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讀書會上舉例,「佛自稱在僧數之中,所以剃髮披衣,與一般比丘無異。為何佛陀造像,不曾出現光頭佛像?」
------感謝 Eyes Black 法友提示此一資料。
------
從出土文物來看,最初是以「帶有法輪的足印」、「帶有台或椅的菩提樹」等代表佛陀,直到西元前二世紀才出現以人的形象刻畫佛陀。不過,目前尚未發現光頭形象的世尊造像。
-----
這要一直到唐朝義淨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譯於西元706-712 年之間),才見到對此一造像原則的解釋。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5:「第一子攝頌曰:
『聽為菩薩像,復許五種旗;
為座置尊儀,鐵竿隨意所。』
緣處同前。若佛世尊自居眾首為上座者,便有威肅眾皆嚴整,世尊不在即無上事。是時給孤獨長者來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贍部影像,唯願聽許。』
佛言:『應作。』
欲安幡蓋,佛言:『隨意。』...
第二子攝頌曰:
『供養菩薩像,并作諸瓔珞,
塗香及車輿,作傘蓋旗幡。』
緣處同前。給孤獨長者白佛言:『豈非佛為菩薩時廣作供養?』
佛言:『如是。』
『我今欲為贍部影像隨意供養。』
佛言:『應作。』
『世尊為菩薩時著諸瓔珞?』
佛言:『如是。』
『我今欲為贍部影像作諸瓔珞。』
佛言:『隨意,唯除脚玔耳璫,餘皆任作。』
『我今欲作磨香塗香拭佛手足。』
佛言:『應作。』...
...
『菩薩在家常著花鬘瓔珞以為嚴飾,我今亦作用莊嚴像。』
佛言:『如是種種莊飾之具,我皆聽作。』」(CBETA, T24, no. 1452, p. 434, b14-c11)。
------
這是以出家前的菩薩形像作為「佛陀造像」的依據,初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稱出家之前的喬答摩悉達多為「菩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