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Sue Sundai 的留言:
谢谢蘇錦坤善友,
我也同意您的观点,时空改变造成今时人用字与古人有不同惯性所以产生了误解。
我也同意您的观点,
经文后段:"若善男子、善女人求此五功德,…。"与经文有些出入,因为依靠默诵翻译,不能尽求完善。
我也同意有些善友的观点,[楊枝]其实是[楝树枝]。
------
善友,当这些误会被发现了,需要改善经文字義为后世人们更正确,或更接近经文原義吗?
改善这些是属于什么领域人士?
------------
再次谢谢各位恩友。
--------
--------
蘇錦坤回答:
我的回答主要有二:第一答比較簡短,第二答比較冗長。
- 雖然有一位法友留言提到「[楊枝]其實是[楝樹枝]」。我的立場是:我不知道現代的印度人所用的「齒木」是否只用來自「楝(音『練』)樹」的細枝。我不認為古代印度只用來自「楝(音『練』)樹」的細枝。這一項我存疑,也不是我討論的重點。我認為應該以唐朝義淨法師親見為憑:「近山莊者則柞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南海寄歸內法傳》(CBETA, T54, no. 2125, p. 208, c14-15)
- 關於「這些誤會被發現了,需要改善經文字義為後世人們更正確,或更接近經文原義嗎?」
一般而言,我們會保持各版大藏經(如《嘉興藏》、《磧砂藏》、《永樂北藏》、《高麗藏》、《大正藏》)的原貌,而只在註解指出錯字。
這對大家有什麼幫助?其中較顯著而能讓一般讀者直接受益的是,指出疑偽經典和竄入的經文。
例如《中阿含215經》卷59〈例品 4〉:「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人有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愛敬、無厭足。」(CBETA, T01, no. 26, p. 800, b19-27)
這121字為自《增一阿含經》篡入,應予刪除,而補上隸屬此處的正文213字:
「...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苦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云何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謂八支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我如是,諸沙門、梵志虛偽妄言,不善不真,實誣謗於我,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沙門瞿曇無所施設,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若此無我不如是說,彼如來於現法中斷知一切,得息、止、滅、涅槃。」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樣學習的目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就好像對自己敬愛的老師,對於他的遺作和行止,希望保存原貌而不遭篡改。
這樣子的學習帶來的效果是釐清以下各點(舉例而已):
- 經題的不同,
- 說經地點的差異,
- 說譬喻者的差異,
- 問答者角色的互換,
- 入滅盡定次第的出入,
- 佛陀宣說的偈頌與外道斷滅論者的偈頌之間的混淆,
深入探索這些異同,不僅能夠澄清因口誦傳承、翻譯、輾轉抄寫、經卷散落或錯頁等所造成的經文字句、法義的訛誤或遺漏,也能協助詮釋難解的漢譯經文,補充未詳盡敘述的經文背景,更可以描繪口誦傳承、經典傳抄與轉寫翻譯在對應經典顯示的不同風貌,協助辨識新出土的佛典殘卷,或彰顯部派之間對經典的不同詮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