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國際正式佛教期刊的稿件,除了正文之外,需一次繳齊論文篇名、英文摘要、關鍵詞、作者英文姓名、隸屬的學術單位以及參考書目,才算受理此一投稿。有的期刊還要求「參考書目」的編排必需符合規定。
我面對的第一個關卡是「不接受碩士生、博士生投稿;博士生如獲得博士導師推薦函,則可接受投稿而開始審稿程序」。也就是說,有些學術單位的學術期刊僅接受大專院校的教授或研究員投稿。
當找到願意開放給一般大眾投稿的佛教期刊之後,我面對的第二個關卡是「隸屬的學術單位」,近期逐漸有期刊願意接受「獨立研究者 independent researcher」的稱呼,早期我只能用「阿含研究小組」或「某某學術期刊編輯」的稱號蒙混過關。
第三個關卡是「英文摘要」,有一次到一所大學參加一個活動,一位外籍老師跟我交換意見,突然他換個話題跟我說,「其實你那篇〈讚佛偈〉的英文摘要是我改寫的,你對此有什麼意見嗎?」我趕忙道謝,難怪行文流暢,文字精確。有時候,我真不知道那個漢字詞彙的英文是什麼。比如說,〈《法句經》的四言偈頌與五言偈頌〉,我還真不知道「四言句」和「五言句」的英文怎麼寫,即使「四」、「五」、「言」、「句」都是簡單的英文。
台灣某些佛學期刊的編輯相當友善,而且深具慈悲心,同意通融讓我投稿時,僅交中文稿件,等通過審稿過程,期刊決定採用之後,才補交英文篇名、摘要、關鍵詞、作者英文姓名、隸屬的學術單位以及參考書目。這讓我在飽受寫稿折磨之後,有平復心情的時間;等療傷與忘記苦痛之後,才將空洞補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