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佛學問答 51:般若有可能是praṃña、praña的音譯







Yuan Chuan Su
般若有可能是praṃña、praña的音譯。 道行般若: 「當聞般若波羅蜜」 犍陀羅語八千頌般若經: ayam eva prañaparamida śodava ◦ 道行般若保留了當時的音譯 所以不一定是 「paññā」改變成「praña」 因為犍陀羅語少見同子音重疊的現象 例如巴利 buddha, 犍陀羅語 budha
----------------
蘇錦坤:
老實說,剛開始我對你的疑問有一點困惑,或許我們談的是以下的兩件事情,你說的是第一項,我說的是第二項:
  1. paññā(巴利), prañā, praṃña(犍陀羅語) , prajñā(梵語)都可以翻譯成「般若」。
  2. 最初漢譯佛典時,為何選擇「般若」作為音譯詞?翻譯者面對的是這三種拼音的哪一字:paññā(巴利), prañā, praṃña(犍陀羅語) , prajñā(梵語)?
我先談第二項,這一議題可以由三方面來討論:
  1. 「般」字的古漢語
  2. 東漢、三國時期的漢譯佛典「音譯詞」的「般」字對應那些字?
  3. 東漢、三國時期的漢譯佛典支對應經典「pra, bra」音譯詞時翻譯成哪些字?
---------
(1) 甲骨文有「般」字,從造字的構造來看,這是「用工具搬運或移動舟船」,所以「舟」字出現在字形構造之中,雖然後代被借用為「盤」,甚至造了形聲字「盤」字,但是原文是跟「舟」相關的字義。這個字的「韻母」是「an」。(古漢語的韻母有 -an, -am 的區別,當代華語、北京話已經失去 -am 的讀音。「因、安」的韻母是「-in, -an」,「音、暗」的韻母是「-im, -am」)(請參考附圖)。
甲骨文也有「若」字,從造字的構造來看,這是「有人張開手指梳自己的頭髮」,所以在古文「乃若其情」的「若」字,解釋為「順」。這個字讀作「nia, niak」(請參考附圖)。
如果原字是「prañā(犍陀羅語) , prajñā(梵語)」,音譯時第一個字應該選「波、婆、潑」;如果原字是「praṃñā(犍陀羅語)」,音譯第一音節食應該選「婆暗、潑掩」而不會選「般」字。所以作為音譯詞「般若」兩字很有可能是在表現「nn, ññ」。
(2) 《雜阿含1305經》卷49:「[14]般闍羅健天子」(CBETA, T02, no. 99, p. 358, b27),[14]般闍羅健=般闍羅揵【宋】【元】【明】Pañcālacaṇḍa.,椎=推【聖】。
《雜阿含1069經》卷38:「[13]毘舍佉般闍梨子」(CBETA, T02, no. 99, p. 277, b29),[13]毘舍佉般闍犁子Visākha, Pañcālaputta.。
《別譯雜阿含8經》卷1:「毘舍佉般闍羅子」(CBETA, T02, no. 100, p. 375, c24-25)。
(3) 《長阿含5經》卷6:「[16]波斯匿王」(CBETA, T01, no. 1, p. 37, b22),[16]波斯匿~Pasenadi(巴利)。Prasenajit (梵文)。
《中阿含156經》卷39〈梵志品 1〉:「[5]梵波羅延經」(CBETA, T01, no. 26, p. 678, a23),[5]~Sn II. 7. Brahmaṇadhammika sutta.。
---------------
接下來談第二項:
將 prañā, praṃña(犍陀羅語) , prajñā(梵語)都可以翻譯成「般若」。這有幾個可能:
  1. 順古。已經有人將「paññā」音譯成「般若」,譯者知道這幾個字是同一個字,就引用前人的「既定翻譯詞彙」。
  2. 追改。先前的譯詞不是「般若」,但是有人用「巴拉蜜」去改「波羅蜜」;用「布什」去改「布希」;用「佛陀」去改「浮屠」。
  3. 翻誤者並不講究譯音的準確程度,將「pra, praṃ」翻譯作「般」,將「ñā」翻譯作「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