲論。若於過去未來現在三種言事。依四言說發起異類分別思惟。或違或順是名塗染。若前戲論若後塗染。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說彼為諸戲論之所塗染。此中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放逸不顯。諸在家者戲論塗染。」(CBETA, T30, no. 1579, p. 386, c11-20)
当知欲望略有三种。谓三种欲事名为欲望。于四种欲有所欲亦名欲望。能发欲所有尋伺亦名欲望。若于过去未来现在三种欲事。依四欲发起异类分别思惟。或违或顺是名涂染。若前欲望若后涂染。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说彼为诸欲望之所涂染。

阿.开.木.木. (A.K.E.E.) 2020-07-14 11:53:36

杂阿含将Ye ca saṅkhātadhammāse翻译成若得諸法數,经查是正确的,并且是最准确的。 数论派的《金七十论》可以证明这一点:  別類有量故  同性能生故   因果差別故  遍相無別故    自性實有。云何得知。別類有量故。是世間中若物有作者。此物有量數。譬如陶師從有量土聚作器有數量。此器若無本。器應無數量。亦應無器生。見器有數量。是故知有本。縷成衣等譬。其義亦如是。 数论是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最早的学派,在佛陀时代就已经流传甚广了。数论师认为,万物之所以实有自性,是因为可以计数的缘故。 所以saṅkhāta应翻译为“计数”,计数诸法,就是了知诸法的意思。
這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亦有佐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6:「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意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百千等數。但是所有能數之法。此能數法故說為數。佛弟子中尊者慶喜善解數法餘所不過。曾於一時為乞食故。執持衣鉢趣廣嚴城。時城門前有一外道。遙見慶喜竊作念言。承此沙門解數第一。吾今當試為實爾耶。時城門邊有一大樹。枝葉繁茂名諾瞿陀。外道[7]趨前指樹而問。汝今知此葉數幾何。尊者仰顧尋答之曰。今此樹葉若干百千。言已入城。於後外道作是思惟。何理驗知彼言虛實。便取少葉而藏匿之。慶喜出城外道重問。仁向所數為定幾何。慶喜報言。吾前已說。外道復曰。請重陳之。尊者看樹尋復答曰。先有爾所今少若干。外道欣然謝而歎曰。知數第一信唯其人。又如波羅衍拏。纔見佛頷便言此決定有妙齒四十。如斯解數其類寔多。如理轉變意業者。顯所起果。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四蘊為數自性。」(CBETA, T27, no. 1545, p. 660, b18-c8)
[7]趨=趣【宋】【元】【明】【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