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論文簡介 3-6:介紹無著比丘的論文〈初期佛教口誦傳承的「阿含」與「支」〉 -- 6/7



「九分教」的功能:
--------
無著比丘的論文(19-20頁)指出,在此之前的多位卓越的佛教學者(Dutt, Jayawickrama, Kalupahana, Ñāṇatiloka, Lamotte, Norman)都或多或少表達了相同的意見。
  1. 「『支』的分類是對既存經典的一種(文體與形式)的分析與分類。」 -- Dutt
  2. 「這只是對文學類別的描述。」 -- Jayawickrama
  3. 這樣的分類不是指九種不同的文獻(different groups of literature),而是指九種不同的文體(different types of composition)。 -- Kalupahana
  4. Ñāṇatiloka: The aṅga system "is a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literary styles, and not according to given texts" 「支」的系統是對文獻風格的分類,而不是對既存經典的分類。
無著比丘(20頁)認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不是將個別的經典劃歸各類經典的「組織原則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
-----
帖主按語:
以《雜阿含64經》為例,經文中世尊說了一首優陀那偈,從攝頌來看:
「生滅(59)以不樂(60),及三種分別(61),
 貪著(62)等觀察(63),是名優陀那(64)」(CBETA, T02, no. 99, p. 17, a21-22)
依照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述攝頌所含的「59-64」等六經都屬「修多羅」,其巴利對應經典《相應部22.55經》(經名「Udāna 優陀那」)依照「三支說」也是劃歸「修多羅」這一支。
但是,此經理應歸「優陀那」支,即使將其侷限在「三支」作分類選擇,此經有長行跟偈頌,實際上應劃分為「祇夜 geyya」。
從現存此經的位置來看,可以顯示出「三支說」的限制與缺陷。
無著比丘此篇論文還舉了其他例子,有興趣的法友可以自行閱讀全文。
《雜阿含64經》:「世尊歎優陀那偈:『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CBETA, T02, no. 99, p. 16, c6-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